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电运输、提升设备更换永磁传动装置技术的推广方案

2017-09-10 07:22韩高将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电磁学发展

韩高将

摘 要:在矿井斜巷运输、煤流运输当中,设备基本上采用液力偶合器、对轮等进行与电机进行连接,在日常工作当中,检修人员必须定期对对轮销子、液力偶合器易熔塞等进行检查,其中液力偶合器故障率较高,易熔塞爆、内腔磨损等情况经常发生,而采取对轮连接同样存在销子磨损、调节困难等现象。在科学技术逐步发展推动下的过程中,电磁学发展应用非常迅速,而永磁涡流传动装置(磁力联轴器或磁力耦合器)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尤为突出。永磁传动技术并非只是简单地利用磁体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它是传动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的集成。高速发展制造技术不但制造常规条件下运行的机器与设备,而且将制造出极端环境下运行的机械设备,制造的产品更加向符合节能和生态环保,与人友好的绿色产品发展,永磁涡流传动技术正是适应这一发展态势应运而生的。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的不断出现,必将迎来永磁涡流传动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电磁学;永磁传动;发展

永磁传动装置的基本原理:永磁传动装置主要由铜转子、永磁转子和控制器三个部分组成。一般,铜转子与电机轴连接,永磁转子与工作机的轴连接,铜转子和永磁转子之间有空气间隙(称为气隙),没有传递扭矩的机械连接。电机和工作机之间形成了软(磁)连接,通过调节气隙来实现工作机轴扭矩、转速的变化。因氣隙调节方式的不同,永磁涡流传动装置分为标准型、延迟型、限矩型、调速型等不同类型。

1 该技术主要特点

①節能效果:25%~66%;

②维护工作量小,几乎是免维护产品,维护费用极低;

③允许有较大的安装对中误差(最大可为 5mm),大大简化了安装调试过程;

④具有过载保护功能,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完全消除了系统因过载而导致的损坏;

⑤提高电机的启动能力,减少冲击和振动,协调多机驱动的负荷分配;

⑥调速型可在电机转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输出转速的无级调节;

⑦使用寿命长,设计寿命为 30 年。并可延长系统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⑧易于实现遥控和自动控制,过程控制精确高;

⑨结构简单,适应各种恶劣环境;

⑩绿色环保,不产生污染物;

⑪不存在谐波干扰,对电网几乎无反馈冲击;

⑫体积小,安装方便;

⑬无油脂,干净卫生,节省大量油脂。

以上为永磁传动机构的优势及基本特点。相对于新疆公司在矿井、化工等厂矿企业中,现有大型设备基本采用的还是变频器控制系统,而小型设备也基本采用的是液力偶合器、对轮硬连接,存在问题较多,故障率较高,维护不方便,需要维修人员较多,且大型设备采用变频器控制时,变频器控制系统对环境、电网要求较高,而煤矿企业环境相对较差,永磁传动机构的出现必将逐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了解现有永磁传动机构的发展,永磁传动机构最大可以达到带动1800KW的电机,基本能满足所有设备的需求。为此,我现将永磁传统装置与变频器作相应比较,分析其技术优势。

2 永磁传动装置的技术优势

①稳定性和可比性比变频高,在大功率情况下尤其突出;在负载时,要求中,高速运转,功率大于50KW的工况下代替变频器优势明显;

②在恶劣的工作坏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维护的性能,是变频器所不具备的;

③与变频器相比,能消除电机的谐波干扰,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

④在电压降低,变频器可能无法工作,但该设备不受影响;低转速时,变频器降低电机转速,同时降低散热风扇的效率,可能造成电机过热,该设备则不会出现此问题;

⑤变频器存在谐波干扰问题,该设备则无此问题;

⑥与变频器相比,能消除电机与负载之间的震动传递;

⑦与变频器相比,维护和保养费用低;

⑧与变频器相比,能有效延长传动系统各主要部件寿命;

⑨变频器对环境温度比较苛刻(运行温度必须在-10°~-40°之间,最高温度为50°如果超过40°就会工作不稳定)。

通过以上比较,我认为永磁传动机构非常适合新疆公司现有设备的优化改造,提高设备运行稳定,减少因维护人员缺乏带来的一定压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顺根.永磁调速装置的节能性能试验[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9(03):261-263.

[2]刘剑平,戚国水,张建龙.永磁耦合调速装置节能性能试验[J].电气应用,2009(10):60-62.

[3]董玉娥,刘焕武.永磁涡流传动技术在热网循环水泵中的应用[J].吉林电力,2017(01):34-36.

[4]杨光鹆.矿用永磁传动技术及防爆安全性能[J].煤矿安全,2014(09):114-117.

猜你喜欢
电磁学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电磁学探究式教学探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类比法在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中的运用
《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探讨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