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向远方:在“读行”中培养“完整的人”

2017-09-07 07:05谢建华
中小学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滕王阁纪念馆同学

谢建华

有位诗人说: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的远方。

2017年春节刚过。来自上海、北京、福建等地的十几位中学生抵达江西南昌。参加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樊阳老师主持的“江右文林我读行”公益性人文行走活动。学生们在江赣一地穿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通过对历代文人的追问。观文林兴衰、品诗词峻美,探耕读传家之兴废,思文人政治之利弊。四天后,他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手绘出从南昌始,历经抚州、乐安、永丰又回到南昌的路线图。一条小小的心形路线,似乎把江西的人文地理都装在了心里。

这是一个让“完整的人”回归社会与自然。触碰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路径。樊阳老师热衷于人文行走、研究中国文化已20余年,在20年前就以“读书小组”的形式带领学生在“读——行”中体验与成长。笔者作为一个观察者全程参与了所有活动。试图通过触摸与记录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教育现场,抽取出人文研学之旅的意义所在。

一、体悟:在“读行”中打开边界

在赴南昌之前。同学们就收到了樊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和书籍目录。在行走中。这些从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被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至少四人:每组在每个地点分别承担—项主要研究任务。由一位助教和一个学生组长带领小组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身临“现场”:滕王高阁怀往圣

在行走的路线设计中。首先是“江西人文地理大观”一览江西全貌。第一天清晨,一踏上南昌的城市道路。樊老师就“注意”到许多路名是以人物命名的。这个发现立即让同学们兴奋起来,永叔路、孺子路、象山路、天佑路、阳明路……这些名字都来自何人?与江西是什么关系?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测、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分享。学习就这样开始了。

在慕名已久的滕王阁景区内。同学们的行走路线是导览图标牌——王勃塑像——滕王阁。在导览图前,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南昌市的知名景点。心中有了粗略的城市布局印象。导览图的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助教又铺开了江西省地图、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地形图。将江西的地形地貌、交通、资源、历史沿革等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地图是行走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看清地理风貌、人物人生轨迹。也能帮学生追问城市兴衰的影响因素等。每到一个地方,这些地图都会敞开胸怀,让同学们研究其中隐含的故事。

王勃塑像在滕王阁公园内一个角落里的水池中。很少有游人到此。同学们索性沿着池边和假山石错落地围坐在樊老师身边,或聚神观赏,或倾心分享,或凝思发问。或低头速记……其场景颇有杏坛讲学之气象。成为公园内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大家先看看王勃雕像,你看出了什么?我们之前读《滕王阁序》时,想象的他是什么样子?”……如果说孩子们在阅读文字时就心生感慨,那么此刻在王勃“身边”的倾听,就更加感同身受。

进入滕王阁,同学们初步了解到这一座滕王阁与山东滕州、四川间中的滕王阁均为唐朝滕王所首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旬,则让赣江边的这座滕王阁名动古今。随着一层一层的登临。通过“人杰”“地灵”展览,江西的名人和名山大川让同学们一览无余:楼阁内陈列的书画、陶瓷。墙壁上的四季景观绘图、临川四梦画作等等典故和出处。甚至连很少见的“滕派蝶画”的前世今生,都被樊老师娓娓道出。

南昌滕王阁曾经28次被毁。我们看到的是1989年第29次重建后的新颜。同学们禁不住为滕王阁的命运唏嘘。在高阁顶层“北辰高远”牌匾之下,师生们一起诵读《滕王阁序》。音不高而声声入情。景不同却字字动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听来似乎是当年那个临江而立、意气风发的年轻书生。在感叹命运多舛。呼唤潮平岸阔。

建构“关联”:千古人文一线牵

注重“中国文化文本载体与地理实体的关联”。是人文行走的一个特点。“人文行走的设计关键是以线贯串、发掘主题。”樊老师说。“江西地区的繁荣昌盛是在宋代,这里文人辈出,欧阳修、王安石、晏殊、曾巩等散文大家开创了一代文风:同时他们又是文人政治的代表,是研究宋代社会制度甚至历代文人仕途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将江西行走的主题确定为:观文林兴衰。引导学生思考文人政治的利弊及其进退选择。”一路走来。这条精心设计的路线让学生们对千年江西肃然起敬……行走中所到之处千年一脉,文章典故俯拾皆是,品格风貌触手可及。

由点到线到面的延展是行走中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始建于1100多年前的南昌绳金塔下,樊老师引领大家仔细观察这座经历数次重建的“镇城之塔”。顺势从建筑形态上理出了中国古塔的分类,如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支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过街塔等,而后又延伸到中国园林布局及建筑等。书画、诗词等都成为引发知识的点,延展开去便打开了一扇扇窗,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为这次行走,樊老师和几位助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还随身携带一些书画集,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绘画作品。如在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时。一位老师从画册中找出朱耷的代表作品《鱼》。让学生—下子就理解了朱耷画作的特点。他们推荐给学生的阅读书目更宽泛,有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有《明朝那些事儿》《牡丹亭》以及行走中所涉及的各位名家之名作等。

二、探究:在未可知中放手

在读行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是樊老师一直在思考并践行的问题。空间距离的度量和时间上的穿越需要知识的储备。而年轻生命的成长更需要自主探究。樊老师特别设计了提问、讨论、采访、讲述、对话等环节。明确小组任务。强调组内的合作。并要求学生每天记录总结收获与感悟。然后他每天一一批阅和反馈。

“心意沟通”:百花洲里品诗词

百花洲自古就是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宋朝时建有东湖书院。文人雅士在此写诗作赋、隐居修养: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城市公园,供民众休闲娱乐、游玩戏耍。其喧嚣热闹之状。令人不得不担心学生们还能否在这里找到古文人的身影。体会他们当初的心境和情怀。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师生们在东湖边倚栏而立,围坐一起轻声诵读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黄庭坚、姜夔的诗词歌赋的时候,所有的嘈杂仿佛消失了。学生沉浸在“滿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中,品味着“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解读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对师生而言都是未曾有过的读诗经历。每个人都在说“我认为……”“我觉得……”这是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古老与年轻的心意沟通。

发现价值:纪念馆中探究竟

很多学生对博物馆一类的场所是没有感觉的。如何让学生认识和发现博物馆的价值是一个挑战。行走中。抚州一地就有抚州博物馆、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三馆,三馆建筑与馆藏陈列或井然有序,或粗陋杂乱。或亦真亦仿。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到这里,如何在不同的陈列中发现价值并一探究竟?在王安石纪念馆和汤显祖纪念馆中,各小组分为纠错组、规划组和采访组。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半个小时后集中总结分享。纠错组发现:王安石纪念馆中没有一件文物。几乎是“图片展”。规划组对汤显祖纪念馆的重新规划以“梦”为主题来设计:初梦、做梦、惊梦、梦醒。因为他们觉得汤显祖的一生就如一场梦。而采访组同学的经历就各不相同了,有的感到“悲哀”,因为有些参观者连这里纪念的是谁都说不清:有的惊讶,汤显祖纪念馆的保安人员竟对汤公事迹了如指掌:有的委屈。在采访中曾遭受白眼和奚落。这些男孩女孩被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来解决各种问题,在这些不可预见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中,他们的勇气、创造性、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历练。

鉴往思今:千古流坊间传承

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被称为千古第一村。从宋代的百余位进士举人。到现在留下的260余幢明清建筑都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在细雨中站到村口,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极尽斑驳与寥落。关于这个村子的“前世”资料翔实。而“今生”则面孔模糊。学生们要探究的主题是“传统耕读传家之演变”。每位同学要拍下两幅最触动他/她的场景。分小组采访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教育情况。踟蹰在湿滑的小巷中。学生所见所闻是极少触碰到的现实:宏大的建筑涂抹着远远近近的岁月。门里的阴暗杂乱让贫穷无遮无拦:村子里只有小学。青壮年都在外求学或者打工。只能偶尔看见老人抱着孩子进出:村民还在种地养鸡。他们希望发展旅游增加收入以摆脱贫穷……我们只能看着牌匾、楹联,想象着当年这里书声琅琅、翰墨飘香的盛况:而那些我们不明所以的雕梁画栋,村民们也难以解读,那一代代故事不知道断在了哪里。

“这里与城市的巨大差距以及教育资源的匮乏。让我惭愧、震惊和沉思。我们的教育要何去何从?”这是几位同学发出的质疑。

三、成长:在且思且行中拔节

在这样的读行活动中,无论是遥远的历史还是鲜活的现实,对学生来说都是令人震撼的。四天满负荷的经历和体验中,信息量大,思考强度大,现实的撞击更令人累且痛。四天中多阴雨。路边的青竹静默挺拔。可是我似乎看到了它们在默默地汲取、贮存天地之精华。根在向泥土中探伸。身姿在奋力向上拔节!

知识体系:在“现场”自然生成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在课堂上分科学习自成脉络,而是在一个真实的视角中自然生成完整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建筑等在生活中不是割裂的,这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主持人厚实的学识积累,借助于“现场”整体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位学生说:“以前自己看资料。混乱的大脑里尽是一些记忆碎片,這次老师的讲解终于把它们串联起来了。”

探究精神:在深度卷入中破土而出

建立知识的初步连接后,深度的思考和追问随即发生。“知识是无穷的。但是如果能学习到学习的方法。再多的未知也不会成为退缩的理由”,一位学生在总结中写到。一位学生在参观汤显祖纪念馆后认识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却未在世界上产生莎士比亚那样的影响力,我原以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可今日才突觉也许未必如此。”还有的初一学生在参观了海昏候墓葬展后对考古挖掘提出疑问:如何尊重历史和古人?

情感升华:内心体验远胜于文字阅读

虽然学生们的阅读积累比较厚实。然而当他们走进那些真实的现场时,还是感受到了震撼,因为矛盾、因为不解、因为拒绝、因为愤慨……但是。他们也学会了在内心寻找宁静。贯串行走始终的“文人士大夫进退选择”的话题—直激荡着学生们的心灵。纵然这个主题对这些12~15岁的少年来说过于宏大和沧桑。然而在经历了这样一段跨越时空的相遇后,他们必然会有自己的一番思考与担当。

四、省视:在研学知行中闪亮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经成为教育界共识。研学旅行是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给出正式指导意见,但许多学校对此认识尚严重不足,具备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师资也十分有限。樊阳老师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自觉整合文学、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内容,从初做教师模仿“孔子杏坛”开讲。到25年如一日地开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阅读讲座与人文行走公益活动,用行动证明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终极内涵,也以自己的执着坚守和人格魅力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者。但如何从一个人形成一个团队?从一所学校辐射到多所学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樊老师”和学生们能行走在这条路上,穿越时空,奔向远方。

(编辑 孙金鑫)

猜你喜欢
滕王阁纪念馆同学
陈中建
印象·老舍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百年·百馆
参观海军纪念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滕王阁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