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的客观性与能动性

2017-09-06 10:46高岸起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

高岸起

[摘  要]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人们可以从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创造的客观规律。对于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关系要历史地、辩证地、灵活地去理解,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创造的客观性;创造的能动性;关系;辩证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6-0008-05

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關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认真去理解。人们可以从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创造的客观规律。

一、创造的客观性

创造是客观的活动,它具有客观性。人们在从事创造活动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按照客观规律开展创造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去从事创造活动。如人们在从事创造活动时,只从主观性出发,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创造的主观性是指在创造中,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客观现实出发,而从主观愿望或某种偏见出发,不知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的主观性是在创造中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创造的主观性的特点是在创造中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相分离。这是人们在创造中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说,创造的主观性对创造事业有极大的危害性。

创造的关键在于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创造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创造中完成。勇于创造、善于创造,在创造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创造、推动创造,在创造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创造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创造规律的必由之路。人们进行创造,都要认识创造规律、遵循创造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按创造规律办事,这是决定人们的创造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纵观古今中外,创造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阶段中,在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向,但对创造规律的遵循则始终如一,亘古不变。

在创造实践中,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十分重要。人类的创造活动都需要并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需要创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形成、发展具有建构性。

创造面临的问题,构成了创造的任务。制度能够为人们从事创造活动增加确定性。制度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找一个增加确定性的途径的过程。什么样的创造决定在创造活动中所应坚持的原则。创造与规律有内在联系:规律是创造的本质依据,创造则是规律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什么样的实现方式就形成什么样的创造,人类对规律的探求正是为了增加创造的自觉性。

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相对性,因为创造活动是具体的。具体的创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形式上、规模上和发展过程上,都会表现出相对性。创造条件的有限性决定了创造的相对性。因而,无论是具体的创造活动的条件,还是具体的创造活动的水平,都具有相对性。

创造全部是相对的,全部具有相对性。人们有时候会问:创造何时是彻底了?创造往往是不彻底的。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创造也是有限的。人的创造具有相对性。而相对性的创造才是真实的创造。人的创造都建立在相对性的基础上。人的创造的相对性的基础是人的创造的真实的基础。人的创造是人的并不充分的创造。人为了创造,必须不停地思考。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造的客观性越得到遵循,人们就越容易取得创造成果。

二、创造的能动性

人们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是需要能动性的。毛泽东指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1]478

人们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是能够发挥能动性的。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1]478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道:“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2]18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劳动的能动性时说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4]

发挥创造的能动性,必须以遵从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5]284因此,必须把发挥创造的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创造热情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创造可能因人而异,而且甚至因时因地而异。创造有极大的能动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创造的能动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四种特征:创造具有主动性、受动性、选择性和超前性。

1.创造的主动性。创造具有主动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道:“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仅靠别人维持我的生活,而且别人还创造了我的生活,别人还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么我就完全靠别人的恩典为生;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创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自身之外有这样一个根源。因此,创造[Schpfung]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6]社会创造的发展,需要这种以自己的双脚站立的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一个具有创造的主动性的人所组成的民族,要比一个缺乏创造的主动性的人所组成的民族强大得多。

毛泽东在谈到战争的问题时,深刻地阐明了创造的主动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说道:“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5]182

创造的主动性是创造的能动性表现之一。人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从事创造活动。

2.创造的受动性。辩证唯物主义创造论既坚持创造过程的唯物论,又贯彻创造过程的辩证法。讲创造的主动性不能否定创造的受动性,正如讲创造的受动性必须承认创造的主动性一样。

创造的受动性即创造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性。作为创造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既处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下,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创造主体对外界的创造不能不受到创造主体所处条件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说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das Bewu 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151-152显而易见,任何创造都摆脱不了创造主体自身的现实条件的制约,无论愿意与否,创造具有受动性。

创造的受动性表现在创造受创造对象的制约,就是说,创造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创造的受动性特别表现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提出创造任务。马克思在写于1859年1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

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来,创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受动性是水火不相容的,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来,创造是创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受动性的统一。

在创造中,主体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创造过程就是主动性和受动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在创造中,不能只有主动性,没有受动性,也不能只有受动性,没有主动性,而是主动性和受动性同时存在。因此,人们既要重视创造的主动性,又要重视创造的受动性,正确地处理好创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受动性的辩证关系。

3.创造的选择性。创造的选择性是创造的能动性表现之一,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创造的选择性是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为依据的。这就意味着,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不仅决定着他在环境中选择何种事物加以创造,而且决定着他对于创造对象将选择性地抽取什么特征加以创造。

选择是创造主体从被创造对象中选择出对创造主体最有意义的部分。

第一,选择是对创造对象的选择。人们所处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如果创造主体无所选择,就无法从事创造活动,也无法创造事物。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选择创造对象。自从社会分工发展以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创造就有不同的选择了。伴随每一时代实践的发展,人们的创造性也随之发展,选择的创造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创造,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人们便创造到什么程度。

第二,选择是对创造参考系的选择。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从而显示出它们一定的特征。事物的性质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人们从实践出发,把所要创造的事物放到不同的联系中加以观察和测量,这种不同关系的选择,就是对不同创造参考系的选择。对创造参考系的选择是人类创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三,选择是对创造手段的选择。人类的创造手段是有选择性的,每种创造手段都有创造对象的特定属性,而且必须在阈限之内才能发生创造。人类的天然创造手段的创造范围是有限的,要满足实践的需要,广泛而深入地创造客观世界,必须运用不断发展的创造手段。因而对创造手段的不同选择,创造结果是不相同的。

面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创造的选择性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由许多因素规定的。创造的选择性既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4.创造的超前性。创造的超前性或超前创造,是创造过程中能动性的表现。创造的选择性包含着创造的超前性的萌芽。创造的超前性是创造主体对于创造客体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先创造或超前创造。创造的超前性是人们在创造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创造手段,探索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握事物的未来发展过程及其状态的一种创造活动性。创造的超前性,对于克服人们创造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创造成功的信心,富有成效地进行创造活动具有巨大的意义。

创造的超前性具有独自的特点:

首先,创造的超前性最显著地表现了创造的积极性、创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选择性。创造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事物的创造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改造世界。由此可见,创造主体去积极地、主动地创造世界,有选择地创造世界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些属性和特点,由此创造出一个主观世界去观念地把握客观世界,都集中地表现在创造的超前性中。

其次,创造的超前性是创造的确定性和创造的不确定性的统一。人们只要把握了创造发展的规律,认识了創造的过去和现在,就理所当然地能够把握创造的未来。未来的创造是过去的创造的延伸,是现在的创造的继续。认识创造的过去和现在是起点,是中介,认识创造的未来才是目的。可见,创造的超前性具有确定性。同时,创造的超前性又具有不确定性。任何超前创造都是有条件的,因而未经实践检验的超前创造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总之,创造的超前性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创造的确定性和创造的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由于超前创造是创造的确定性和创造的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所以超前创造既可以准确地勾画出未来创造的轮廓,又不可能确切地描绘出每一个细节,具体规定未来创造的精确形式和日期。正是承认创造的不确定性,创造才具有确定性。

创造的超前性绝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牢固地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性是创造的超前性的根据,没有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性就没有创造的超前性可言。可见,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创造观,才能理解创造的超前性。

创造的超前性的研究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创造观具有重大意义。创造的超前性的研究,坚持把唯物辩证法彻底贯彻到创造观中去,把创造的客观基础和创造主体的能动性充分揭示了出来,把创造的功能突出了出来,从而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创造观的发展。

三、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关系

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是辩证的关系。人们在从事创造活动中,只有尊重创造的客观性,按照创造的客观性去从事创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反之,如果违背创造的客观性,不按照创造的客观性去从事创造活动,就会遭到挫折、失败。然而,创造的客观性对于人类的创造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限制的力量,而是创造得以进行的客观基础。列宁说过:“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2]157没有创造的客观性,就没有创造的能动性可言。如果人们的创造活动不顾创造的客观性,任意胡为,也会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创造的能动性正是表现在认识创造的客观性,在创造活动中利用创造的客观性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成为驾驭创造的客观性的主人。

创造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创造的客观性并不否定、排斥创造的能动性,而且创造的客观性可以被人们所掌握、所利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著作中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8]491可见,创造的客观性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创造的能动性的客观基础和前提。

创造的客观性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创造主体在创造的客观性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人们创造了创造的客观性起作用的条件,创造的客观性就会发生作用。例如,人们创造了航天器,航天器的运行的客观性就起作用了。同理,人们消灭了创造的客观性起作用的条件,创造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作用。

人们的创造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创造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创造的能动性也就越发挥得充分和有效;反之,不懂创造的客观性蛮干,逆着创造的客观性拼命干,热情越高,干劲越大,失败越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认识创造的客观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一个发挥创造的能动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受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种种限制,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人们只有发挥创造的能动性,无私无畏,勇往直前,才能获得成功。创造的能动性发挥得越正确、越充分,对创造的客观性的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刻,也就越能尊重创造的客观性,按创造的客观性办事。

人的创造活动既具有合规律性的性质,又具有合目的性的性质。人的创造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能动性。创造的客观性和创造的能动性,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一方面,创造的客体对创造的主体具有客观制约性。另一方面,创造的主体对创造的客体又具有能动改造性。在创造活动中,一方面,创造的主体要受到自然、社会和创造的主体自身的制约,另一方面,创造的主体又是自然、社会和创造的主体自身的改造者。人类的创造活动是创造的客观性和创造的能动性的统一。

总之,对于创造的客观性与创造的能动性的关系要历史地、辩证地、灵活地去理解,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宁全集(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208.

[5]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7]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