众创空间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研究

2017-09-02 04:13唐德淼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作用功能

唐德淼

[提要] 2015年,“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众创空间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引擎”,作为创新创业平台的众创空间就应运而生。众创空间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而是为创客提供全方位、全要素服务的创业生态平台。通过对众创空间缘起、内涵和发展背景分析,提出众创空间的特色和功能作用。

关键词:众创空间;功能;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社科精品课题重点资助项目:“新常态下基于产业供给侧转型江苏‘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路径优化创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1&ZD142);江苏省社科精品课题:“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16SYB-040)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9日

一、众创空间缘起与内涵

(一)缘起。“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不以盈利为目标,致力于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空间(国内称为众创空间)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从而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最早的创客(众创)空间可以追溯到1981年在德国柏林创建的混沌电脑俱乐部。从2000年开始,国外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创客空间,对创新创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的众创空间是美国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在我国市场中“中国化”的结果。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称赞年轻创客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無限。创客运动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让“创客”和“创客空间”们备受鼓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同年1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2月,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3月,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内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众创空间进行了定义,众创空间是指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的趋势,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的机遇,依托互联网应用、适应创新2.0环境和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社会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该平台为创客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二、众创空间研究述评

(一)国内文献分析。众创空间是发挥政策集成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类似的“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国外称为“创客空间”,不叫众创空间,其实两者具有相同内涵。“创客空间”源自国外,在国外通常叫:makerspace、hackerspace、hackspace、hacklab、creative space等。它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从而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全球知名的“创客空间”有诸如c-base e.V.、Metalab、TechShop、FabLab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已经把“创客空间”这个模式推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并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创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也逐渐诞生了类似的场所。国内第一个“创客空间”是2010年诞生于上海的新车间,类似的还有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国家的相关文件明确将“创客空间”和“孵化器”作为众创空间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对众创空间的培育路径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在2015年之前非常少,2015年之后,相关研究主要有:加快众创空间培育发展研究(卢子跃,2015),规划管理必须应对众包、众筹、众创的共享理念(周素红,2015),众创空间在江苏的发展现状与典型案例研究(束云霞,2015),服装创意产业园创新网络的构建——以众创空间为例(喻汇,2015),众创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盖宁,201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基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分析(沈泽洋,2015),苏北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战略路径研究(卓晓宁、张一洲,2015),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构成与发展路径研究(戴春、倪良新,2015),特色化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赖晓南、万文博、姜倩倩,2015),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王佑镁、叶爱敏,2015),众创空间——互联网+时代本土化的创客空间(张娜,2015),众创、众创空间与创业过程(吕力、李倩、方竹青、乔辉,2015),众创空间的专业化服务(巫钢,2015),如何在存量空间中运营众创空间(李成,2016),众创空间未来发展初探(王德禄,2016),大众创新:内涵与运营模式(付群英、刘志迎,2016),公共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文化与“创客空间”(徐广林、林贡钦,2016),大众创新创业凝聚江苏发展新动能(蒋跃建,2016),广西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董婷梅、陆桂军、唐青青,2016),众创空间对创业孵化器功能影响研究(乔辉、吴绍棠,2016),合肥高新区:打造众创空间推进创新创业(程媛媛,2016),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空间研究——以杭州为例(汤海孺,2016),市场化是发展众创空间的必然途径(邹发伟,2016),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分析(韩莹,2016),三四线城市发展众创空间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高文超,2016),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王成,2016),关于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及思考(邵永新、倪芝青,2016),推进苏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建议(孙陆诗雨、刘亮,2016),基于知识创造的众创空间构建(孙雪、任树怀,2016)。国内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图书馆、学校等方面。潘丽在《创意好玩:新车间》中形象的描述了创客们的共同点,通过对上海“新车间”进行探访,介绍了上海新车间“开放、互助”的诸多特点;而谢丹丹对深圳柴火空间创立的起源和内部结构及其平台作用作了介绍。李双寿等以清华大学的I.Center为研究对象,对I.Center的建设流程、理念、主要举措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构想了一种创客交叉融合空间规划方案。

(二)国外文献分析。国际上对于创客运动的关注和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黑客文化,这其中1981创始于德国的混沌计算机俱乐部常常被认为是的“创客空间”的雏形。关于黑客以及创客的早期历史可以参阅Bre Pettis,Astera Schneeweisz,和Jens Ohlig共同编著的《创客空间的起源》。这是一本社群共同协作完成的历史回溯运动,由编者在网络上发起,得到了国际各个建立时间较长、声望颇高的“创客空间”的积极响应。它的工作模式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创客时代的工作特點:开源、共享、协作。

“创客空间”与创客以及创客运动概念的兴起密切相关。尽管创客是英语语系的原生词,但在2005年《Make》杂志创刊之前,众创空间一词几乎鲜有耳闻。直到2011年,《Make》杂志开始使用makerspace.com作为域名,这一由媒体创造的词汇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Maker的概念被引入我国。但是,我国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仍处于初级阶段,众创行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内容基本上引自国外,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对”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运营机制进行再定位。“创客空间”和创客运动的出现,以及其开放式、低成本、协同协作等组织理念及运营方式,毫无疑问成为”众创空间”的基础理念。创客运动已经在欧美甚至全世界地区都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和文化现象。伴随着3D打印、硬件等技术和“社区”在近几年的迅速成熟,以及相关产业环境的逐渐完善,作为联系创客及创客产业相关的重要物理纽带,“创客空间”在国内外的数量也开始呈现相当惊人的速度增长。研究分析这些“创客空间”的运营状况,回顾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渊源,探究他们呈现出来的不同运营模式,在Make Media的持续努力下,开始组织撰写一些指导如何创办“创客空间”的手册型书籍,比如《The Makerspace Workbench》、《Makerspace Playbook》、Fablab的创始人撰写的《FAB》、《连线》杂志的前主编,后来创办3D Robotics的Chris Anderson撰写的《Maker Movement》,Techshop创始人撰写的《The Maker Manifesto》等;Halverson等人通过对三类不同的“创客空间”进行为时一年的“田野调查”,借助访谈和网页资料,最后从参与者,共同的媒体、创客学科,项目持续时长,学习关键,作品的使用与分享五个角度,分析和比较了三类空间的关键性特征。通过对创客活动的定义,创客活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等几部分展开描述,最后得出了创客运动的三要素(创客运动、创客空间、创客)作为核心进行分析。在《Makerspaces Playbook-School Edition》中,对学校在建设创客空间时如何选址,所需工具和材料,学生、教师分别扮演的角色,创客教育开展的实践、项目、空间缩影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描述,它非常重视创客思维的养成。除了结集成册的书刊外,网络、社区、社交媒体都成为研究创客空间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为国内“众创空间”提供宝贵的文献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下的众创空间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学术支撑。

三、众创空间发展背景与现实选择

(一)发展背景。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发展现在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经济发展亟须寻找新动能,转变发展方式,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我国产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底端”,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格局中占据主动,必须靠创新创业,进行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然而,自然禀赋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发展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要进行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解放生产力,更是解放大众自身的创造力,实现人人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时代趋势看,我国正在兴起新的创新创业热潮,正在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从“消费需求”来看,人们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需要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产品和服务。从“制度供给”来看,需要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和“个体”加快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广范围内流动和增值,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众创空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是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提出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二)现实选择。为落实《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实施《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2015-2020)》各项任务,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其中,众创空间孵化器是主要阵地,该孵化器创业投资与深度孵化相结合,线上孵化与线下孵化相结合,国内运作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带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向价值链高端化升级。众创空间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新模式仍将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的有效载体,这种活力和创新创造,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强力引擎;顺应创新2.0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合理配置资源,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就业,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众创空间特点与作用

(一)众创空间功能特点。科技部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房地产”建设,而是在现有孵化器和创业服务的基础上打造的一个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但比后者范围更大。(图1)

一方面众创空间是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便捷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众创空间适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趋势,重点在于众创,而不在空间。“众”指大众参与,而非仅精英参与;“创”不仅指创新创业,还应包含创意创投,泛指创业服务的全生态链条。众创空间与传统孵化器的生态系统特征。(表1)

众创空间除了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平台和“工作”空间,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全要素、专业化多维的创新、创业生态服务;呈现出“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等特征,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活动的聚集交流空间,而且可以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创业增值服务。(图2)

其功能特点是:(1)低成本开放性。面向所有公众群体开放,采取服务部分免费、部分收费,或者会员服务的制度,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成长环境;(2)互助与协同性。通过的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促进创新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共同的办公环境能够促进创新创业者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达到协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聚合”产生“聚变”的效应;(3)共享性。团队与人才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4)便利化。通过提供场地、举办活动,能够方便创新创业者进行产品展示、观点分享和项目路演等。此外,还能向初创企业提供其在萌芽期和成长期的便利,比如金融服务、工商注册、法律法务、补贴政策申请等,帮助其健康而快速地成长;(5)“全要素”创新。提供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材料、设备、设施以及创意、创新和创业方案等“全要素”创新创業服务。

(二)众创空间作用

1、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众创空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而是在于其提供的辅助创新创业的服务。众创空间出现了很多生存型创业,其中包括大量草根创业,比如淘宝村,他们都是众创空间的服务对象。众创空间顺应创新2.0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面向大众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双创”生态系统形成。创新创业生态有四个特征:新产业引领、多技术方向创业试错、产业跨界、爆发式增长。众创空间可以促进创新生态形成,推动经济出现爆发式成长。众创空间的本质就是多方向的试错,这不是政府决定的,而是创业者做出来的。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和协同创新全元素的“双创”生态系统。

五、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众创空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相应创意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场所,众创空间其实是一个创业孵化的生态服务体系;第二,众创空间的作用发挥应该和产业发展、产业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第三,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功能定位要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定位实现匹配。

主要参考文献:

[1]Capdevila I.Coworkers,Makers,and Fabbers-Global Local and Internal Dynamics of Innovation inLocalized Communities in Barcelona[D].University of Montreal,2014.

[2]刘志迎,徐毅,洪进.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陈中正.创客:商业革命中的创业与创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0.

[5]项振海,黄哲,李志刚.众创空间的内涵、功能搭建与机制[J].规划师,2016.9.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作用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