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发掘简报

2017-09-14 03:3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玉璧底径器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997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北郊陕西省印刷厂住宅区配合基建钻探中,发现了6座汉墓,墓地位于未央区政府西侧的枣园南岭(图一),其中5座墓盗掘严重,唯M1未被盗掘,保存较好,现将M1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一 枣园南岭西汉墓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1为长方形竖穴墓,方向280度。

墓道墓室 道室同圹,据钻探墓底距现地表总深10.8米。由于墓葬上部在机械取土时破坏严重,地层不清,仅留墓室残深1.6米,四壁竖直,墓底长4.9、宽2.3米。

葬具葬式 墓室四壁残留横向的朽木痕迹,原来应有用横向长木板筑成的椁室。墓底除头厢外,其余部分均用20条长木板南北向平铺,宽0.14~0.26米,厚度不详。椁室内北壁近中置木棺一具,木材呈黄色,东西向,东窄

西宽,西壁镶嵌一铜铺首。棺长2.46、东宽0.8、西宽1米,高度不详。棺上有窄长铁板的棺箍并有铁钉,棺底前、后部位各置有2个铁环,应为便于抽出下葬时拴系的绳索而设置。棺内人骨腐朽严重,根据痕迹可判断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存三颗牙齿,从牙齿的磨损程度推断墓主年龄大致为30~35岁(图二)。

图二 M1平、剖面图

图三 出土陶器

二、随葬器物

M1出土随葬器物共598件。其中陶器7件、石器1件、玉器23件、铁器18件、铜器549件(含钱币486)。另有羊的尺骨及挠骨,猪的尺骨、肱骨和挠骨,均为残节。随葬器物中大部分玉器及铁器出于棺内,大多铜器和陶器及肉食放置于棺外西端,即头箱位置,另有个别铜器出土于棺外的南侧。

(一)陶器 共7件。均为泥质灰陶。

缶 4件,形状相同。标本M1∶3,轮制。侈口,平沿,尖唇,短束颈,广肩,下腹斜收,平底。颈饰两周弦纹。高32、口径12.6、腹径40.8、底径18.8厘米(图三,2;图四)。

茧形壶 3件,形状、大小相同。标本M1∶4,侈口,斜沿,尖唇,束颈,椭圆形腹,喇叭形圈足。颈饰三周凸弦纹,腹饰有十一组竖向条形弦纹,每组由三条弦纹组成,圈足上部饰一周凸弦纹。高25.6、口径12.8、腹径27.2、底径9.6厘米(图三,1;图五)。

图四 陶缶(M1:3)

图五 陶茧形壶(M1:4)

(二)铜器

共549件(套)。有钫、盆、洗、釜、甗、鼎、灯、勺、量器、铺首、镜、带钩、剑、镦、弩机、带环铜附件、球形铜附件、器物腿、镞、釦器口沿、钱币等。有些器物较轻薄,残破严重,无法复原。

钫 3件。器物形状相同,大小基本相同。标本M1∶16,子母口,覆斗状器盖上附四个鸟形饰。钫身口平沿,斜方唇,束颈,鼓腹,腹饰对称衔环铺首,高圈足。通高42.8、口径11.2、腹径21.6、底径12.8厘米(图六,3;图七)。

图六 出土铜器

图七 铜钫(M1:16)

图八 铜鼎(M1:26)

图九 铜釜(M1:60)

图一〇 铜灯(M1:52)

盆 1件。标本M1∶11,敛口,平沿,腹壁圆弧,下腹斜收,平底。通高10.8、口径30、腹径28.2、底径12厘米(图六,8)。

洗 2件。标本M1∶7,敞口,内斜沿,折腹,上腹壁较直,下腹斜收,上下腹之间形成一周凹槽,平底。通高13.6、口径66.4、腹径58.4、底径24厘米。标本M1∶62,侈口微敞,宽平沿内斜,尖唇,折腹,上腹斜直,下腹浅斜收,假圈足,平底。两侧饰对称提环。通高6.9、口径45、腹径39.6、底径21.3厘米(图六,9)。

釜 4件。1件残缺,其余3件为残片状。标本M1∶60,残。直口,平沿,斜肩,弧腹,圜底。肩部有一对称的铺首衔环,上腹部有一周凸出的宽沿。通高18.3、口径13.2、腹径26.7厘米(图六,2;图九)。标本M1∶63,大部分残缺。平沿外折,微束颈,溜肩,弧腹,底不详。残高21、壁厚0.1厘米。标本M1∶71,平沿外折,尖唇,束颈,溜肩,弧腹。肩部残留铺首衔环一个。残缺严重,底部不详。唇宽2.1、残高12厘米。标本M1∶72,颈至腹部残片。肩部残留铺首衔环一个。残高10.8、残片宽21.4、壁厚0.1厘米。

甑 1件。标本M1∶61,残。高圈足,底部由“十”字隔梁隔为四组、每组内布满条形隔档,形成长条形箅孔。残高4.4、底径14.8厘米(图六,6;图一一)。

鼎 2件。1件残缺,另1件只有一耳、一足。标本M1∶26,半球形盖,盖上有三扁环,环上有锥形装饰。器身子母口内敛,弧腹圜底,底附三蹄形足。肩部附一对称的方形耳,腹部有一凸棱环绕。鼎身及盖均残缺且变形。复原通高15.1、口径14.8、腹径18、壁厚0.1厘米(图六,1;图八)。标本M1∶73,残留一耳一足,另有几片腹部碎片。方耳外撇。高4.8、宽3.3、足高7.5厘米。

图一一 铜甑(M1:61)

图一二 铜勺(M1:14)

图一三 鎏金铜勺(M1:24)

灯 1件。标本M1∶52,敞口,浅盘,高柄较细,中空,喇叭形底座。柄上饰有两组凹弦纹,每组两周。通高15.6、盘径16、底座径10.8厘米(图六,7;图一〇)。

勺 1件。标本M1∶14,勺部呈椭圆形,细圆柱形直柄,柄上端略粗,且钻有一小圆孔,孔上穿一圆环,柄偏下部也钻有一小圆孔。柄上部有变形云纹及三周凸弦纹。通长32.1、勺宽9.5厘米(图六,4;图一二)。

鎏金勺 1件。标本M1∶24,出土时柄弯曲变形,后复原。勺柄上端原应有把手,发掘清理时未见。柄为扁平状,上部有二节纹和对称的云纹图案,器身口沿鎏金,弧腹,平底。柄背面有阴线刻文字,从右往左、竖二行十字,“私府大半升乙二斤六两”。残长23.6、口径9、底径6厘米,残重195克(图六,5;图一三、一四)。

铺首 1件。标本M1∶1,兽面形浮雕,两耳内卷,额头中部凸起、呈圆弧状,圜眼,鼻回勾,下衔一环,环的断面呈圆形。背部铸有一铁锸钉,形如“十”字状凸起,横宽竖窄,厚1.5~2厘米,表面有朽木痕迹。通高21、宽14.6、环外径12.6、内径9.6厘米(图一六,1)。

镜 1件。标本M1∶23,残缺一半。圆形,背面中心有一双弦钮,钮外有三个宽为0.5厘米的二环点缀。钮高1、直径24.2厘米(图一六,5;图二一)。

带钩 1件。标本M1∶53,钩首呈兽首形,身如曲棒,背部有一圆柱帽形钮,钩体的横断面呈半圆形。通长7.6、宽1.2厘米(图一五,3;图一七)。

剑 1件。标本M1∶2,短剑。中脊隆起,断面呈扁菱形,刃部锋利,剑身与剑茎之间有镡。通长46.8、宽4、厚1厘米(图一六,4;图二〇。

图一四 鎏金铜勺(M1:24)柄部刻铭

图一五 出土铜、铁器

镦 4件。标本M1∶20,圆筒状,口径大于底径,封口一端为平面,断面略呈椭圆形,素面。体内残留朽木痕迹。通高11.6、 口 径3.5、 底径3、壁厚0.2厘米(图一六,2;图一八)。标本M1∶44,圆筒形,口大底小,底部封闭,筒内残留朽木。通高6.8、口径1.5、底径1.1、壁厚0.15厘米。标本M1∶46,圆筒状,中空,口径等于底径,一端封闭为平面。外壁近口端有一周凸弦带,弦带上有一周凸棱,棱壁圆弧。内残留有朽木痕。通高14.5、直径2.6、壁厚0.2厘米。标本M1∶66,口小底大,平底、封闭,内残留朽木。横截面近似矩形,两条长边外凸呈弧形。通高9.2、口径3、底径3.35、壁厚0.15厘米。

图一六 出土铜、铁器

弩机 1件。标本M1∶19,具备牙、钩心、悬刀、键等部件,但机身无椁。通长12.6、宽6.6厘米(图一六,3;图一九)。

铜提环 3件。标本M1∶67,圆形,钮座刻有“中厨”二字。通高1.3、纽宽0.5、环径1.7、主体径3.1厘米(图一五,9;图二三、二四)。标本M1∶68,底座圆形,高1.3、长5、环径1.85、座径2.6厘米(图一五,4;图二五)。标本M1∶69,柿蒂形,通高0.5、最大径2、环径1.4厘米(图一五,10;图二六)。

球形铜附件 1件。标本M1∶70,体呈球形,中间有一长方形穿孔。球径2.4、孔长1.8、宽0.9厘米。

案足 2件。形状相同。标本M1∶38②,形似兽蹄足,中空。通高5.4、宽2.2厘米(图一五,8;图二二)。

图一七 铜带钩(M1:53)

图一八 铜镦(M1:20)

图一九 铜弩机(M1:19)

图二〇 铜剑(M1:2)

图二一 铜镜(M1:23)

图二二 铜案足(M1:38②)

镞 共23件。编号为M1∶12①~⑤,根据镞杆质地的不同可分A、B两型。

A型 16件。均为铜杆铜镞,依据镞首的特征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共12件。标本M1∶12①,镞首与铤一次铸成,镞首较窄长,微弧,刃利,三棱形前聚成锋,镞翼末端带倒刺,棱间内凹成风槽、圆柱形短关,圆柱形铤较长。最长14.5、镞宽1、铤径0.3厘米(图二七)。

Ab型 共4件。标本M1∶12④,首与铤一次铸成,铤已残断。镞首前端起棱,后部直角分开,首断面呈菱形,两翼分离,其内有木杆痕迹。铤径较细,上缠有麻丝。最长的7.2、最短的1.5、镞首长5~5.4厘米(图一五,6;图二八)。

B型 7件。均为铁铤铜镞,依其大小不同分两个亚型。

Ba型 共3件。标本M1∶12③,镞首较大,形状与Ab型相同,大小较Ab型稍宽而短;铁铤残断,仅留少许,铤为圆柱状。镞首长5.15、宽1.55、铤径0.35厘米(图一五,5;图二九)。

Bb型 共4件。标本M1∶12⑤,镞首的形状与Ba式相同,铁铤残断,为圆柱状。残长5、宽1.35、铤径0.3厘米(图一五,7;图三〇)。

漆器铜釦 9件。8件出土时为南北二组,每组4件,分大小各2件,小件均叠压于大件之上。另外出土的一件残缺。出土的9件铜釦器沿大小纹饰各不相同[1]。

标本M1∶55,木胎漆器的釦沿,圆形,铜胎错金银纹饰,卡槽内壁留有朽木。通高1.1、直径11.5、宽1、壁厚0.2厘米,重135克(图三一、三二)。

图二三 铜提环(M1:67)

图二四 铜提环刻字(M1:67)

图二五 铜提环(M1:68)

图二六 铜提环(M1:69)

图二七 铜镞(M1:12①)

图二八 铜镞(M1:12④)

图二九 铜镞(M1:12③)

图三〇 铜镞(M1:12⑤)

标本M1∶56,木胎漆器的釦沿,圆形,铜胎错金银纹饰。通高1.3、直径11.8、宽1.1、壁厚0.2厘米,重155克(图三三)。

标本M1∶13,木胎漆器釦沿,圆形,铜错金银纹饰。通高3.5、直径21.9、宽1.9、壁厚0.2厘米,重525克(图三四)。

标本M1∶54,夹纻胎漆器釦沿,圆形,铜错金银纹饰。通高1.8、直径21.8、厚0.25厘米,错金银纹饰的厚度为0.1厘米左右,重330克(图三五)。

标本M1∶58,木胎漆器釦沿,圆形,铜错金银。通高1、直径11.5、宽1、壁厚0.15厘米,重130克(图三六)。

标本M1∶15,圆形,铜地错金银纹饰,内壁有一刻划的“十”字,应为器物编号。通高3.5、直径21.5、宽1.9、壁厚0.2厘米,重640克(图三九)。

图三一 铜釦(正面)(M1:55)

图三二 铜釦(背面)(M1:55)

图三三 铜釦(M1:56)

图三四 铜釦(M1:13)

图三五 铜釦(M1:54)

图三六 铜釦(M1:58)

图三七 铜釦(正面)(M1:59)

图三八 铜釦(背面)(M1:59)

图三九 铜釦(M1:15)

标本M1∶57,圆口沿,三足,铜地错银。内壁在不同处阴刻三个单体文字和一云纹,依次为“王”、“五”、“市”。“王”应该是工匠的姓。“五”应是器物编号。“市”,推测是制作该器物的作坊所属官署所在地。高2.7、直径21.9、厚0.2厘米,重245克(图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

标本M1∶65,残,圆形,素面。复原径19.8、高1.65、壁厚0.15厘米(图四〇)。

(三)玉器

出土玉器共23件,包括玉璧、玉珌、玉握(碎玉)、小玉条等。玉器出土时,4件玉璧主要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一件最大的玉璧被打碎为25块,其中19块放置在墓主头部,其余放置在腹部。12件小玉条、4件玉珌也放置在墓主的胸腹部。墓主左右手握用纺织物包裹的玉器残块共200余块,经过整理拼对出2件小玉璧和2件小佩饰(珩),仍余100余块无法拼对。碎片表面刻阴线谷纹,涂有朱砂,残片大小为0.2~1厘米左右,推测应该也是玉璧的残块[2]。

图四〇 铜釦(M1:65)

图四一 铜釦(M1:57)

图四二 铜釦刻字(M1:57)

图四三 铜釦刻字(M1:57)

图四四 铜釦刻字(M1:57)

图四五 铜釦刻字(M1:57)

1.玉璧 5件。

(1)双身夔龙纹璧 2件。标本M1∶30,青绿色,玉质温润,表面有黄褐色沁。器身内外缘阴线划分轮廓区,轮廓区内阴线刻划内游丝雕刻内缘轮廓线外加饰一周绹索纹。器面纹饰分2区,外区为4组龙凤纹,4组双身夔龙纹,龙尾化身为凤鸟纹,内区为暗蒲格减地谷纹,两区间亦以绹索纹间隔。玉璧侧沿上阴刻有细如发丝的文字,“六百六十一”,可能是当时生产同类玉器时的编号。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有纹饰玉璧中最大的一个。直径43.2、好径11.5、厚1.6厘米(图四六、四七、四八、四九)。标本M1∶34,青绿色,满布黄色、铁锈红色沁。器身外缘阴刻轮廓线,器面以双阴线分成2区,外区为4组双身夔龙纹,龙尾翻卷,形成4组兽面纹饰,兽眼竖立,似尖嘴螭。内区为2圈桃形云纹。直径21.4、好径4、厚0.6厘米(图五〇、五一、五二)。

图四六 双身夔龙纹玉璧(M1:30)

图四七 双身夔龙纹玉璧刻字

(2)谷纹璧 3件。其中M1∶36出土时完整,放置于墓主胸部。M1∶42、M1∶43①较小,出土时残碎,用丝织物包裹握于墓主手中,后经拼对而得。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对于师长父母这些明显有代沟的群体,他们缺乏交流的意愿,有时只愿意在师长父母面前表现出被动的装饰过的言行,以减少被唠叨甚至关注;另一方面对于同龄人,作为独生子女为多的一代,他们很渴望并重视友情,在朋友同学面前才会完全放松放开自我,呈现真实而全面的性情。于是通过这个互评环节,我们不光认识到了真实的不一样的每个个体,还能知道他们的朋友圈子、人缘情况。

标本M1∶36,青玉,有土黄色、铁锈色沁。出土时完整。外缘一周阴刻线留白,璧面阴刻蒲格谷纹,纹饰线条纤细流畅,刻工精细。玉璧直径17、好径3.7、厚0.5厘米(图五三)。标本M1∶42,可拼出玉璧的内外轮廓。青玉,局部有白色沁。外缘阴刻边缘线留白,璧面阴线刻谷纹。复原直径13.1、好径3.8、厚0.4厘米(图五四、五五)。标本M1∶43①,青玉。出土时残破,有白色沁。复原直径10.2、好径3.2、厚0.6厘米(图五六、五七)。

图四八 双身夔龙纹玉璧线图(M1:30)

2.玉珩(?) 2件(均残)。均由墓主手握碎玉拼出,2件形制相近。双面刻纹,纹饰相同,内外缘阴刻线留白,器面阴刻蒲纹。推测应为珩璜类器物。标本M1∶43②,青玉。半圆形,局部有白色沁。器物中央上下边缘有2个小穿孔,残留的珩角内缘钻有一个小孔。残长8.5、宽2.2、璧厚0.3厘米(图五八,3;图五九、六〇)。标本M1∶43③, 仅余一侧珩角,青玉,局部有灰白、褐色沁。珩角外缘钻一小圆孔。残长3.3、厚0.3厘米(图五八,7;图六一)。

3.玉剑珌 4件。有素面玉珌和勾连云纹玉珌两类:

(1)素面玉珌 2件。标本M1∶31,青玉,局部带白色、红色沁。平面呈梯形,横截面呈菱形。顶底面正中钻有一贯通孔,底面正中有一小圆孔,与上端平面正中心的圆孔相通,但未穿透对应壁面,小孔径0.23厘米。其但其留有0.23厘米的小圆形迹象,小孔主要是起固定作用的。玉质莹润,半透明。高2.9厘米、上宽3.1、最厚处1.55、下宽2.87、最厚处1.4厘米,贯通孔直径0.9、深1.3厘米。(图五八,5;图六二)。标本M1:37,器物大面积泛白色,一面侵蚀严重,青绿中带有铁锈红。平面为风字形,横截面为橄榄形。底端正中钻有一孔,孔径0.7厘米,左右两侧各有一斜向小孔与正中圆孔相互贯通,用以与剑鞘下端边接固定。通体抛光。高3.6、下宽3.9、上宽5.2、下部最厚处1.8厘米(图五八,4)。

图四九 双身夔龙纹玉璧拓片(M1:30)

图五〇 双身夔龙纹玉璧(M1:34)

图五一 双身夔龙纹玉璧拓片(M1:34)

(2)勾连云纹玉珌 2件。标本M1∶35,青玉,局部有白色沁。平面为倒梯形,横截面呈菱形,器身上下钻有一贯通孔,径0.55、深0.6厘米。器表双面刻纹,纹饰相同,器表阴刻勾连云纹。高4.8、上宽4.9、下宽4.1厘米,中间上厚1.15、中厚1.12、下端最厚处1.3厘米(图五八,2)。标本M1∶45,青绿,一面淡黄,另一面棕色斑纹。平面为梯形,略束腰,横截面为橄榄形。下端平面正中钻有一直径0.7厘米的圆孔,两边各有一斜向小孔相互贯通。顶端平面有阴线刻的纹饰,表现出一反一正图案。器表双面均刻有勾连云纹。边缘一周阴刻线留白,主体纹饰减地加阴线刻成,略有凸起。通体抛光透亮,当属同类玉器之精品。高5.6、下宽4.15、上宽5、下厚1.05、中厚1、上厚1.2厘米(图五八,1;图六三)。

4.玉条 12件。均青玉,通体抛光,有的边缘类似榫口,因此推测这类器物可能是某器物上的镶嵌之物。玉条的宽窄长短形状各有不同,可分为4组:

图五二 双身夔龙纹玉璧线图(M1:34)

图五三 谷纹玉璧线图(M1:36)

图五四 谷纹玉璧(M1:42)

图五五 谷纹玉璧线图(M1:42)

A组 4件(a、b、c、 d)。标本M1∶39 b.表面有星星点点的牙白色。两端宽窄一致。长7.5,、宽1.1、厚0.2厘米(图五八,9)。c.一端表面呈铁锈色,两端宽窄不一,玉条透亮。长7.5、一端宽1、另一端宽0.93、最厚处0.2厘米。d.表面也有牙白色,一侧面侵蚀。一端部还能看到似锯割的毛茬迹象。长7.6、宽1、厚0.2厘米。

图五六 谷纹玉璧(M1:43①)

图五七 谷纹玉璧线图(M1:43①)

图五八 出土玉、石器

图五九 玉珩(M1:43②)

图六〇 玉珩(M1:43②)

B组 2件(a、b)。标本M1∶39②,两者两面局部均有牙白色,淡淡的浅黄色。表面为二条竖向刻线,断面呈三条弧线相连接,正面琢磨后,手感细腻。玉条背面呈凹槽式,光素无纹,但能看到工具留有的细小丝纹,竖向布局。两端和两侧面平直且薄,中部厚。玉质莹润、透亮(图六五)。a.长7.5、宽1.4~1.5、厚0.2厘米(图五八,10)。b.表面浅黄,牙白色偏多。弧度稍大,长、薄。长7.6、宽1.3~1.4、厚1.5、弧高0.1厘米。

C组 2件(a、b)。标本 M1∶39③,两者尺寸相等,正面均鼓起光滑,2条棱线将其表面分成三个面,中间面与相邻的2个面较窄、倾斜,正中的面光平,棱线非常笔直、有力。背面光平无纹。两端和两侧较薄,薄面斜收,上留有细丝纹(图六六)。a.玉条上下两面均有牙白点、铁锈红及浅黄色。玉条通长10.9、宽1、厚0.23厘米(图五八,8)。b.玉条表面有铁锈红斑、牙白、青白、浅绿色。大部分表面玉质较纯,非常透亮、莹润。

D组 4件(a、b、c、d)。标本M1∶39④,玉条浅绿透亮,正面2条棱线将其表面分成3个面,中间面相邻的2个面较窄、倾斜。其表面手感非常细腻。背面槽形弧度大。表面有竖向细小丝纹。器物两端

有锉磨的痕迹,两侧带有弧形沿,棱线笔直(图六七)。a.玉条两面均有微小的牙白点,正面一端有片状牙白色。整体较绿纯润。通长10.9、宽1.85、厚0.3、弧内高0.2厘米(图五八,11)。b.玉条表面有铁锈红斑,玉质莹润,纯洁透亮。玉器两端窄,中间略宽。做工细致。玉条通长10.9、宽1.7~1.85、厚0.35、弧内高0.25厘米。c.正面有较多的牙白点。通长10.95、宽1.8、厚0.25、弧内高0.2厘米。d.正面主要沁有带状的牙白色。横截面下部弧度较低。残长9.2,宽1.7~1.8、厚0.43厘米。

(四)铁器

共18件。有铁剑、环首刀、垫环、棺箍和铁钉。均有不同程度的锈蚀。

剑 2件。剑身中脊凸起,断面呈菱形。标本M1∶40,柄端残断,剑身略有残缺,茎与剑身之间有一镡相隔,其平面呈梯形,侧面呈菱形。残长88、宽3.5、格宽5.5厘米(图一六,8;图六八)。标本M1∶41,无镡,剑身较完整,周身布满铁锈,中脊凸起,断面呈菱形。通长为90、宽4厘米。

环首刀 1件。标本M1∶21,环柄,直背,单面刃,弧形尖,刀身断面呈三角形,表面布满铁锈。通长17.8、宽1.2、厚0.6厘米(图一六,6;图六九)。

图六二 素面玉珌(M1:31)

图六三 勾连云纹玉珌(M1:45)

图六四 A组玉条(M1:39①从左往右:a.b.c.d)

图六五 B组玉条(M1:39②,从左往右:a.b)

图六六 C组玉条(M1:39③)

图六七 D组玉条(M1:39④)

图六八 铁剑(M1:40)

图六九 铁环首刀(M1:21)

垫环 4件。均为空心圆柱形,器表布满铁锈。根据器物特征的变化将其分为二型。

A型 2件。形制相同,尺寸相等。标本M1∶47,1件。圆筒形,中空,纵断面呈长方形,内残留朽木痕迹。高4.2、外径10、内径7.5、壁厚1.3厘米(图一五,1)。

B型 2件。形制相同。标本M1∶48,除外壁有两个对呈的钮外,其余特征及尺寸均与Ⅰ式相同。钮宽0.8厘(图一五,2)。

棺箍 8件。形制较相同。标本M1∶27,残缺。扁条形,两端90度弯折。弯头和器体上各有一穿孔,孔内残存铁钉。器内壁附着朽木,其外壁面残留布纹痕迹。通长17.5、宽2.5~2.8、厚0.4、弯头长6、孔径0.6厘米(图一六,7;图七〇)。

棺钉 3件。形制基本相同。标本M1∶49,钉身方折,末端趋尖,周身布满铁锈。长5.8、径0.2~0.8厘米(图七一)。

(五)钱币 共486枚。编号M1∶22(1)~(486)。均为“半两”铜钱。其中2枚“半两”二字从左向右识读。钱币背面无纹饰,个别钱币有内外郭,但郭线较细,不明显。部分钱币周边留有浇铸茬。体型、轻重悬殊较大,最大者直径3.55、最小者仅有1.2厘米;最重者重14.7克,最轻者轻0.4克。穿两侧的“半两”二字字体变化也较明显。根据钱体大小和字体的变化可分为四型:

A型 27枚。直径均在3.01~3.55厘米之间。“半两”二字笔划较粗,字体规整醒目。个别“半两”二字较小。“半”字上半部方折,个别圆折,下部的上横两端向上方折,下横短于上横。“两”字上部大多有上横,少量的无上横,上横长短不一,两肩多为方折,个别微圆折,人字上笔有长有短,内部两“人”字分布均匀。个别钱币周边留有浇铸茬(图七二)。

图七〇 铁棺箍(M1:27)

图七一 铁棺钉(M1:49)

图七二 A型半两

图七三 B型半两

图七四 C型半两

图七五 D型半两

B型 109枚。直径均在2.55~3厘米之间。字体笔划粗细不一,大小各异。部分钱体周边留有浇铸茬。个别钱体上有浇铸时留下的小孔。“半两”二字字面有平有凸,字型各异,有方有扁,有些“半两”二字可辨,字体不清,有的“两”字清晰,“两”字不清;有的“两”字清晰,“半”字不清,有些笔划残缺不全。“半”字宽窄长短不一,有些上部方折或圆折,有的呈“八”字形,下部横竖画长短不一。整体“半”字有的窄长,有的较宽,也有的上宽下窄;“两”字大部分有上横,两肩多为方折,有些“两”内“人”字上笔有长有短,有些“两”内的“人”字已演变成波浪纹,还有些已嬗变成“十”字。有些“两”字三竖划下端较齐。绝大部分“两”字上横较短(图七三)。

C型 182枚。直径均在2.15~2.52厘米。大部分钱体较小薄,孔较小,肉较窄。少数钱体较厚,正面凸起。穿径差异较大。个别钱币正面有外郭。部分“半两”二字窄长,笔划较细;部分“半两”二字有方有扁,笔划或粗或细;还有的字面有平有凸,字型各异。“半”字宽窄长短不一。“两”字除少数无上横外,其余均有上横,部分“两”字内部已嬗变成“十”字。个别钱面留有小孔和笔划模糊不清的现象,部分钱体周边留有浇铸茬(图七四)。

D型 168枚。直径均在1.2~2.12厘米。大部分钱体孔大,肉窄,体小薄。字体笔划纤细。有些钱面较平、少数钱体较厚,正面凸起。大部分钱体周边留有浇铸茬。少数字体笔划较粗,有少量钱币字体模糊,但“半两”二字可辨。绝大部分“半两”二字瘦长且呈窄条形。“半”字上笔较短,多为方折,下笔上横方折或圆折,下横长短不一,但有的上、下横长短相当,中竖长短不一。个别“半”字下部的上横两端未上折。“两”字均有上横,有长有短,也有的上横长短适中,两肩方折,三竖纤长,“人”字上笔长短不一,个别“人”字瘦小。也有“两”内“人”字与竖划的组成嬗变为“十”字。另外,(380)与(428)“半两”二字从左向右识读(图七五)。

(六)石器

研磨器 1件。标本M1∶10,圆台状,纵剖面呈梯形,大端表面有黑色痕迹。质地为暗红细沙。通高2.6厘米,上面直径5、下面直径6厘米(图五八,6)。

(七)兽骨

羊骨 2件。

尺骨残长7、挠骨残长10厘米。

猪骨 3件。

挠骨残长5、尺骨残长11、肱骨残长13.5厘米。

三、结语

M1出土了数百枚铜钱,绝大多数为西汉半两,未见五铢钱,时代应在汉武帝元狩五年铸五铢之前。从墓葬形制看,为竖穴土坑墓,一椁一棺,与西安周边汉墓资料对比判断,时代应属于西汉早期[3]。

墓中出土的一件流金铜勺的柄背阴线刻“私府大半升乙二一斤六两”。“私府”是后宫官职之一,“大半升”应是该器的容量,“乙二”是同类器的编号,“一斤六两”是器物的重量[4]。墓中还出土一件器钮,梁的一侧刻有“中厨(厩?)”二字,可能是“中宫厨长”或“中宫厨丞”的简称[5]。此外墓中还埋藏多件带错金银铜釦的漆器,还出土多件制作精良的玉器,其中有直径达43.2厘米的玉璧,据此推测,墓主应该是身份较高的贵族或官吏。

枣园南岭M1三颗人牙齿的检测报告:

1.一颗为上颌前臼齿,咬合面残,齿质暴露。

2.一颗为下颌右侧第一臼齿,下原尖磨耗严重,齿质点小片暴露,下次尖、下次小尖、下后尖、下内尖微有磨耗,与该个体生前的咬合习惯偏向内侧有关。

3.还有一颗为下颌第二臼齿,齿尖磨平,但质齿点未暴露。

从以上综合考察,该个体为成年,年龄约在30~35岁。

陈靓

2012年10月25日

领 队:焦南峰

参加发掘者:王望生 王书逊 刘澄宇

照 相:王 敏 王望生

绘 图:任 芳 焦攸赞 刘澄宇

器物整理:徐桂利 辛若华 任岁芳

执 笔:王望生

[1]王望生.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铜釦器试析[J].考古与文物,2011(3).

[2]王望生.西安北郊枣园南岭汉墓玉器试析[C]//远望集(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632.

[3]a.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龙首原汉墓[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12).b.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白鹿原汉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4]王辉编著.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28-130.

[5]王望生.西安北郊枣园南岭M1西汉墓铜器上的铭文[J].文博,2010(1).

猜你喜欢
玉璧底径器物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