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

2017-09-12 06:43许仲林邬红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发髻满族汉族

许仲林,李 稳,邬红芳

(1.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安徽工程大学 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

许仲林1,李 稳1,邬红芳2

(1.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安徽工程大学 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发型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间文化等的变迁,而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服饰博物馆的实物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可知:明朝女子的发型是由拘谨而转变典雅,由简单到复杂;清朝满汉女子的发型开始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点,之后共存融合。

明朝;清朝;满族;汉族;女性;发型

自古至今,爱美之心人之皆然。由于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民间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等的差异,女子的发型也有不同的表现。明朝是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由汉族掌握国家统治权的朝代,其服饰的等级制度也极为森严;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审美观呈现出复杂多元性特征。明清作为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其女子的发型都呈现出独特的造型,体现出特定的审美情趣。整体而言,与唐宋时期女子的开放和崇尚自我相比,明代对女子的约束比较明显,发型也比唐宋时期呆板;到了明代的晚期,女子发型才逐渐有些特色。而清朝女子的发型是满汉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特征,呈现了满族式和汉族式两种不同风格的发型。

一、 明代女子的发型发饰流变

明代妇女的发型虽不如宋元时期丰富,但是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其整体特征是由简趋繁,由前朝的拘谨趋于素雅。

(一)明初发型保留其旧式,整体死板、拘谨

明代初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变化不明显,基本上承袭了宋元时期的旧发式,但在发髻的高度上有所收敛。明朝建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措施,重视汉族传统文化的恢复,对一些习俗民风与装扮习惯进行改制整顿。凡是元朝蒙古族遗留下的风俗,如发式、胡服、戴固姑冠等一律废止,历经约三十年的时间。明朝发型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碟鬓髻”发型是由汉代的“堕马髻”变化而来的。此发型是在梳头挽发时,把所有的头发集中挽至头顶后,编成垂下的髻,在两鬓插满珠翠首饰。

明太祖朱元璋改旧制,新的服饰制度,不只是辨夷夏,主要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还有一方面因素,是明朝初期,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刚刚趋于进一步稳定。经济刚开始复苏,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市随之形成,于是明太祖想引导人们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浪费,全心地恢复经济。在洪武元年时期,对于官员命妇的发型、发饰按照官位品级作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士庶之妻所戴的首饰只能用镀金的,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质;还有女子在室的,梳三个小髻,发髻可用金钗,与此同时,还严格规定了女婢的发型只能是高髻,小女婢梳双发髻。在明代初期,这些发型发饰制度执行得非常严格,违者会遭到严重处罚,但是到了明晚期,这些律令便形同虚设了。

(二)明代中后期发型逐渐的素雅、随性

虽然明代初期的女子基本上承袭了宋元时期的发型,但是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型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国家的政治趋于稳定,所以经济逐渐繁荣,一些城市的消费水平开始提高,国家的统治便开始腐败,法律制度开始松弛,由遵循礼制开始趋于违视,社会的风俗也开始变化,女子的发型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化也开始变的随性、素雅。在世宗嘉庆年间以后,妇女的发型样式开始变化繁多起来。在穆宗时期,“挑心髻”是当时比较时兴的发型,即妇女将头发梳成扁圆形状挽成发髻,并且在发髻的顶部,缀饰用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而后又将头发髻梳至顶部,挽成扁圆形的发髻,两鬓的头发下垂至耳边,用金银丝挽结,发髻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妇人头髻,在隆庆年初,皆上员偏,顶用宝花,谓之挑心。”[1]

到了明代末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繁荣,城市文化开始盛行,逐渐开始普及教育,传统的社会等级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男女之间严格的界线也逐渐弱化了,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并组织社团,江南大量的女作家开始涌现出来。当时这些江南女子的打扮引领全国的时尚,有文化的才女们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挣脱男尊女卑、传统礼教的束缚,推崇素雅的装扮,发髻的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比较有名的是“挑尖顶髻”“鹅胆心髻”。这两种发髻式样的不同之处是:发髻顶部是长尖圆的形制,叫挑尖顶髻;发髻顶部造型是扁圆的叫鹅胆心髻。此两种发髻相同之处是发髻顶部不施花饰,崇尚素雅之美。到明末清初时,汉族妇女发型的样式名目渐渐增多,流行一种叫鬆鬓扁髻的发髻,省称“扁髻”,即梳头发时,将两鬓和额前的头发朝上挽起,编成一个扁形髻,发际部位头发蓬松高卷,给人以庄重高雅之感,如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崇祯之间,始为鬆鬓扁髻,发际高卷……以高雅为丽。”[2]这种发髻始于明代末,但在清代初期,仍可见这种发型。

明代末期,已婚的女士还流行戴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的形制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佩戴时罩在真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革新,经济开始细分化,假髻的形制式样不断的推陈出新,如当时比较盛行的“罗汉髻”“双飞燕”“懒梳头”等各种式样的假髻层出不穷。手工业逐渐发达,女子的头饰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精致。如在保留唐宋时期传统的技艺同时,也采用了西方烧制珐琅的新技艺,使头饰的造型更加精致。

明代发型的总体特征是秀美、清丽,在发髻的式样上是小巧、低矮,发髻的造型风格因才女的新起,推崇以新、自由为美,已改最初的呆板、拘谨,而逐渐变得随性、素雅,发饰的品类也随之变得纷繁起来。

二、 清代满汉女子发型的流变特征

谈到清代的发型,人们脑海中第一反应便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条的“雉发令”,这是以牺牲汉族上百万人的生命才改制过来的发型,可谓史上最为壮烈,付出代价最大的时尚革命。“十从十不从”之规,宽限了女子的发型,但是随着满族掌握国家的朝政,女子的发型也要随主入俗,即以满族女子的发型为主流。

(一)清代初期满、汉女子发型共存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取江南地区,严厉执行剃发、易服律令,引起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抵制,清朝政府不得不作出略微的让步,接纳了明遗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的不策之策,使汉族的部分习俗得以保留;但是,宫廷中的妇女都必须是以满族的习俗装扮。所以,在清代初期,女子的发型是保留满、汉两种习俗的,双方都保留自己的特征。

1.满族女子发式保留旧俗,崇尚节俭,反对奢华

清代满族女子的发型与流传至今的旗袍一样,其民族特征非常突出。清满族统治者的审美文化观主导着清代的审美观,所以清代艺术美感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礼教秩序,女子的发型发饰上体现出了典雅、传统之美。满清入关之初,国家局势不稳定,财务比较紧张,清代后宫的妃子们仍然保持着朴素、节俭无华的习惯。这在《孝庄皇太后传》中可以看出,皇太后主张后宫内生活节俭,反对奢华的生活现象*参见颜延瑞《孝庄皇太后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175页。。孝庄皇太后本人着装朴素,发型头饰简单。清入关之前,满族的女子的发髻,是将头发挽至头顶,分成两把,在头顶梳发成扁平形发髻,插上扁方、玉簪等发饰,将脑后与耳边的余发梳成扁平的象形状,发辫末端用发绳束起来,略微上翘,形状像燕子尾,整个发髻的造型像个待飞的燕子,也称“一字头”“把儿头”“两把头”。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所描述的“(安太太)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猩红头把儿,撇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3]就是对两把头发髻的描写。大约在嘉庆年间,女子在盘这种发髻时,需要用铁丝或木头制定一个特殊工具,做成一个圆形“发架”,梳头时把头发分成两把,先把头发盘放在发架上,分中间横插一扁方,将发髻垫高,发髻两端呈角形,因发髻中插有架子,又称“架子头”。《清代北京竹枝词·草珠一串》有“头名架子太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注释:“近日女子,以双架插发际,挽发似双角形,曰架子头。”[4]由此可见,妇女由“一字头”到“架子头”,发髻的式样呈越变越高的趋势,但发髻的体积还不是很大,发髻都还是真髻。清代的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所以他们在服饰习俗方面仍保留着女真族的习惯,如西清《黑农江外记》中“野花满翼,老少无分”[5]描写的是当地满族女子的发饰习俗。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初期,满族仍保留着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崇尚,用花朵作为头饰装扮自己的古老习俗。

2.汉族女子发式承袭旧制,夸张有装饰性

清朝时期,由于是满族统治,社会上穿衣打扮习俗都以满族为主流,汉族妇女的发型没有新的发展,大多是沿袭明朝时的旧制发型式样,且主要是以江南一带的扬州、苏州、上海为最先流行,如“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都是这些地方当时先行流行的发型式样,虽然其不是新型发髻,但造型极异。其中“牡丹头”流行于苏州,亦称“牡丹髻”,梳挽时将头发梳至头顶,用发箍或丝带系在发根部,而后把头发分层次很多股,分别卷在头顶正中,用发簪别绾发髻。头发比较稀少的妇女,盘次发髻时,可以借助假发,用来扩大发髻的面积,因为此发髻的造型犹如盛开的牡丹而得名(如图1),属于高髻的一种,从苏州流行开来,而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6]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此发髻实际约20厘米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从元明时期沿袭之而清代仍然流行。如[元]张宪《神旋十一曲》中“双头牡丹大如斗,族金小帽银花镂”[7],就是对此发髻的描写赞美。“荷花头”也称“荷花髻”,是女子的一种高髻。其头发梳挽方法与牡丹头发髻相似,但是其发髻造型盘制与盛开的荷花相似而得名。“钵盂头”属于一种高而体积又大的发髻,因其外形与钵盂相似而得名。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穷怪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样,非不穷新极异。”[8]这三种发型的外观造型大同小异,其突出特征是发髻比较高大,两鬓掩颧,发髻效果比较夸张。清代汉族妇女的发饰也是沿袭旧俗制,但是清朝初期的京城汉族妇女以及普通女子,发髻上的发饰装饰物比之前华丽。

图1 牡丹头图片来源:徐海荣著《中国服饰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二)清代中期满汉女子发式趋于融合

“从陇入关”之后,满族统治阶级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增多,满族妇女的发型逐渐融合了汉族的元素,同样汉族女子的发式也受满族的影响,如盘发髻所用之扁方的使用。清满族的扁方与汉族的长簪子有相似的用处,且规格相同,只是使用对象有异而已。由此可以推测,扁方是由长簪演化而来的。到了清代中期,满族与汉族的发型分界线逐渐减弱,且互为效仿。满清曾下令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由此满族的女子发型尽管受汉族影响,在不断演变,但是并没有完全被汉化,还没完全脱离本民族的特色,只是满汉互相模仿,彼此逐渐共同发展,相互融合。

1.满族女子发式受汉族影响,发型趋奢,装饰性强

满清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时,尤其在咸丰年间,受汉族妇女高髻发型的影响,满族女子的发型发髻也逐渐变高,“双角”发髻也在逐渐增大,由以往旧式的“一字头”“架子头”而发展成为如牌楼搬高的假髻,髻上不用假发,而是用黑色绸缎、绒、纱编制的头饰取代之,使用时直接套在头发上,再插上一些绢制的花朵装饰即可。清末的大拉翅,在咸丰之前是没有的,这种高髻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汉装的如意缕演变形成的程序,从矮而高,从小而大。由此可见,当时的发型已经由旧式的实用简朴型向夸张的装饰性的审美发展了。

与此同时,发饰也较之前也丰富起来。受汉族影响,由旧式满族单一的花朵演变为各式各样的簪子、锸子和步摇等。满族的女子将这些头饰插在她们的旗头上,显得格外华丽多姿。尽管清政府不止一次下令禁止满族女子效仿汉族女子的装扮,但是压制不了广大女性的争奇斗艳之心。慈禧太后掌权,挥霍无度,肆意奢靡,当时她的发髻装饰物可谓是极尽奢华,况且随着手工业的日益发达,慈禧太后的发饰上镶满琳琅满目的珠宝。

2.汉族女子模仿满族女子的发式,弃低髻取高髻

清代中期开始,汉族的女子逐渐开始模仿宫中满族女子的发型,以“高髻”为时尚。梳发时将头发挽至顶部分成两把,在头顶盘成扁平形发髻,插上扁方、玉簪,将头后的余发梳成燕尾状,垂在脑后,又称燕尾式、叉子头。到清朝中后期,政治败坏,百姓生活贫困潦倒,汉族女子发髻的高度也逐渐低了很多,且逐渐向低矮发展,脑后的燕尾髻也越拖越长,而又逐开始崇拜梳辫子,高髻转而渐渐过时,被长髻和平髻所取代。江南地区拖在头后的长髻,在国内其他地方引起广泛地模仿。清中晚期比较盛行的“苏州髻”,其典型特征就是拖在脑后而垂的高撅长髻,又称“苏州撅”“苏罢髻”。如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服饰》:“妇女之妆饰,以苏州为尚,犹欧洲各国巴黎也。又咸丰时,东南盛为拖后髻,曰苏州罢,盖服妖也。”[9]另外,当时还流行一种比苏州髻拖得更长的发型,称之为“平三套”(见图2),造型与苏州髻相似,但是比苏州髻拖得更长,此发型多是中年女子居多。到此时,高大的发髻逐渐就衰微了,头顶的高发髻逐渐转变为脑后的平髻,并且越来拖长,进而到后来发展为一种“喜鹊尾”式发髻,其特征是发髻在脑后拖得更长了,其梳挽头发的方式与苏州髻相似,只是发尾挽髻较之垂长。

图2 平三套图片来源:徐海荣著《中国服饰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清朝末期,女性的头饰除了常见的簪、叉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头饰。老年女性脑后喜戴有“冠子”,其材质是用纸制作而成的,作用是主要让发髻保持好的造型,或者在发髻用一个黑色的网纱罩住。在秋冬季节,江南一带的汉族妇女喜欢在额眉上戴一种称之为“勒子”的头饰物,“金约”就是清代宫廷服饰制度中对其的称呼,其材质是用绸缎制作,再饰绣以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富贵妇女以此作为装饰物,平民之女以此作为辟邪之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是一个满、汉民族融合的朝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发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整体上而言,清代满族女子发型呈现出复归传统的主流,同时受汉族的影响,弃高大夸张的发型,逐渐奢繁;而汉族的女子转而崇尚典雅之美,由低发髻取代高发髻,在发型上就呈现出一种典雅、端正的古典气质。清朝女子的发型演变呈现为由开始的满汉不容到满汉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过程。

明代和清代属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发型的总体特征是崇尚秀美的形象。明朝女子的发型是由拘谨而转变典雅,由简单到复杂。清朝女子的发型开始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点,之后共存融合。女子发型演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关。正是明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进程变化,为后来中国女性的发型文化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1]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O].奉贤褚氏重刊,1928(民国戊辰年).

[2] [清]叶梦珠.阅世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06.

[3]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5

[4] [清]杨米人.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32.

[5] [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32.

[6] [清]尤侗.百末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

[7] [元]张宪.玉笥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0.

[8] [清]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70.

[9] [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5002.

(编校:王旭东)

Evolution of Han Woman’s Hair Sty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XU Zhong-lin1, LI Wen1, WU Hong-fang2

(1.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Anhui 234000, China; 2.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Anhui241000, China )

Hai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ress, and 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economy and culture, folk culture, it presen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heactual investigation in fashion museum and the research of related literature records show tha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woman’s hair changes from formal to graceful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 Man and Hanwoman’s hairstyle begins to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r the two styles become coexistence and fusion.

M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Mannationality; Han nationality;female; hairstyle

格式:许仲林,李稳,邬红芳.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4):66-70.

2017-04-2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103;SK2016A0998;SK2015A571);宿州学院校级平台一般项目(2015ykf09)

许仲林(198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李稳(1982-)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邬红芳(1965-),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

K248

A

2096-3122(2017)04-0066-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4.12

猜你喜欢
发髻满族汉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汉服美人独家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石榴
情人节浪漫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