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行为的干预策略

2017-09-05 17:17时培余
赢未来 2017年4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习动机

时培余

摘要:我们大人,尤其是老师,要如视珍宝般对待孩子的自信心。这也就是我这篇小文所重点强调的:强化与弱化。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与激励,将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关键词:学习动机;强化与弱化;评价与激励;价值行为;赏识教育

小孩子的价值行为的有效尝试是一个易碎的玻璃般的萌芽,必须百倍珍视,加以赏识,因为稍有不慎,他的积极性很可能就会被打击得粉碎,而后将更难以拾起来。儿童会变得畏手畏脚,不再去做任何的尝试。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对儿童学习行为引导?怎样才能有效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呢?

一、正面强化——发挥评价的作用

儿童成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有些非知识性的错误,我们往往会加以批评,要求其改正,可结果常会有悖于我的初衷,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抓住儿童阶段性特征对儿童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读一读华阳主编的《为孩子鼓掌》一书,你或许会深受启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变以往的陈腐观念,试着换一种思维来进行教育,发现儿童的点滴闪光点,并加以赞赏,就是赏识教育。赏识孩子就要对孩子多加赞扬和鼓励,使儿童产生成功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信心。

汪昌华、陈庆华主编的《教育理论》一书第八章第一节“人格”提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儿童阶段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得来的。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人们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为中,有些示范行为带来无奖赏和惩罚的结果,而能够引起有价值结果的示范行为是容易被人们所采用的。动机过程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就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例如当老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班上的其他学生也会表现出互帮互助的行为。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发挥榜样的作用,即是一种价值观的导引,更是一种正面强化。使得儿童在奖赏意识驱使下朝着榜样的行为努力。

问题行为的有意弱化,缺点的淡化处理,允许犯错误,这些都对学习动机的有效激活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刚刚迈出生活的第一步,这时他们常常会经历失败。人们对于失败的态度多半是批评,但如果把这种方式同样用到孩子身上就不适合了。因为孩子这时的失败,正是他们从幼嫩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如果用批评打击了他们的信心,那么,他们可能就变得缩手缩脚,不敢再做任何的尝试。我们大人,尤其是老师,要如视珍宝般对待孩子的自信心。这也就是我这篇小文所重点强调的:强化与弱化。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与激励,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给予正面强化,放大他的优点,将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二、善用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

优点小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因为一个小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引导和赏识,很可能就是改变孩子一生的决定性的因素。现将近一年来对2015级八班孩子的观察和干预做一下简要分析与总结。

(一)“坏小子”韩燕琦

韩燕琦,那叫一会儿功夫也闲不住,课堂上你一个转身,回头再看,找不着他人哪儿去了,原来是躺凳子上了。有时站着都能睡着,做早操不是踢这个就是推那个。这种上课状态,效果自然是好不到哪儿去。

批评、数落、惩罚均无任何起色,看来只得换种方式才行。

经常说,说多了,从结果看就是强化孩子的错误意识。索性改“逢事必说”为能不说的尽量不说,采取弱化错误行为的方式。渐渐地他开始注意别的同学课堂行为了。一天他又是上课铃响以后匆匆跑进教室,刚好数学老师布置完作业,第二天作业没写,究其原因:没拿到课下练习卷子。我找到他,轻描淡写地说道:“你看一个人坐没有两个人坐好吧,要是有个同桌,至少可以为你拿一下作业呀!”经过思考后,小家伙答应和孙静芷坐同桌。此后有意无意地引导他观察同桌的一些做法,让他明白什么行为才是合适的。

当然弱化的同时与之相反的正确行为必须得到强化,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他凡事都不怎么认真,写字一横都会急着一划拉而过,一直苦于找不到值得表扬的行为。

趣味运动会,韩燕琦“足球射门”,六个球进了四个,挺不错的。得了一年级男子组第一名。他捧着奖状回到班级,同学们争着要看,可以看得出他从里到外透着喜悦之情。百般珍爱那张奖状,生怕同学给弄破了。我一直想找的契机来了,何不以此入手加以强化、褒奖他的有价值结果的行为呢?在班队会上当众表扬了他勤于训练,在运动会上认真对待,获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并号召大家学习他的这种体育精神。在满足了他的自尊心以后,单独又谈了一次话。强化了他内心的自豪和受人尊重的喜悦情绪,因势加以诱导他:“如果你课堂上能够听老师讲课的内容,不做小動作,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成绩会好起来的,那样同学们会更加喜欢你的。”一般来说,人都喜欢听到赞美,而不愿接受批评,对于孩子更是如此。看着他乐得屁颠屁颠地跑去的背影,在心底有一个企盼或许是安慰:静待花开!

在之后的两周时间里,有了很大的变化:起先,课堂能够端端正正坐上很长一段时间,开始举手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结结巴巴,有一个读音读错了,马上就有同学急着举手想予以指正。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易碎的玻璃般的萌芽。稍有不慎,他的积极性很可能就会被打击得粉碎,而后将更难以拾起来。我抢先开口点评:这篇课文老师刚刚教大家两遍,韩燕琦同学就能自己读完,很不错。只字未提读音读错的细节,并示意那位同学不再声张。

第二周变化可喜,上课举手不再畏畏缩缩,回答也流利了许多,并且与同学小打小闹的次数明显减少。

对于从来不知成功喜悦的儿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毫无意义的,小小的成功才是垫脚的基石,支撑他们而后努力获取更大成功。初尝成功之喜悦,而后儿童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他所做的行为中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endprint

(二)“小刺猬”月儿

月儿的华丽转身就可以作为强化优点的一个有效案例。月儿,大名王月,别看年纪小,脾气可大了去了,遇事还是闷葫芦一个,死活不吭声。月儿的样子像极了小刺猬,遇到问题就抖搂自己的满身刺,把自己武装起来,密不透风。

孩子小,她们的外在行为方式,全在于大人的导向。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大人的夸张反应其实就是一种反向强化她的错误意识;不予言语开导,置之不理就是纵容。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这正是她所期望的结果(避免惩罚)。

一边采取弱化她的错误行为的方式,一边给予正向的引导,创造机会跟同学交往。虽然此后王月还会时不时的哭,但显然不再动辄歇斯底里,哭声小了。同学们也会提醒她“哭是没有用的,想办法才行”。

经典诵读比赛,选中了月儿。

起初她也着实欢喜了一阵,可是真正比赛那天,班长开旭催了她几次,王月在座位上反而哭了,又临阵想逃脱?可把她的同位急坏了,在一旁不断鼓励她“王月,你很棒的,别怕!”我也走近她宽慰道:“你已经全背掉了,肯定行的。”“可是我第六课背的不熟”,哦,原来是在担心这个呀!我心里清楚:必须让她走出今天这一步。坚决地说:“月儿,你必须去参加比赛,第六课背不掉也不会得零分的,老师不会怪你的。”

还没有下课参加比赛的五个孩子就回来了,一进教室门,月儿就喜笑颜开地跑向我这边,“老师,我全背掉了,没抽到第六课”,难掩满心的欢喜。我捧起她的小脸,“月儿真棒!是个诵读小能手啦!”后来发奖状,果然有她的,她明朗的眼眸告诉大家:我闯过这一关了。

变化是细微的,看不见,却每天在进行。

瞧,上课敢于举手发言了,次数也越来越多。强化她积极的行为还要继续。有了上学期诵读的经历,这学期《国学》诵读她积极性特高,在家自己提前背。举手了,我让她起身背诵,一字不差地被掉了。“真棒!下午上课前由王月带读《弟子规》第三课”。脆生生地答应“好!”自信的种子开始已经发芽了,这可谓华丽的转变啊!

运动会报名开始了,月儿主动报名参加抛绣球比赛,这是一个亲子项目,需要孩子和爸爸或妈妈共同完成,我鼓励月儿妈妈即使再忙,也要和孩子多参与活动。

一天放学,以前不和我道别的月儿主动跑到我面前和我说:“老师再见”,她变得开朗了。

四月十四日下午,思颖来办公室报告说王月和王中和、戚良昊在教室打架。我赶到的时候都已经各自回座位了,喊来三位当事人在讲台把事情说清楚。这次月儿非但没哭,而且据理力争,她是在试图解救同伴,清楚地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让人明白,在事件当中还表现出勇气与爱心。这种责任和担当意识值得用心去呵护,不是吗?

三、有用行为的强化——“坚强猫”的启示

这个例子使我想起桑代克的经典迷箱实验: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块是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面獎赏的鱼。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著名积极心理学研究专家任俊博士把心理学专家桑代克的饿猫迷箱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他说,如果让饿猫逃出迷笼后总吃不到鱼,总是失败,经过多次实验,便会出现三种猫:A.“坚强猫”:不管失败多少次,还是会想逃出迷箱,并且这些猫逃出迷箱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表现出越挫越勇的样子;B.“疯狂猫”:总是失败,因为这些猫似乎失去了自我控制,出现自虐或攻击的行为;C.“抑郁猫”:看着外面的鱼发出哀叫,不再做出任何逃出迷箱的行为。“坚强猫”在不断地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我们教师要尽力防止出现“疯狂猫”、“抑郁猫”,如何去做才能行之有效?何不尝试着放大他的优点,让儿童的意识在获得成就感的内心体验中得到唤醒。时间一长,儿童在不断得到奖赏的经验驱使下就会朝着有价值的行为方向努力,以有用的行为去争取行为的目标,这即是有价值的强化。千万不能让儿童在屡屡的失败当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那样会断送了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李继秀,王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58面(4)。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第三章第二节

[3]华阳.《为孩子鼓掌》,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学习动机
大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来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