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事业编制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2017-09-12 02:34陈永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

陈永明��

摘 要:阐述了高校非编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指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编制流转、职务晋升、保障和激励机制等诸多困境,提出了高校组织实现非编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非事业编制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1.042

1 高校非事业编制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高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会计人员一直以来由国家财政拨款支付工资,这类人员我们一般称之为事业编制会计人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组成结构不再是清一色的事业编制,人事代理、劳务派遣以及直接同学校签订《劳动合同》的聘用制人员逐步进入会计岗位。这类会计人员不列入学校事业编制,他们以合同的形式与学校建立劳动或劳务关系,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受聘人员的聘任时间、岗位职责、薪酬待遇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类人员我们称之为非事业编制会计人员(以下简称为非编会计人员)。

非编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涵盖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内容。在组织层面,主要指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明确相关会计岗位的职责和递进关系,帮助员工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与机会。在个人层面,主要指员工个人根据自身特点和个体需求,结合会计岗位职责,对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确立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安排。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使个人的职业规划同组织发展的总目标达到高度契合,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职业共同发展。

2 高校非编会计人员的现状与特点

高校非编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这一特殊职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是近年来高校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高校非编会计人员在高校会计人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很多高校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成为高校会计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其具有以下特点。

2.1 高流动性

受制于目前高校的政策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与非编会计人员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如流转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财务管理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规划,这让非编会计人员看不到清晰的职业前景,同时,身份的限制也让他们缺乏归属感、认同感,缺乏主人翁意识,组织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旦出现较好的其他就业机遇,非编会计人员另谋他就的动能强烈,辞职现象普遍,造成了高校非编会计人员高流失率、高流动性。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非编会计人员的流失率超过30%,某一招聘批次的非编会计人员在半年后六去其五,流失率高达83.3%。非编会计人员的高流动性不但造成了学校招聘和管理成本的高企,同时,财务部门还得面对因岗位空缺导致的业务难以为继、业务频繁交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正常秩序。

2.2 学历高移趋势明显

会计工作具有职业准入门槛,持会计执业资格证方能上岗,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非编会计人员的整体学历学位水平较高,大部分人员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研究生、211、985高校的高才生也有受聘非编会计人员。另一方面,部分非编会计人员充分利用高校优越的教育资源,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学历得到了提高。

2.3 职业倦怠期提前

由于非编会计人员的薪酬福利体系独立于高校事业编制薪酬体系之外,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付出相同的劳动时间,承受相同的劳动强度,非编会计人员获得的薪酬及福利待遇同事业编制内人员有着云泥之别,同工不同酬,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非编会计人员容易产生工作挫折感、疲惫感和无力感,导致职业倦怠期提前。在职业倦怠期,个体不但对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在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同时,还会危及学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2.4 女性占比居高不下

由于会计工作的职业特性,其从业人员女性偏多,高校非编会计人员中女性占比居高不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三十六名非编会计人员中,男性仅1人,女性占比高达97%。由于女性较多地承担着家庭责任,几乎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随波逐流,呈现“弱职业生涯管理”。

3 高校非编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

高校在非编会计人员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有效机制、文化氛围淡薄,同時,非编会计人员的自我职业规划大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在非编会计人员的职业规划中,存在着诸多很难克服的矛盾,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

3.1 职业生涯规划之编制流转困境

高校对事业编制会计人员的录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学历方面,很多高校不但要求最后学历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同时还要求第一学历必须为985、211高校本科学历。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稀缺性和政策大环境的影响,高校聘用的非编会计人员很难获得转为事业编制人员的机会。就目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校还未建立非编人员流转机制,即获得事业编制。非编会计人员即使付出几倍于编制内人员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现有的部门也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后辞职。高校会计工作成为他们过渡时期的选择,而不是一份职业,因而谈不上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编会计人员通过学习获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和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愿景也随之变化,他们要求组织能科学合理地设计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成为事业编制职工。编制流转困境严重影响非编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掣肘。

3.2 职业生涯规划之职务晋升困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高校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