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2017-09-12 17:04王春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5期
关键词:螺旋式心理课实效

王春艳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少、主题分散及教育作用不明显的弊端,根据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实施“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通过教材重组,将同一教育主题内容“螺旋式”由浅入深递进开展,并在课下延伸,在实践中采用“四步一连五环节”课程模式,实效明显。“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课;螺旋式;实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5-0022-04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状分析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心理课因其不参加考试以及缺少专任教师的特殊性,一般安排每两周一课时,课程设置中主题也较为零散,每一节课都是孤立的存在,不够深入、系统,加之课程设置缺少连续性,所以,教育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两年的实践探索,开发了“螺旋式心理活动课”,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积极的尝试。

(二)理论依据

螺旋式课程是布鲁纳提出的,是指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置相同的主题,而难易程度符合其年龄特点。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我们提出了在学生的某一阶段学习过程中把原有课程进行重组,设置单元课程,每一单元完成一个主题,由浅入深,直达学生的内心,真正实现心理课的育心功能。

螺旋式心理活动课与常规心理课花费的工夫一样,但是产生的教育效果却大不相同。关于课程的由来,还要得益于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教授。他提出:“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模型为依据,设计若干个活动来完成一个主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持久而深入,使学生的某方面持续发生改变,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基于以上的理论支撑和以往心理课程蜻蜓点水式的较为零散的、孤立的现状,我们对传统心理课进行了改进,对“螺旋式”课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二、“螺旋式”心理活动课

(一)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的含义

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由一组活动课完成一个主题,并延伸至课下。传统的心理课,一节课一个主题,每节课孤立存在。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的优点是,系列活动使教育效果更持久,主题挖掘更深入、透彻。如图1。

(二)课程的整合和架构

1.确立目标,有的放矢

目标和主题的确立,主要是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通过对《纲要》的解读,我们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主题基本一一对应。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具体内容分别是:适应环境、学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相对应;正确认识自我与了解自我相对应;学会学习与学业指导相对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与情绪管理相对应;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和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应对挫折相对应;学会生活与生涯指导相对应。因此,初中阶段,我们抓住这六个关键点设计六组螺旋式心理活动课,就能够满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把“适应环境、认识自我和学会学习”作为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把“情绪管理和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作为初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把“学会生活”作为初三年级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方向。关于主题的确定不仅仅依据《纲要》,还要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教师应该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确定主题时侧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关注学生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参考2014年长春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螺旋式心理活动课“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为例。这是依据《纲要》指出的“适应环境能力学会生活”这一具体目标和“人际交往”这一主题来设计的。同时,又以积极心理学六大美德24项心理品质的理论为依据,一个人的美德成长得越好,积极心理品质越完善,受欢迎的程度越高,人际关系越好。结合2014年长春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7年級上学期教材中《拥抱初中》《我爱我班》《做一个健康的人》《我是谁》几个章节,我们确定了主题“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并围绕主题设计了一组“螺旋式”活动,发展初一新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安全、平稳、积极地度过适应期,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2.遵照原则,确定题目

螺旋式心理活动要遵循连续性的原则,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延续。还要遵循深入性原则,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逐步深入,

3.课下延续,持续教育

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的每节课不是孤立存在的,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要设计实践活动,向课下延伸。遵照这些原则,我们在确定课下实践作业的时候就要做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有针对性,有趣味性,吸引学生。

(三)实施模式

螺旋式心理活动课采用“四步一连五环节”课程模式。(见图2、图3)

1.“四步”

螺旋式心理活动课采用螺旋上升的层次结构。

第一步:对主题的“基本认知”。

第二步:通过活动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索。

第三步:通过活动由外及内引发思考,觉察“深入内省”。

第四步:通过前面的系列活动,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内化成素养,达到“自主提升”。

2.一连

“一连”指课与课之间的连接、课下延伸,课下连接延伸,使课上的活动有了生命力,在课上生根在课下依然成长。一般通过实践作业完成,多是一些践行作业。endprint

3.“五环节”

一组螺旋式心理活动课子活动课的课堂环节包括导入、活动、交流、分享、升华。

导入:常见的有指导语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多媒体导入、游戏导入等。

活动:“自我探索”“团体游戏”“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

交流:一般小组之间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分享:一般组内分享,之后在全体学生面前分享,可以是口头分享,也可以是书面文字分享。

升华:在活动体验分享之后,有感而发,升华主题。

三、取得的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螺旋式心理活动课初见成效。以长春市第158中学为引领,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形成了“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过程中,结合长春市双阳区的实际,经过深入分析、系统论证,初步形成了具有区特色的“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二)提高了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课程探索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在集中备课过程中,着重分析了2014年长春版教材,并在科研培训组的带领下分组进行了教材重组;通过QQ群和微信群阅读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如《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积极情绪的力量》《积极青少年的六种品质》,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拓宽了教师的知识视野。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便捷手段“朋友圈”定期发布实践作业,比如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等小主题活动,提高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启迪、引导并更好地教育学生。

在课程研讨过程中,我们常常在交流、辩论、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水平。參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有二十余人,这些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又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不断地探索、总结、反思、提升,使自己的学科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而使双阳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学习,心理教师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幅度提高,2016年参与“一师一优课”和“微课大赛”的教师由2015年的一人,增至8人和10人。同比增长了800%和1000%,能力的提升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2015年市级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双阳区一人荣获十佳教师,4人荣获一等奖。

(三)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的单元设置使每一个主题不断深化,课上以活动体验为主,且课与课之间有了实践作业作为衔接,克服了传统心理课的不足,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课的实效性就是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关系和谐。

系列“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学生在欣赏、赞美、感恩等系列主题活动中,增进了同学间、师生间、亲子间的感情。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前曾对学生做过调查,12%的学生不喜欢心理课,59%的学生对心理活动课没有感觉,26%的学生喜欢心理课,3%非常喜爱。在实施了“螺旋式”心理活动之后,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二次调查,结果令人欣喜:5%不喜欢,16%没感觉,54%喜欢,25%非常喜欢。据158中学团委统计,在开展“螺旋式”心理活动课以后,初一、初二学生间矛盾大幅减少,同学间、师生间矛盾很少发生,校园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个人是否幸福,就看他心中是否有爱有感激,是否积极的情绪更多。通过螺旋式课程的实践作业,学生们纷纷向同学、父母、老师表达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增进了师生之间和亲子之间的关系。家长和老师纷纷向心理教师反馈:“孩子越来越懂事了。”“班级充满正能量。”

(四)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1.本课程在长春市举办的课程资源开发评选活动中获奖。

《“螺旋式”心理活动课的有效实施》视频讲座,在2015年长春市教育局举办的“长春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微型课程”中,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七选二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这对我们既是激励鼓舞又是鞭策,同时,也使我们坚定了把“螺旋式”心理活动课在全区全面铺开的决心和勇气。

2.形成了丰富的学生实践作业集《记录成长》,体现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从他们的言语里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能深入人心,真正打动了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促进了他们更好地成长。

3.形成了丰富的教师案例集。每位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都撰写了课程设计,我们将一些优秀教案汇集起来,形成了教案集,以供其他心理教师参考。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基本体现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整合和系列化、深入性,将育人的科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了课堂上。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教师进修学校,长春,1306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endprint

猜你喜欢
螺旋式心理课实效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一秒变酷炫!德国摄影师将螺旋式楼梯拍成“盗梦空间”
螺旋式推进
中英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