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联合前列地尔、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9-03 10:18陈长祥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9期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生长因子

韩 雪 陈长祥 陈 颖

(营口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辽宁 营口 115000)

巴曲酶联合前列地尔、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韩 雪 陈长祥 陈 颖

(营口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辽宁 营口 115000)

目的评估及比较巴曲酶联合前列地尔、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地塞米松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从而更好的进行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常规用药为对照组,34例为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巴曲酶溶栓治疗为实验组。结果通过两组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2.4%,而对照组的有效率要低于实验组,仅为为60.1%,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用药联合巴曲酶能显著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疗效优于常规药物。

巴曲酶;前列地尔;鼠神经生长因子;地塞米松;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也称特发性突耳聋,简称突耳聋,是指突发性的听力损失,具体原因也不是很明确,诊断结果为至少在相邻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并在72 h内达峰值,多为单侧听力下降。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国内较常见分型为:①高频下降型;②低频下降型;③平坦下降型;④全聋型。其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耳周皮肤感觉异常,可伴有眩晕及恶心呕吐。据有关统计,突发性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自发愈合,但超过一定限度,自愈能力不足以修复时,就需要进行治疗。其治疗原则为扩血管,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溶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营口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67例(67耳)。纳入标准均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排除中耳病变、及蜗后病变、传染性、耳毒性、噪声性及血液病导致的耳聋、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影响血液系统功能的药物。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4~69岁,病程3~70 h,右耳13例,左耳23例,伴眩晕5例,耳鸣30例;对照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72岁,病程5~72 h右耳14例,左耳19例,共有8例眩晕,31例耳共鸣。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相关T检验,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静点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前列地尔针剂10 μ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5 d),肌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鼠神经生长因子针剂30 μg。疗程10~14 d。实验组:对照组基础上追加使用巴曲酶注射液,第1次注射10 BU和10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点滴至少1 h,每2 d一次,保持量5 BU,6 d左右为1个疗程。在每次用药之前都要仔细的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若发现纤维蛋白原浓度不足1 g/L,则立即停药。在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后,要对相关指标进行复查,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相关的判定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痊愈为受损部位恢复正常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而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超过30 dB则为显效;有效指的是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则是指平均听力的提高程度未超过15 dB。疗效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该项实验所得结果数据均在计算机整理完毕并予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3次处理的平均值),记数数据运用表示,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比数据运用P表示,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及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结果无差异性及不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对照组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数值,P=数值<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比较

3 讨 论

突耳聋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有关,耳蜗组织缺血、氧气不足等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患者的听力下降,并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国内外相关报道提出:纤维蛋白原、红白细胞沉降率增高是突聋患者内耳损伤后的引起的缺血或感染导致。在突聋发生的数小时及数天内,及时应用抗凝溶栓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血流变及微循环,增加内耳血液中的氧分压,促使听觉功能恢复,从而提高听力。巴曲酶从蛇毒中提取,是一种新型单成分蛋白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并具有选择性,能有效的降低血液FIB浓度,产生去蛋白效应,抑制了血栓的形成,恢复内耳包细胞内外环境、改善内耳微循环。基础治疗中,前列地尔是有微球载体的前列腺素E,所有其稳定性优良,利用度高,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征,可以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小鼠颌下腺提取纯化的,具有很多生物学效应,包括神经营养、促进神经再生等,是目前的研究体系中,最早、最透彻的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其对受损神经的修复功能,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并得以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改善微循环血氧供应、免疫抑制反应及抗炎症作用。

根据实验结果判定,巴曲酶联合基础用药(前列地尔、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地塞米松)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上优于单纯应用基础用药。

R764.43+<7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19-0156-017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7)19-0156-01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19-0156-01

猜你喜欢
突发性耳聋生长因子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教育考试的应对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