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有制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2017-09-05 11:26赵超
赢未来 2017年4期
关键词:私有制阶级国家

赵超

摘要:私有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其发展史从人类的古代社会延续至今。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形态和发展的进程。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在国家起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首先探讨私有制的内涵和国家的起源,然后来进一步着重探究私有制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關键词:私有制;国家;阶级

私有制和国家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产物,它在国家起源的过程当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无论私有制还是国家,它们的出现绝非偶然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私有制在国家形成当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一、私有制的内涵

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私有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多和深化,出现了很多关于私有制的观点或看法。其中,这些思想观点大多表现在关于人们的私有财产和私有权利方面。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使人们产生了私有观念,导致各自为追求一己私利而不惜牺牲他人和国家利益。这样一来,私有财产以及维护私有财产的制度就使人们产生贫富的分化,进而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斗争,造成国家的动荡和不安。西欧封建时期的意大利著名神学家阿奎那认为,人们要想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就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要想拥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就必须承认和允许财产的私人占有。在他看来,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是上帝批准的,是符合自然法的和神圣的。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指出,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在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这些关于私有制的思想和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私有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这些观点难以摆脱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没能对私有制的内涵做出全面、深刻的科学认识。

到十八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出,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的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私有制也随之出现。那么什么是私有制呢?私有制首先应该是一种制度。所谓的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一套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制度。制度的范围很广,无论是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是个人所要遵循的工作制度,都属于制度的范畴。

既然私有制属于制度,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指财富的私人占有的一种制度。其中,财富是指一切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是人们创造或获取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财富的种类很多,其中物质财富不仅包括人们可以用来进行日常消费的生活资料,还包括可以用来从事生产活动的物质资料即生产资料。当财富出现的时候,财富由谁占有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财富的占有就是一种确立人们对财富所有的关系。财富的占有可以分为财富人类全体共有和财富的私人占有两种形式。其中,财富的人类全体共有也称作财富公有。在现实当中,财富很难实现人类全体的公有,只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实行。财富的私人占有是与财富的公有相对而言的,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财富被个人或者集体占有的关系。私有制正是维护这种关系的一种制度,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私有关系。

二、国家的起源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那么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国家起源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要探究国家的起源,就要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谈起。

(一)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形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人类原始社会也随之产生。人类原始社会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先后经历了原始群、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时期。原始群时期是人类社会的萌芽阶段,是人类的童年。血缘家族是在原始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定数量的人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原始群和血缘家族都处在人类的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只会通过打制方法制造一些比较简单、粗陋的石器来作为生产工具。此时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没有剩余产品的出现。于是人们在生产和分配产品的过程中,不得不遵循着原始的公有制。这样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就显得十分脆弱。在这一时期,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组织形态。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组织-氏族。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史前时代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由血缘家族发展而来,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婚姻方面,到了母系氏族公社后期逐渐由原来的群婚过渡到了对偶婚。对偶婚是一对男女长期固定生活在一起的婚姻制度。随着对偶婚的出现,对偶家庭也随之产生。不过此时的对偶家庭不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仍是氏族。在母系氏族中妇女处于主导地位,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晚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逐渐过渡到了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此时,男子逐渐在劳动中取代了女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这样一来,男子的社会地位也超过了女子,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父系氏族公社的早期,虽然此时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关系对社会影响也逐渐增大,但是生产关系依然没有超过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日益专业化,到了父系氏族公社中期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影响有:一,生产效率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后,还出现了剩余产品。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先前的对偶制家庭是妇女占主导地位,而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男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在第一次社会分工后彻底取代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这种男子占有主导地位的家庭就是家长制家庭。三,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随着剩余产品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氏族中一些有权势的家庭逐渐占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样社会中就出现了私有现象。与此同时,个体劳动得到的产品超出了维持自身生存所消耗的产品。于是,人们就不再把战俘杀死,而是把战俘变成了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恩格斯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样,社会中就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此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激化,也就没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endprint

(二)个体社会形态

父系氏族晚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日趋专业化,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以后,生产日趋个体化,出现了个体家庭。此时,个体家庭已成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同时,社会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已逐渐超越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開始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中有权势的人物或家庭不断占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和奴隶,成为了氏族贵族。氏族贵族凭借着占有生产资料的优势,进一步加深了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成为了大奴隶主。这样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奴隶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激化。随着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日益严重,而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氏族在这种冲突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恩格斯说:“最后,氏族制度是从那种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只适合于这种社会。除了舆论以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但是现在产生了这样一个社会,它由于自己的全部经济生活条件而必然分裂为自由民和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而这个社会不仅再也不能调和这种对立,反而必然使这些对立日益尖锐化。一个这样的社会,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连续不断的公开斗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着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的冲突,顶多容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所谓合法形式决出结果来。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原始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国家脱胎于氏族,而又超越氏族。国家源自于社会阶级的对立,是阶级对立激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私有制在国家起源当中的作用

(一)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前提

从国家起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私有制在阶级产生的过程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要探究私有制在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需要首先了解阶级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阶级呢?列宁曾经对阶级做出了科学的定义,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由此可以看出,阶级的形成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要出现一些社会集团,其次是这些社会集团要出现利益的分化和对立,并且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那么在阶级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集团,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出现利益的分化和对立的呢?这是由于这些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集团在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关系当中的地位不同,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对立。这些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当中的地位之所以出现不同,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

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分工直接导致剩余产品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这样一来,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剩余产品逐渐被氏族中的一些有优势的人或家庭所占有,于是财富私人占有的关系和制度出现了。私有制是维护私人占有物质资料关系的一种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其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私有制的核心,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决定了其他一切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占有他人的劳动。氏族中有优势的人或家庭逐渐形成一些利益一致的集团,它们凭借私有制占据生产资料成为统治阶级,而另一些集团则没有占有生产资料成为被统治阶级。这样阶级就站在私有制的肩膀上形成了。

(二)私有制加速了父系氏族的解体

父系氏族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也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我们知道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人类群体。父系氏族是男子占有主导地位的氏族。在父系氏族的早期,血缘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内部实行的是原始的公有制,即共同生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制度。

然而到了父系氏族的中期,社会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这样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相继出现了剩余产品、家长制家庭、私有制和阶级。此时社会生产日趋个体化,家长制家庭逐渐成为了社会基本生产单位。这也意味着以家长制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为主的私有制取代了原始公有制。这样人们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了,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不在局限在氏族的范围内了。与此同时,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产生。由于阶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具有强制力的氏族就难以维持这种局面了。这样一来,氏族开始逐渐解体了。

父系氏族晚期社会出现第二次大分工,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进一步增多,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得到巩固发展。此时社会中出现的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随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生产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影响也逐渐增大。这样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开始逐渐超越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当中的地位,并在社会关系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此时以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激烈和突出,并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这样一来,不具有强制力的氏族组织再也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和应对阶级之间的矛盾,它必然要趋于解体和消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私有制促进或加速了父系氏族的解体。

(三)私有制是国家起源的基础

我们从前面提到的国家起源的过程可以看出,国家是人类社会起源后经历漫长发展演化的产物。国家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氏族的解体和国家的诞生这几个阶段。在国家起源的过程中,私有制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家作为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关于国家产生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指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的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起源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它们分别是: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社会第一次分工;二,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三,氏族的解体。国家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的产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到了父系社会末期,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已经超过血缘关系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的地位,开始决定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不具有强制力的氏族组织,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并开始解体。这样,社会中出现的阶级成为了最终埋葬氏族的现实力量。国家正是在被摧毁氏族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私有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阶级产生的前提,而且是氏族解体的加速器。没有私有制的出现,就不可能产生阶级和阶级矛盾,也就不可能产生国家。私有制在国家起源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它是国家起源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蒋国维等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释要与新论》,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1988年版。

[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列宁著.《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5]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私有制阶级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把国家“租”出去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