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拓展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文化服务功能的新契机

2017-09-04 06:26胡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8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品志愿者

胡静

【摘 要】微服务即博物馆的新媒体服务,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微”,服务的形式是“微服务”,传播体验是“微动作”,传播平台是“微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服务方式,“微”并不代表简单。在互联网时代,微服务是一种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极为贴近受众的服务方式,它为博物馆达到更好的传播与服务效果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教育 志愿者 文创产品

2015年,国务院提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内容要求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为新时代下博物馆提升公共教育与文化服务的“抓手”,本文以当下热门的微信、微博、微直播等新媒体产品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影响加以阐述,进而提出对“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一些思考。

一、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文化服务功能的发展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1974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博协大会上制定了新章程,在新章程中对博物馆的新定义写到:“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博物馆开始进入“服务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博物馆逐步免费开放,中国的博物馆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为社会公众服务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社教功能的主流。

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使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出现了全新的信息沟通形式,微博、微信等快捷的、高效的互联网平台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同时也为博物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微服务”的特点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影响

(一)微服务“便捷性”的特点,契合了当下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扩大了公共服务的受众规模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公众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都呈现出碎片化。微服务“短小精悍”的特点,正是契合了这一阅读习惯的改变。同时,微服务扩大了公共服务信息的范围,通过转发、@等功能产生了裂变性的传播效果,扩大了公众对整个博物馆信息的了解。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互联网,观众就可以在家中进行虚拟参观。这些信息也都可以使用微博、微信的分享功能,带领各自“朋友圈”内的朋友共同“走进”博物馆。展览结束之后,观众依然可以随时参观、不断地回味参观体验,极大地延续了展览的影响力。可以说,微服务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最大化地发挥出博物馆公共服务价值。

(二)微服务“互动性”的特点,开创了博物馆与公众间、公众与公众间实时互动交流的新模式

微服务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传播的传播路径,发展成为单向流动、双向互动、交叉互动的混合和整合的模式。每个移动终端都不仅是接收方、也是发送方。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还是管理者。通过微服务,博物馆可以发送各类展览和活动资讯,用户即时接收,随时查看,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报名参加活动。通过微服务,博物馆可以加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迅速地、直接地了解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微服务,博物馆也能更多地听到观众参观后的感受和声音,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调整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完善并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手段和做法。通过微服务,当网友拥有参与感之后,会对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更加不遗余力,从而构成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

(三)微服务“生动性”的特点,改变了博物馆沉闷、严肃的形象,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

微服务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传播信息的手段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混合图片,而是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H5、VR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在语言使用上,文字简单突出重点,尽量减少形容词的堆砌和专业术语的频繁使用。关注网络热点,善用网络语言,生动而有趣的文字和形式进一步拉近了观众和博物馆的距离。博物馆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所有者,而是一个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文化述说者。微服务传递出了一个积极的、亲切的信号,树立了博物馆鲜活的、生动的公众形象。

三、利用“微服务”拓展博物馆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思考

(一)“微服务”拓展博物馆的导览服务模式

在智能终端技术迅速普及的当下,数字导览的方式尤为丰富和精彩。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来获取开放的时间、票务政策、展讯、活动讲座、参观指南、导览地图等;扫描二维码听取讲解,深入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进行“自助式”游览。目前,VR技术是当下最热点的互联网技术,2016年甚至被称为是“VR技术的元年”。随着VR技术的不断成熟,对在线虚拟博物馆的探索也在不断推进之中。如果将V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导览服务,那么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走进博物馆“空间”。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将助力博物馆产生更大的文化辐射力。

(二)“微服务”延伸博物馆教育基地的功能

今天,愈来愈多的90后、00后成为了博物馆的粉丝、钢丝,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文物,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纷纷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博物馆夏令营等。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从信息发布到网络征集、网络评选、最后的结果公布、网络展示,微服务的公共平台起到了助推作用。与此同时,与博物馆教育直接关联的文物、展讯、课程也走向数字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青少年参与其中。在下一步的基地建设中,可以结合青少年自我独立意识迅猛发展、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活动中加大专题讨论、微博投票、互动问答、知识竞赛等互动项目的力度,增加青少年的可参与性,拉近他们和博物馆的距离。也可以在活动中强化微直播的形式,增强实时互动,让青少年通过现场播报成为活动的主角,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近博物馆,在潜移默化间接受博物馆的文化熏陶。

(三)“微服务”让公众共享文物保护与利用成果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公共活动的开展与宣传,唤起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微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开展,在活动的发动、组织、开展、宣传等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效果。2017年春节,南京城墙博物馆发起了一项以“助力城墙申遗,弘扬城墙文化和春联文化”为主题的“南京城墙春联文创、十二城门红包拜年”活动。从年前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十,将红包口令藏于十二座城门的主题海报中,每天两次,定时通过南京城墙官方微博向外发布红包口令。通过手机微信转发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网友通过支付宝输入红包口令即可获得拜年红包。同时线下游客也可以去南京城墙的各登城口通过支付宝AR扫描抢红包,将自己与南京城墙春联的合影上传至微信还可以获得新春礼品一份。此举利用了微博的粉丝平台和微信的一对一传播模式,在加上支付宝新推出的AR抢红包功能,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体现,活动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踊跃参与。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派发红包40000余个,参与人数达百万人次,每轮的300个红包往往在5秒之内就被一扫而光。微博话题#喜气盈门#阅读量在数天时间就突破二十万,微信推送短短几分钟阅读量过千,城门春联海报在朋友圈内竞相转发。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文化品牌通过这种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的融合传播,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古老的文化遗产再次展现出新的时尚热点。

(四)“微服务”激活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渠道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开发,是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的延伸。博物馆要不断拓展销售推广渠道,除传统的实体店销售、展会平台推荐外,借助微服务也可以开展有效地宣传和销售。

以微博营销为例,在文创产品的营销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软文营销、互动营销与借势营销的方式宣传推广文创产品,还可以通过微博的链接功能,直接与线上销售平台进行链接,只要点击链接即可在线浏览和购买喜欢的文创产品。而微信营销在今后的文创研发与销售过程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2016年11月3日,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只需扫描二维碼,即可进入使用页面,这种简单、迅速的方式直接带来了用户数量的大量增加。数据显示,摩拜单车在2017年2月新增了微信小程序功能后,通过小程序注册的用户增长了30倍。可以预见,如果加大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力度,将文创销售与微信小程序嫁接在一起,网友只需扫描一个二维码,就能进入小程序直接挑选文创产品。并通过微信支付功能实现直接支付,不仅节省人力成本与经营成本,且扩展迅速,这将为文创产品的宣传与销售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可能。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品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