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017-09-03 07:07马德君
教育家 2017年30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育

文 |马德君

让教育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文 |马德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而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初中教学现状进行大量调查发现,大部分课堂时间仍然被教师占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在深入调查和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大胆进进行了“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为实现从理念的更新到行为的跟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

2017届初中学生来自40多个小学,共有学生227人,其中有68.5.%的学生小升初学习水平位于全区2000名以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逐渐转化为合作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走学”教学概念界定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记住率只占5%;学生讨论的方式记住率为50% ,学生教别人的方式,其记住率达到95%以上 。走学教学作为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旨在引导其发现知识的奥秘,培植学生的成功体验。

“走学”教学,即“一中,两走,三讲,四问”。教学中,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平台(一中),通过“走学” 和“走教”两种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实现合作的实效性,通过对桌讲、组内讲和全班讲(三讲)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学习。而教师则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通过“问缺、问难、问新、问变”突出教师的导学作用,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合理构建小组,突出实效性 小组构建时,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合理搭配和调控,这是“走学”教学高效的关键。

六个学生按照A、B、C三个层次组合一个小组,其中各组的A生为“导师”, B生为互助生,C生为教师关注生(如图1)。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组中的A生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小组或其他小组的“导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A做教师的“助教”,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走教”,辅导本组或其他小组的学生;而B生(或 C生)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走学”,在组内或组间进行流动式、个性化学习,从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互助式学习。

“两串三动”创造课堂精彩 在 “走学” 和“走教”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两串和三动”创造课堂的精彩。

图1:小组布局

一串:学生反串当“老师”。在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由讲台下的“听众”转变为课堂上的“小老师”,他们走到学生之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创新问题。讲解的小老师可以随时提问下面听讲的学生,下面听讲的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二串:老师反串为学生。教师由过去课堂的主导者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变为高水平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支持者和点拨者,面对小老师的讲解除了认真地倾听以外,还要参与到学生的相互提问中,在师生互动追问之中,问题得到不断的点拨、提升和拓展延伸。

“三动”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组组互动。就是把六个不同水平的学生,按1号对2号、4号对5号、3号6号安排位置,对桌的两人组成一对一学习协作体,一个学习好的带一个学习差的。课堂中,或一对一的交流,或二对二的互助,或一带二的评价,或一对五的检查。另外通过“互问” “互讲” “互查” “互测” “互批” “互评”六种手段,实现 “走学”的高效学习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三讲、四问”打造课堂高效 一方面,学生通过“三讲”(对桌互讲,组内再讲和全班共讲)凸显“主角”地位。学习中,学生通过“三讲”,讲出了原汁原味的思维,讲出了毫无修饰的错因,讲出了思维碰撞的火花,通过提问整理了思维,拓展了思路,提升了能力,体验了成功。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四问”,发挥“主导”作用。一是“问缺”,当学生讲解时,对讲得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以学生的口气,提问题的形式追问学生,让学生经过思考再讲、再展示或再讨论,这样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减少存在的问题;二是“问难”,当学生表述的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时,教师要追问学生,引导学生探究,挖掘深层次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问新”,当学生解决了所学问题,老师还要追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以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达到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目的;四是“问变”,在学生讲解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的“四问”,促使了学生的再思考、再讨论、再拓展,再反思,最终达到让学生学好学会的目的。

实践效果

励志课改洒春雨,回首笑看花满园。“走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使教师、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建立了班级自主管理网络 班级建立了以班主任助理为龙头,以各委员会和值日班长、组长为管理机构的自主管理网络,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学生由原来老师的督促和监督,变为自主管理,积极参与,从而获得了自信,感到身心愉悦,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创建了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 课堂中,学生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有的讲解,有的互帮互学,整个课堂就像“赶大集”一样。生生之间“教”中“学”,“学”中“教”,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张扬了个性,体验到成功,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转变。某生在日记中写道:“在讲台上讲题时,不但能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爱学习了,爱表现了,爱交流了。”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由讲台下的听众转变为课堂上的主人,成为“小老师”。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避免了出现课堂中被遗忘、被冷落的学生,从而使学困生大幅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点拨者,教师由课堂的中心地位成为学生的“配角”。在课堂中,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相互合作中,不断地点拨、提升和拓展延伸。各班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6.9%的学生喜欢走学学习。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后,他们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提出的问题、独到的见解有许多是教师课前预见不到的,有时学生咄咄逼人的追问可能使老师出汗,这恰恰促进了教师加快知识的储备与更新,以更加豁达的平常心和更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参与课程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