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廊坊地区盛唐古韵

2017-09-04 14:58蔺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8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

蔺琳

【摘 要】廊坊博物馆内历史文物陈列——“廊坊的足迹”展示了廊坊由古至今的历史印记。廊坊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古称“安墟”,上溯5000年,“黄帝制万国以定天下,始经安墟”,周武王在“安墟”设“常道乡”,到了汉朝才改名为“安次”。官居兵部右侍郎的宋代名相吕端的父亲,在他的家乡安次修建了一座庄园——人称“侍郎房”,久而久之便演变为今天的“廊坊”。

【关键词】文物 馆藏 廊坊博物馆

廊坊博物馆中的“廊坊的足迹”历史文物陈列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泃河印迹”“方国遗风”“燕南沃土”“幽野风韵”“边关烟云”和“京畿重地”。丰富的文化遗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展厅分布以时代发展为脉络,展示了廊坊6000年来连绵不绝的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再现了廊坊昔日的辉煌。

展陈中的唐代文物馆藏颇具特色。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得到统一,一百多年的诸侯国分封割据的局面终于被终结,出现了大唐盛世,中国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帝国。这时候廊坊各县行政建制基本建立,大部分地区为幽州所辖。隋代廊坊境域有平舒、文安、丰利、固安、通泽、安次六县,并有潞县、雍奴县的一部分,分属幽、灜等州。唐代廊坊地域有平舒、文安(丰利)、固安、永清(武隆、会昌)、安次、三河(临泃)六县,并有武清(雍奴)县的一部分。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富民安;人口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交通发达,在战国两条通往赵国、齐国御道的基础上又有数条御道过境。“廊坊的足迹”历史文物陈列的第四部分“幽野风韵”,再现了廊坊唐代的繁盛。

说到唐代文物,不得不提在廊坊博物館大厅中央的石刻——唐代隆福寺长明灯楼。这件石刻是已知最早的带纪年刻铭的汉白玉石刻灯楼。它雕制于唐垂拱四年,暨公元688年,正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的时代。灯楼是寺院供具之一。这件唐代灯楼为汉白玉石质,由下至上分别由壸门方形座、覆莲圆座、等边八角形石柱和仰莲托盘组成,通高3.4米。中间的等边八角形石柱的雕饰分为三个部分:石柱的顶部每面雕有双层的尖拱龛,龛内各雕佛像一尊,八面共计十六尊;石柱的中部正面有篆书题额“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十六个大字,在颂词之后镌刻有《燃灯偈》《知灯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功德主的姓名和官衔;石柱底部八面也刻有尖拱龛,每个龛内都有浮雕伎乐,其中两面为手持长练的舞姿伎乐,另外六面浮雕演奏伎乐,她们或跪或坐于须弥式莲花座之上,分别演奏琵琶、笛、排箫等乐器。灯楼的仰莲托盘的上平面凿平,并刻有两道凹槽,其中心凿圆形浅洞。根据灯楼托盘上的卯形结构以及结合其同时期的石灯形制来分析,这件灯楼的上部应另有一灯室,用于盛放长明灯。2000年9月,这件唐代灯楼中部雕有佛像等内容的八角形石柱被盗,后经多方努力,在短时间内迅速侦破此案,但是上部灯室已丢失。经过多方的努力,这件古老灯楼得以重现在今天的博物馆中与大家见面。

这件唐代隆福寺长明灯楼与同时期的石灯相比,雕刻手法严谨精细,风格朴实庄重,堪称唐代石刻精品。另外,在灯楼中部的石柱上,既刻有经文、偈文,又有颂序、颂词、佛像、伎乐等内容,这在唐代同时期其他石灯中是没有的。所以,它为考证廊坊安次县的建置沿革和大唐幽州的地理提供了依据,也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

廊坊在大唐的盛韵中社会进步、文明发展,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历史名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是骆宾王的诗作。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是唐朝初年的四大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初唐四杰”。骆宾王与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最终兵败,便去投奔北方的卢照邻。在幽州涿郡县见到正在病榻上的卢照邻。在卢照邻家住到夏秋之际,骆宾王辞别卢照邻,打点行装到青州投奔好友。骆宾王晓行夜宿来到廊坊东沽港村北,位于永定河边。他只见杨柳依依,清水涟涟,河面宽阔,船只摆渡往来两岸。当时正值夕阳西下,红霞映满河面,柳影涟波,渔船收网,满载鱼虾而归,渔歌声声绕河柳,好一幅令人心旷神怡景色。这就是唐朝安次八景之一——垂阳渡。有诗为证:“柳色凝初曙,莺声散晓霞。微茫连水国,迢递见村家。绿满平田草,红开断草花。流亡宜早复,此地有鱼虾。”骆宾王贪看美景,不知不觉已到傍晚,就投宿客栈住下。眼看着这美景,想到举兵失败而被迫流亡的酸楚,不觉潸然泪下。酒醉后便叫店家取来笔墨,在客栈的墙上挥笔写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写罢,投笔,蒙头大睡。自后,再也没有骆宾王的消息,有的说出家,有的说客死他乡。不过,自从骆宾王在垂杨渡小店题诗后,垂杨渡的名气就更大了,引得各地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大诗人王之涣也在廊坊地区做过县尉。《廊坊市志》记载:“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之焕到文安任县尉。”这个王之焕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诗人。大诗人当县尉,文武全才。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和武装部长的总和。王之焕,字季凌,晋阳人,其祖父曾任文安县令。王之焕在文安勤政廉洁,口碑极佳。在文安就任七年,于天宝元年(742年)病卒于文安县衙。

“幽野风韵”展出的隋唐时期文物中,有一组出土于唐代董满墓的文物。董满墓是1977年在文安县麻各庄村南修筑公路时发现的,墓室发掘时已遭到严重破坏,共出土随葬品44件,其中陶俑19件,家畜、家禽俑13件,镇墓兽7件,磨、灶模型3件,三彩扁壶1件,石质墓志1方。墓主人董满在唐乾封元年(666年),时值83岁时被奉诏版授为恒州县令。版授就是不经朝命而用白版授予官职,往往授予民间的高寿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强盛的时期,唐三彩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物类别,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辉煌和繁荣。三彩陶器始于唐高宗时期,至唐开元已盛极一时。唐三彩的胎料为白色粘土,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1000℃的低温中烧成。其色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白、绿为主。唐三彩主要用作随葬的冥器,生活用品极少。

董满墓出土了一件唐三彩——三彩扁壶。这件三彩扁壶的器身两面都模印了相同的凸起纹样。壶的下方雕塑了一对凤鸟,两只凤鸟高冠曲颈,英姿飒爽。凤鸟上方塑一肌体丰满的蟾蜍,作欲跃之状。壶身四周用蔓草纹点缀其间,连绵缠绕,枝叶肥厚,果实丰硕。此三彩扁壶的整体构图饱满,斑斓典雅,主题突出,烘托出了当时极富浪漫色彩的盛唐风范。

廊坊博物馆唐代展品中另有一件陶枕。枕为陶瓷寝具,多为生活实用器和随葬冥器,另有一种为医用脉枕。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器两大类。始见于唐代,两宋、金、元各代都均有烧制。尺寸日益见长,唐枕一般形体较短小,而元枕则40厘米以上。这件三彩梅花纹长方枕,1993年出土于河北省固安县方城村,为三彩低温釉陶枕。枕面四周的褐色边线内绘有20朵梅花,梅花均以褐彩勾边,填黄褐彩,以绿彩为地,侧面为黄、绿、褐彩相杂,斑驳多姿。瓷枕的侧面设一小孔,那是为防止烧造时变形而做的气孔。

唐代丰富的出土文物,再现了廊坊地区唐代的繁盛,让我们共同品味了大唐廊坊地区的古韵悠长。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掉包案
高安馆藏元代陶瓷撷粹(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