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数学学情调研和分析,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2017-09-05 17:12熊本刚
赢未来 2017年4期
关键词:数学分析

熊本刚

摘要:在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的看法来看,很多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的本身,关注的是老师在学校里教了学生什么,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什么,成绩怎么样?然而他们却很少去关注除了学习以外的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缺乏对学生的学情的调研和分析,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科目,要把数学学习好,就一定要调研和分析数学的学情,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关键词:数学;学情调研;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的科學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理科尤其是数学的学习和数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的传统的方式去教育和管理学生和督促学生学习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加要搞好数学学情调研和分析。下面笔者就从课后学生的作业入手,以学生学习的基点为调研的重点;学情调研和分析要贴近学生、关爱学生,体现公平公正;寝室文化调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扎实的保障;调研结果要和教学设计与实施紧密结合等方面来浅谈如何搞好数学学情调研和分析,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一、从课后学生的作业入手,以学生学习的基点为调研的重点。

从调研工具的选择上,常态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法坚持每节课前出完整的调研问卷;即使学生完成了调研问卷,教师也无暇顾及,很难及时分析、研究,找准“学生学习的基点”。因此,不妨改变“作业”的形态,在作业中质疑问难。

(一)改变预习作业形态

减少预习作业中重复性的字词句训练,增加质疑问难的预习环节,让学生自由提问。前期为了便于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有疑必问”,及时了解学生的质疑问难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所提问题直接写在预习本或“问题单”上。预习前,教师不要提过多要求,只提示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就可以记录下来,可以是字词的,可以是语句的,也可以是内容的。长此以往,在学生已经达到“有疑必问”的前提下,对于预习作业可以改进为把问题直接标注在书上,起到记录问题的作用即可。

(二)转变课后作业形态

“存疑”,使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让学生“学习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这一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教师要关注课后作业的形态,除巩固复习知识类的作业外,增加“课堂问题的延展作业”:如搜集资料类的作业、实践交流类的作业等形态。拓展性作业的设置,将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质疑问题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教师研究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材料。

二、学情调研和分析要贴近学生、关爱学生,体现公平公正

(一)问题内容的有效分类

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存在误区,总愿意以“是否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或者“是否服务于自己的预设”作为分类标准。符合教学设计需要的就被留用,不符合教学设计需要的就被直接屏蔽掉。

学情分析至少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二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

三要从学习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是学习新知的生长点(缪建平,2006)。从这一观点不难看出,学生阅读问题往往是经验性问题、百科知识类问题。这类问题才能被称为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所以当教师关注于“教学设计”本身时,很多学生提出的“真问题”就被无情筛选出去了。这样的选择就失去了教师“学情调研”的初衷,而且势必造成创新、探究能力的弱化。

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构建创新教育理论和与创新教育实践相统一的创新教学模式.又是夺取这场改革胜利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怎样科学地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应该是我们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能否解决”或“谁来解决”的角度分类,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

(二)问题处理的“一视同仁”

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尝试用分层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保证每一个问题都受到关注。

第一层:小组解决问题。

第二层:全班解决问题。

第三层: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这就进入了授课的实质性环节。这些问题也应该是最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在初读环节,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处理“理解词语类”问题的基本词义,并将“理解内容类”问题中不能引领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的问题一起解决,还要根据需要处理一些与作家、作品背景有关的问题,为细读理解环节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寝室文化调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扎实的保障!

宿舍是我们公共生活的场所,一个宿舍就是几个人共同的生活空间,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寝室环境卫生。比如说寝室的值日,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重要的事情,却足以体现一个寝室的团结与好坏。寝室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个主要场所,一个良好的住宿环境是高质量学习、生活、休息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又如晚就寝熄灯后有人嘀嘀咕咕说个不停,或许还在洗衣服等,虽然自己痛快了,但是这些行为却损害了大家的利益,尽管别人一再克制宽容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我行我素的一味做下去,而且,你的这些行为不仅给大家留下了一种不好的印象,还使自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曾经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发表演说,而且学生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寝室文化正是如此。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素质培养上有其鲜明的特性。它具有感染性和倾向性。寝室成员能受寝室他人的精神、行为习惯的感染而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寝室统一的看法和行为。endprint

现实中,不难发现我们个别寝室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镜头:躲在被窝里看小说,玩手机,说小话,做小动作。美其名曰丰富个人课余生活、展现个性或者加班加点读书,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因为,寝室就是寝室,是我们生活的摇篮,他不是文化俱乐部,也不是通宵学习室,只有不断美化我们这个生活摇篮,才能更好的优化我们的成才环境。我们回浦的学生寝室应该是积极健康、卫生整洁、同学和睦、环境簡洁,那是一种和谐大家庭的感觉。

身为当代中学生,如果连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何以成大事。寝室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学习、休息和互相交流的港湾,只有我们的每个同学能够从我做起,为集体着想,宿舍成员团结共建,才能共同来营造一个洁净,舒适,温馨的宿舍环境,因此,创建文明寝室非常重要,在创建文明寝室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团结

俗话说“众人拾材火焰高,一个文明的寝室离不开寝室成员的团结一心,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遵守制度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学生寝室有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每位同学都要认真执行。

(三)积极向上

寝室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向上,在竞争的同时也要注意合作,共同营造文明、优良的风气,共同进步。

(四)时间观念感

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我们同学经常抱怨晚就寝前洗漱时间太少,该做的事情做不完,然而我们有没有想一想我们熄灯前到底在做什么呢?串寝、打闹、聊天、甚至是距离熄灯还有一分钟我们同学才从教学区缓缓走来。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很宝贵,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每天有限的时间处理无限的事情。

四、调研结果要和教学设计与实施紧密结合

将学生的质疑问题通过梳理,“外显”成有效的学情调研结论,这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以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并认真研读教材中一个章节的教学安排,读懂编者的编写意图,并做好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梳理工作。如有的问题是关于课文内容的梳理的,有的问题是课文内容认识的深化,而有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拓展在原文中特别容易就找到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梳理、整合,既完成了教材的学习,又完成了综合性学习的铺垫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的反复思考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具体操作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简约化的诸要素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它们的要素组合方式及运作流程不同,原因是它们分别归属不同的教学理论。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素质的最高境界,要构建起与这种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对教学过程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可见,在调研结果的外显,即跟教学设计与实施紧密结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既要考虑文本,也要考虑文本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以此来判断文本的“教学价值”,实现一篇文章选入教材之后的教育价值。在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的看法来看,很多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的本身,关注的是老师在学校里教了学生什么,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什么,成绩怎么样?然而他们却很少去关注除了学习以外的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缺乏对学生的学情的调研和分析,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科目,要把数学学习好,就一定要调研和分析数学的学情,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况”是常态下的学情调研中最为简单和有效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培养教师根据文本和教材编写情况分析学生问题的能力。让“学情调研”脱掉“华丽的外衣”,真正为教师掌握,为教学服务,将是我们最终为之奋斗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我们爱数学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