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阶段性管理的漏洞及对策
——一个“生活化”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2017-09-15 07:30朱盛金
中小学校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题组漏洞课题

◎ 朱盛金

学校科研阶段性管理的漏洞及对策
——一个“生活化”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 朱盛金

学校教育科研阶段性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漏洞。如,缺乏科研宣传、忽视技术指导或研究流于形式等现象。但若管理者能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适当采用一些对应策略,培养教师研究兴趣,加大技术指导,提倡科学研究,实行有效管理,就能达到兴校、兴教的目的。

科研管理;漏洞;对策

教育科研是创建有活力学校的突破口,是学校腾飞的“翅膀”。但笔者所见个别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但毫无起色,还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多为“管理不善,研究不实”,其中存在一些漏洞。笔者所在学校对“生活化”课题的研究,就引发了笔者对学校科研阶段性管理这一问题的思考。

漏洞一:缺乏科研宣传,研究者不知“什么是教育科研”

2004 年 11 月,学校的“生活化”课题开题了,许多年轻有活力的老师成为课题组的成员,参与到科研中来。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校园科研气氛仍十分淡薄,课堂教学变化不大,感觉不到一个课题研究产生的效果。

(一)分析

笔者与老师交流得知,部分老师对教育科研还满脑疑惑。尽管在开题时,学校邀请了市教研室的同志作了有关的科研知识讲座,但老师们对科研的认识还是似懂非懂,对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搞教育科研还一知半解,难以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区分开来,对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尚没有达到自觉认识的程度。自然就领悟不到“生活化”课题研究方式,更不懂采用怎样的途径进行研究。

(二)对策

1.把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作为工作重点

科研培训要“以师为本”,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在培训方式上作出调整,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讲座,采用形式多样、内容切实的培训方式。培训可以是一节课,可以是一次座谈会。例如可以就某教师的一节课进行评议讨论,引导到如何让课堂与生活接轨的研究。另外,对教师不要作太高要求,不必向专业研究者看齐,重要的是吸引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引导教师逐步从零散的问题研究,转向系统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在“生活化”课题的研究中,可先从某一个简单的问题着手研究,比如研究课堂的生活情景创设、生活素材的捕捉与引进等,再写教学反思日记和教学经验总结,最后对整个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

2.营造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

第一,挑选一个核心,选出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组织者(课题的负责人带头人)。这位带头人能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能为课题研究从学校争取到相应的时间、经费、政策等,为课题研究创造条件。第二,分解研究任务。由组织者将任务分解给课题组各成员,既减少每位研究者的压力,又能充分发挥研究者各自的优势。第三,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以激发教师浓厚的探索兴趣。

漏洞二:忽视技术指导,研究者不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

2005 年初,我校“生活化”课题,本应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但研究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老师在研究中摸索不到规律,课堂上未能初步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将“生活带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课堂生活化气氛不浓,行为研究缺乏实效。

(一)分析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老师们认为学校的指导不足,故对如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存在困惑。他们或是等待上级任务的安排,或是各自为战,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协助。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研究,这就导致课题的研究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二)对策

1.实行教科研多层面技术管理

由上级专家、教导处和各课题组长组成技术指导小组,为研究者提供方法和技术指导。

第一,课堂反馈技术。学校组织教师充分利用专家、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反馈以及自查等方式,在明确“生活化”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听评课,并定期组织“生活化课堂监控”专题展示,督促教师改进提高。通过在研究中总结和反馈,渐渐地探索出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第二,现场指导技术。在教学中,对出现的问题不及时或不恰当地进行调节和矫正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教师又往往意识不到。为此,我们组织了由名教师组成的现场反馈小组,在听课过程中,抓住信息反馈的最佳时机,进行现场指导,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节和矫正,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例如:我们聘请专家对课题组的评课进行现场反馈和指导。首先由课题组的 3 位教师分别上 20 分钟的片段课,然后由导师团成员和课题组的指导教师根据现场授课情况给予指导。

第三,角色转变技术。要求教师实现不同角色的转换。通过“接受—模仿—实录—自我评价—调整改进”的程序,对教师进行教学监控能力培养,各科教师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设计教学,并将课堂教学实况进行录像,然后逐段或逐项进行自评。

2.建立激励机制

除了执行原来制定的科研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外,还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以增强教师搞科研的信心。评选出各级优秀科研组和科研个人,并与教师晋职评优直接挂钩。

漏洞三:研究流于形式,研究者缺乏教育科学精神

2006年秋后,课题研究临近结题,资料正在逐步整理。这段时间,课题组的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但有部分教师上网下载或杜撰各种类似的文章,以虚假文章代替科学研究。

(一)分析

由于学校对虚假研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出现了关注立项而不关注研究,重视评奖而不重视实效现象。许多老师认为写文章就是搞教育科研,没有将平时行为研究进行总结,没有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形成理论,从而影响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对策

1.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虚假科研的危害,在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

虚假科研有四点危害:其一,不利于教育科学精神的形成。作假成风,会导致广大教师不信科学,认为教育科研都是假的。教师不相信科学,就会滑向经验主义。其二,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合作。一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是基于对教学的思考或为了改进教学,而是作为猎取名利的手段,不利于团结。其三,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之所以倡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是因为当今教育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单靠个体经验已无法应对,需要通过教科研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寻求合理的行动方案,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所以就出现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提法。但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有条件的,虚假的教科研不仅不能起到兴校、兴教的作用,相反,会起到毁校、毁教的反作用。其四,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掌握教育规律的目的在于增强对教育环境的控制力,提升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生活。虚假的教科研带来的错误的教育,不仅不能改进教育生活,相反,会降低教育生活质量,使教师对教育改革、变化不理解,对周围的环境失去控制力和参与热情,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甚至冲突与对抗。

2.建立完善评价导向机制,严把成果质量关

成立专门机构,评价导向做到重质轻量,重过程轻结果。课题组的负责人在资料把关方面,要善于判别文章是不是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是针对教育科研的哪一个环节的,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

实践证明,学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在所难免。要有效堵塞漏洞,关键是管理者能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态度改进工作,实行有效管理,增强研究的实效性,使教育科研朝正确的方向迈进,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兴校、兴教的目的。

[1] 胡定荣.教师教科研究需要返璞归真[J]. 北京教育,2005,(10):17.

[2] 周翠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阶段性管理策略[J]. 中小学管理,2006,(9):47.

(作者: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排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经典常谈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德裔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27-03

猜你喜欢
课题组漏洞课题
漏洞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三明:“两票制”堵住加价漏洞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漏洞在哪儿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