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两汉和宋代博山炉的联系以及各自的时代特点

2017-09-04 17:07王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8期

王旭

【摘 要】秦汉时期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博山炉成为长生不老精神的寄托物之一。博山炉是两汉400多年的标志性器物,两汉之后因社会巨变博山炉逐渐退出主流社会。虽有个别博山炉器物出现,但数量极少。到了宋代,统治阶级提倡复古,博山盖式的炉子又一次大规模出现,数量多,器型变化多。但在宋之后不再出现,宋代成为它最后的篇章。

【关键词】博山炉 长生不老 成仙信仰

中国的汉族在战国时期已经拥有浓重的神仙信仰,在《庄子》《史记 封禅书》多有提到长生、仙道。秦始皇虽尊为始皇帝也受到该信仰的影响,他遍招天下方士为他求成仙之法,后来始皇帝命令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去海上寻找仙丹。战国至两汉,因为宗教和儒学等信念的逐渐融合,最终神仙信仰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統。它为汉族人民展开死后的世界,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活着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神仙信仰称为汉代、汉族的信仰核心。博山炉的出现受汉代人神仙信仰影响,具代表性并且对后世造成较深的影响。

博山炉的出现是汉景帝之后事情,西安汉阳陵陪葬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见图1)虽发现有功能相似的熏炉,但却没有发现博山炉,并且它们的腹腔相较博山炉的腹腔大出许多,从功能上说应不是燃烧同一类香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大量香料,属于植物型的香料,体积较大,并不适合博山炉腹腔燃烧。再举两件汉景帝之后皇家制作的香炉:第一件,汉武帝茂陵阳信长公主陪葬墓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高柄博山炉(见图2);第二件,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见图3)。这两类不同时代的熏炉在形制上的区别是能够比较出来的。马王堆汉墓中的熏炉炉盖较高,盖子上的空隙较大;博山炉的博山盖子狭窄、高耸,空隙非常小。茂陵陪葬墓和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博山炉不仅使用了当时昂贵的铜材料铸造,还分别使用了当时最为精细的鎏金和错银工艺,这也充分说明了皇室成员对焚香仪式和博山炉背后代表的精神的重视。汉代的博山炉被设计成深炉腹、高耸的炉盖,炉盖上有细小的孔眼,该设计主要与燃烧树脂香料的方式有关。树脂香料不可点燃,只能以烤熔化。又因其价格昂贵,为最大限度减缓香料的熔化速度,便将炉盖上的透气孔设计得很小,这样就使少量的空气进入炉身,达到减缓熔化速度的目的。这样的设计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主要是出现了新型香料,该香料是来自西亚的树脂型的香料,应是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的香料种子,这些树脂型的香料改变了古人直接焚烧艾草、蕙草等植物性香料的方式。博山炉的文化背景是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因此博山炉的炉盖被设计成层层交叠的山峦,其上镂雕高耸的山峰,山峰间有云气、仙人和奔跑的瑞兽。如果我们结合徐福东出海上的历史,那么博山炉上有山峰、云气、仙人、奔跑的瑞兽场景应该就是秦始皇命令他寻找的地方。汉代的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制博山炉和带有博山式炉盖的陶奁,陶炉器型几乎完全仿制青铜博山炉。而汉代的低温铅绿釉陶器在墓葬中也有出现,上述釉陶器和陶制器的器型相同,这也是汉族神仙信仰的反映。普通百姓因无法承担制作青铜博山炉和铜鎏金博山炉昂贵的费用,所以他们在随葬时使用陶制明器,以示死后享用。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严重损坏了两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儒生的梦想被摧毁,而以儒学和宗教为主的神仙信仰也逐渐走向瓦解。因此在东汉之后的墓葬中较少发现有博山炉,代表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也较少发现。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百姓普遍信奉佛教,中国熏香传统习惯和佛教融合在一起,此时出现了雀尾行炉。它前端似开放的莲花,以承点燃的香料;后端有香合,尾部似喜鹊,器型优美。它出现的原因是佛教信徒在礼佛活动中行走时方便持于手中,莲花象征佛教圣物。同时期还出现有一种方便手持的五足炉,它的五个足下接承盘。它们应该都是在礼佛时使用。此时期博山炉出现得很少。隋朝新出现有佛教题材和博山炉结合起来的例子,如陕西长安区隋丰宁公主墓中出土的绿釉博山炉(见图4)。博山炉同莲花结合在一起,使炉腹呈现出仰莲形,最下面是一对蛟龙承托。唐初该式样的博山炉使用一段时间后又一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被盛唐时期体量庞大的唐代多足鎏金熏炉取代了地位。

宋朝统治者艰难地用武力建立了国家,统治者更是被手下将领黄袍批身强令当了皇帝。所以他吸取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经验,开始重视汉人文化和压制武将。在这种背景下统治者极力改变唐代杂糅的多民族文化,要求重现汉人主导的汉族文化。上层社会开始尚古,但他们曲解儒学,强化儒家的伦理制度,并且极力推崇前秦和两汉的考据,力图凸显汉族的精神。在这样的倡导下,宋代的理学逐渐繁荣。当时依照商周两汉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了大量的瓷质香炉,目的之一便是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博山盖式的香炉就是仿制器型其中之一。北宋吕大临在他的著作《考古图》中记载:“香炉像海上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似乎他的理解和汉代人的理解有些差异。博山炉在宋代的设计还是以当时的审美观为主,他们将炉盖做成博山炉式样,而炉身基本做成圆腹三足炉。博山炉的使用也较普遍,在普通人家中也有使用。例如,安徽全椒西石村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张之纥墓出土的一件青白釉香炉,炉盖为高耸的山峦,顶端和重重山峰间各有出烟孔;又如合肥市北宋包绶墓出土的青白釉炉(见图5),圆筒形的炉身,下边浅浅的三个花形足,炉盖顶端镂孔周围制作成菊花瓣,其下刻有镂空的二十四座山峰;再例如: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青白釉炉(见图6),圆底三足炉,刻有重重叠叠山峰的炉盖。 从文字和图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制作的博山炉非常世俗化,没有给人一种神秘的、高高在上的感觉;炉盖的设计受到宋代刻花装饰工艺的影响,符合宋代的时代特征。所以宋代工匠制作的博山炉反映了世俗化的社会生活,瓷器的制作工艺少了许多两汉时期的宗教气息。

我们看到同一类器物在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样式和用法,这是因为社会背景、人们的精神信仰发生了变化。在博山炉的例子里,宋代人虽然极力模仿两汉的博山炉,但人的精神信仰改变了,它的器型和神态都与两汉时期的博山炉不太相同,即使是最重要的盖子上山峦的形象也是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今后在认识一件文物时既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也要看到自身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