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白画中留白成像的视错觉现象

2017-09-04 22:51饶正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8期

饶正杉

【摘 要】黑白画,非黑即白,黑白相依。通过黑白两极色作为独立的表现手段进行创造,使黑白物象处于既适合又美妙的世界,其中视错觉现象是留白成像的主要原因。而不同的表现方式使留白成像更合理。因此,艺术家、设计师对黑白画的深入探究,可以为作品带来启发,并从不同角度感受事物间的构成美。

【关键词】黑白画 视错觉 留白成像

黑白画对当今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今天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大量装饰品、陶器及非洲的岩画、岩刻,中国的彩陶等等就有许多显示精美形象的堪称‘黑白画的艺术品。”[1]陌生,因为它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到许多绘画和设计领域中,却被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

一、黑白画理

黑白画泛指通过黑白二色进行绘画和设计的作品。因此,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单一的颜色和空白,即单色进行创作,像中国传统的剪纸,由红白、绿白、褐白等构成。狭义是指由黑白二色组成的画,比如黑白装饰画,或是黑白版画等。而本文则着重强调黑白相衬、留白成像的画理(见图1)。

一黑一白这对极色被广泛应用在造型艺术中,诚如刘巨德先生所说,黑和白,一阴一阳,好似天配姻缘。他们在黑白画中相依为命,互为其根,总是以白守黑,以黑济白。不管暗示什么物像,黑和白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这好比中国太极图的阴阳观,它蘊含着对黑白的无穷启示。而视觉上也道出了黑白之魅力——非黑即白。黑白相衬,把黑白二极色作为独立的表现手段进行创造,从而创造出一个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无相生的大千世界。

作为某种独立画种的黑白画[3],虽不如斑斓的色彩对自然景物反映的真实,但其自身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并有待于探究。

我们不禁要问:在一张白纸上,又无三维的表现手法,何以让人感受到丰富变化的空间?这种平面化的点、线、面组合如何能呈现复杂多变的画面,使眼睛服从于物象间的关系。为何大家所认同的画面美感是虽然不合理但又如此真切地被大脑所承认呢?这犹如魔术师的表演能为观者营造出想象空间,但又往往超越观者的想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人想起E.H.贡布里希的一句话,无论是谁,“只要能令人相信他是在拿着一根针干活,就能使我们看到一条实际并不存在的线”[4]。这些人们本能的想象,在视觉物象研究者看来,与人的经验有直接的关联。而物象的前后关系是如何呈现想象空间的呢?

根据我们头脑的本领,在创作时人的头脑从外来的刺激中“毫无节制”地产生着含义[5]。在两极色的画面中更是如此,当眼睛看到个体物象的造型时,头脑就会本能发唤起“毫无节制”的联想,使物象合理地存在于画面并产生似有似无的趣味关联,既丰富了画面又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便产生出一幅黑白画(见图2)。类似于这种通过视错觉表现物体间联系的黑白画,极富变化让人浮想联翩,有时画面表现出深邃的情感,亦或是超然的意境。总之视错觉成就了艺术家营造画面黑白相衬相依的想象空间。

二、黑白画中的视错觉

(一)投射和读取留白的关系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很显然我们接受黑白画(见图2)中人的腿、右边的花盆、左边的壶和杯都是不完整的,但大家却视其存在,并被视觉划归为完整的形态,这就是留白现象造成残缺美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家有意识地留白,很好地激发了观者的想象力。在实则未完的形态中投射①出人意识中已完整的形象。换言之,就是从视错觉中获取信息并产生一种心理现象。使人想到“罗夏测验”②中利用对称的墨迹诊断人反应的心理学测验,对比不同的受试者所提供的答案(见图3)。测验的结果显现出有趣的现象,“这种投射能力在许多上下文中都激起了艺术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我们,最有趣的是试图把偶然的形状用作我们所谓的‘图式,即艺术家语汇的起点”[6] 。E.H.贡布里希的这段话证明了一个偶然的形,我们头脑就尽情想象某种含意而投射出物象,而“罗夏测验”告诉我们所得到的“图式”因人而异。因此,我们能看出偶然形态即是投射人们心中的物象。但针对黑白画而言,心中能投射留白的物象却需要补充说明。只要稍微研究一下视觉心理就会发现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眼睛对样本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许多生理和心理因素。“霍格思把他的视觉追逐的观点建立在看来是无可辩驳的视觉事实之上。他以图4来说明这一观点。该图表明的是‘眼睛从平常的认读距离看一排字母A。如果把眼睛视线停留在任何一个A上,其他的字母就会变得模糊,离中央A越远的字母越模糊。如果我们想一眼扫过,把一排中的每个看得同样清楚,那么假想的视线就必须以极快的速度移动。虽然严格说来眼睛只能注意单个字母,但它却能非常快速,毫不费力地移动,这就使我们能在急促的一瞥中看清很大一片地方。”而且“由于眼睛的移动性非常强,使我们可以给观察的任何事物建立起一幅完整而又详细的图像。又由于视觉印象并非一闪即逝,而是能延续足够长的时间。所以我们能将快速闪过的小块视觉单位组成一幅紧凑而连续的形象,这就是使我们能更容易地建立图像。然而不管这一图像最终是如何实现的,它实际上是一种组合结构”[7]。由于视觉对看过的物像有暂时存留的时效性,能延续之前的记忆(针对这点不难理解,只要你用手指在眼前迅速晃动而过,这一现象就出现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们才能“看见”不存在的线条。而线条之所以能在图形中出现,是因为:一,图形中有一块空白处;二,为获得信息,眼睛以极快的速度移动往返于图形之间。形成视错觉并呈现出无形的边缘线,使我们能投射出预期物象。由此,借助“凯尼泽三角”(见图5)来证明其视错觉证据的存在——留白成像。现在我们知道留白成像或者说留一块空白的区域,能使观者向上投射物象是如何形成的了。

(二)留白成像的方式

如何让留白呈现的形象成为艺术家预想的希望观者看到的留白物象呢?仅仅靠投射这一原因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些方式来有效表达留白的意涵。

1.环境烘托

如图2的右方中间留白处使人感受到一个花盆的形象。而为何大家感受到的形象正是艺术家希望呈现的形状呢?这与前文提到的前后关系有关,它们是艺术家特定的安排下所设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物象间的关联,使观者准确读取留白。之所以观者能投射出花盆,是因为人们认识到画面环境中有花或其他类的植物(见图2)。另外,在画面中有一块空白被上面的头颈部、下面的腰带和两只手臂所包围,我们就能判断出此处留白为躯干部位;上面是腰带和下面的两足之间的空白即为双腿。由此看来,当人们认知到留白周围环境的物象时,凭经验观者就能填补出艺术家所想的形态。

那么,是否说明所有在艺术家安排环境下的留白都能为观者准确解读呢?实际上并不如此。比如当你在博物馆见到作品中有你不认识的形体时,你会疑惑,表明你看到了景物但无法准确描述物体究竟为何物。这一现象,正如罗夏所说:“在正常知觉即我们心灵中的印象归档跟由‘投射引起的各种解释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归档过程时,我们就说我们在‘解释,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归档过程时说‘我们看见。”这种内心的归档系统很像图书馆给各种书籍的分类,当你要借一本文学书籍却去了数理化类的区域,其结果必然找不到,看见的只能是数理化类的书。这说明“我们把这些偶然形状读解为什么形象,取决于从它们之中辨认出已经存储在自己心中的事物或物像的能力”[8]。如图6右边的三根加三点的形态,一旦是未见過的真相,观者就无法准确解读并还原原本的物象,哪怕艺术家留给你周围的环境是熟悉的,你也只能是“看见了”,而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内心的归档出现了偏差,投射到空白处引起的解释程度就和艺术家预想的情况形成了差异。由此,人的经验不同,认识到的形态和环境安排情景不同,所认知的留白甚至是整个画面的感受也不同,画面能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层次。

2.闭锁

留白成像的另一种方式是“闭锁”。“闭锁这个名词是指补充存在于不完整的视觉画面上的间隙或空间的知觉倾向。乍一眼看,显得支离破碎似乎毫无关联的各种形状的集合,突然成为更大的视觉形态,或者可以辨认的东西,自体一部分而被理解时,就是已经体验了闭锁的原理。这种实感,在很多的情形下都产生在一瞬间,所以往往被误认为与这种形状的预备知识与新意义的发现并无关系。其实观察者的眼睛愈是增加熟练的程度,那么为了达成闭锁所需要的视觉暗示也就可以更减少。”[9]显而易见图7中的这幅图很少人的内心归档会出现偏差,人们可以意识到这一归档过程,能解释此闭锁形成的图形即一只狗的形象。而直视另一张图(见图8),或许观者的眼睛还看不出是什么图形,还在思索辨认已储存在自己内心中的事物,很可能由此投射出的空白物象的解释与艺术家的预想形成差异。但当面对它稍长时间后,也许你能看出是一张人骑在马上的图形。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两幅图间的区别在于零散在留白周围的黑色色块的距离差异较大。此种情景在另一幅图(见图2)右边中、上方的植物和衣服也有显现,艺术家用不同黑条间隔排列,当控制好黑条间的留白距离时,我们便解读出植物和衣服。因此,留白间黑色块距离的安排,是闭锁更准确表达留白形态的方式之一。当然不同人的观看时间也是重要的条件。

此外,闭锁中黑色块的形状也是能阐明艺术家预设图形的方法,它取决于与预设的形和真实世界中物体形态特征的关联度。比如狗(见图7)的形象,真实中狗的耳朵、眼睛、鼻子等形和位置与闭锁安排的黑色块形态较为契合,这就使观者容易认知到预设的图形。通过它们之间交错有效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因素来再现内心的归档系统中存储的物象,就能投射出画者心中的预设。因此,闭锁形成的图形需要艺术家对其掌控分寸,使画面有想象空间、灵活多变的同时要为人所理解。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用不同的方式造成留白的画面,使黑白画面更加的丰富多变,妙趣横生。

因此,留白需要在画面统一中求变化,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唤起内心的印象。正如齐白石所言“似与不似之间”道出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结语

用黑白两极色创作,黑白相衬相依互为补充,画面丰富而复杂多变。究其根源视错觉现象便是留白成像的原因。掌握了成因和留白的方式对黑白画的创作至关重要,而且在创作中留白成像几乎存在于许多绘画与设计领域。因此,深入理解留白成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绘画和设计教学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注释:

①指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②“罗夏测验”的实施包括自由联想和询问两个阶段。在自由联想阶段,是把一批标准墨迹交给受试者进行解释,同一块墨迹会被解释为蝙蝠或蝴蝶或其他图像。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创立的。

参考文献:

[1]田旭桐.美术技法大全——黑白画技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2]刘巨德.图形想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3]田旭桐.美术技法大全——黑白画技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4](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英) E.H.贡布里希. 秩序感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英) E.H.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美)盖勒哈,查斯顿.错觉与视觉美术[M].大陆书店发行(此书出版社、出版年份均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