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培 养真正的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的实践与思考

2017-09-15 07:30刘文章
中小学校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习惯核心核心素养

◎ 刘文章

聚焦“核心素养”培 养真正的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的实践与思考

◎ 刘文章

当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不缺分数,但缺素养;不缺技术手段,但缺育人之道。长期如此,我们就会逐渐偏离教育本源,违背教育规律,扼杀人才培养。“核心素养”的提出,催化出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型变革,“核心素养”如何在学校落地生根,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乃是校长和教师肩负的使命。

核心素养;落地;培养人

一、核心素养之我观

2016 年 9 月 13 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校长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始终牢牢把握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根的关键点。一是要学习并准确把握“核心素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抓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标准、办学方略的内涵,回归教育本源,引领师生转化为教育行为。校长要以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论,引领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学科观、评价观,发展观,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培育核心素养的专业能力。二是要以核心素养为统摄,凸显“立德树人”价值,丰富和拓展“立德树人”的内涵。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把课程与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四是在整体推进实施中把握好“深入学科”、“改进教法”、“完善评价”、“管理融合”、“落小落实落细”,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变革,改变“教多育少,育分不育人”的教学弊端,形成“有情、有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合力。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优秀的孩子,小时候既会读书,又会弹琴跳舞,还会画画;长大了,初中高中都是前几名,高考考上国内外名校,然后读研究生、博士生,参加工作后 40 岁升到副处级,45 岁到正处级。老师为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父母为优秀的孩子感到荣耀,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然而不到 50 岁就进了监狱,曾经的老师,年老的父母感叹道:我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现象不是个案。我们反思一下,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学校教育不缺分数,但缺素养;不缺技术手段,但缺育人之道。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转向哪呢?往哪转呢?引导孩子转向分数、才能、才干还是本事?都不是,而是转向心灵,培育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实践探索

我们将新文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概括为“3456”,共 18 个维度。包含三敬三品三雅:即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友敬同学;道德品质、精神品质、意志品质;气质优雅、举止文雅、品位高雅。具有四大优势:即基础文明素养优势,学科基础扎实优势,个性特长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具备五种特质:即有高远的志向(有追求、树目标、敢超越),有智慧的头脑(敢质疑、能探究、厚积累、善运用),有灵巧的双手(勤动手、爱实践、有特长),有良好的习惯(讲文明、能自律、勤学习、爱劳动),有品位的谈吐(有教养、有情趣、善交往、知礼节)。锤炼六种能力:即社会生存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纵观这一育人目标体系的 18 个维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细化的 18 个基本要点,真可谓是不谋而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根,归根到底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新文学校坚持以“为未来而教”办学理念,致力于培育“身心两健、德智两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真正的人。我们从三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实施。一是低位运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二是中位拓展——德育活动品牌化、课程化,改进课堂教学,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三是高位引领——以人为本,引领学生向善、求真、盼美。

(一)培养习惯奠基本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在新文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习惯教育需要按照知、情、意、行的路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浅入深、系统长期地训练和养成。在制定习惯细则和要求时,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由学生提出哪些习惯需要训练养成,那些习惯暂时通过努力也不容易养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遴选,确定学生习惯养成细则并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养成这些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对人的一生有何益处?在养成习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习惯养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确定下来,并编印成《新文学生养成教育手册》,其内容分为生活、学习、礼仪三大类,分不同年级,每周确定一个习惯让学生养成。学校还从习惯教育细节做起,找准切入点来训练。如生活习惯从学会就餐做起,学校就餐是自助餐形式,要求排队就餐,自主选菜,不得浪费,不得大声喧哗等,这样培养了学生讲秩序、讲节约、公共场所讲文明等良好品质;文明礼仪习惯从主动问候开始,问候时鞠躬问好,大声问候,态度虔诚等,让人感觉学生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学生从整理学习用品开始,每天有 10 分钟整理课,让学生上完一天课,整理自己书包、课桌、笔记、书籍等,高年级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认真听的习惯、善于问的习惯、勤阅读的习惯、大胆想的习惯和仔细检查的习惯等。在习惯教育上,我们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从严,重点抓、反复抓,让学生在一个学年内基本形成养成手册上需要达到的习惯要求。从新文学校毕业的孩子,家长和社会都普遍认为:新文学校的学生不一样,讲文明、守规矩,礼仪礼节好,文明素养高,生活自律能力强,主动关心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学习自觉、自主,读书、写字、听课、作业等一丝不苟,训练有素。

每学期,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没有喧哗、吵闹,有的是理性、安静,同学们整理考试用品后安静地走回本班教室,整理课桌、书籍,打扫教室。在中考离校后的教学楼走廊,没有随意丢弃的纸张,没有乱丢的垃圾,有的是一排排摆放有序的书籍、资料。这是新文学校的传统,自建校十年来,每届毕业生一直在坚持着。

(二)创新课程活动是关键

学校开展活动育人,做到活动品牌化、课程化。学校活动每年固定项目、固定时间,明确活动项目负责人,活动实施项目化,每个项目原则上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学校只安排 1—2 个项目辅导老师。学校长期固定的品牌项目是“四节两展示”。即体育节、读书节、学科节、社团文化节,经典诵读展示和科技成果展示。如读书节,每年一个主题,学生、老师、家长均参与,开展读书比赛、读书分享活动等,营造碎片化阅读氛围,让读书从走廊开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特别注重仪式典礼感染教育,精心策划新生入学教育。让这些典礼仪式成为终生难忘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丰富,育人的途径才多样,学生成人的路径才多元。课程设置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从改革课程体系入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课程围绕读书和做人两条主线,突出“向善、求真、盼美”的课程价值取向,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融合,课程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融合。如学校拓展性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以社团组织形式设计,总共有课程 78 门,涵盖诗(诗歌、经典)、书(书法写字、经典阅读)、礼(礼仪、传统节日习俗)、艺(管乐、舞蹈、声乐、表演等)、体(象棋、跆拳道、足球、篮球等)、科(小制作、小发明等)六大系列,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和年级。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程,每个星期有2个半天,学生选修这些课程。又如,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我们设计了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小学突出一个“亲”字。一年级:亲自然——做保护自然的“小天使”;二年级:亲父母——做父母的“小帮手”;三年级:亲老师——做老师的“小先生”;四年级:亲伙伴——做与同学合作的“小伙伴;五年级:亲集体——做团队的“小主人”;六年级:亲社会——做一个“小公民”。初中突出一个“学”字。七年级:学军——铸就“自律自强”的人格品质;八年级:学农——培养“勤劳朴实”的公德素养;九年级:学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对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标,我们开设的 78 门拓展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劳动意识、技术运用等。此外,学校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还开设了时政教育课,让学生每天了解最新的国际国内时政动态,分析时政形势,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开设多样化课程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是重点。课堂由人改变,课堂也改变着人。课改最深层次的改革是改变人。在课堂改革创新路上,我们没有照搬照抄,没有统一的行政命令,只有根据学情,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探索。通过多年探索,我们学校在小学阶段,重点在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和语言完整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话、会说话,让每个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和初中阶段,逐步培养孩子可持续学习力,关键是培养孩子表达力、观察力、阅读力、创造力等。

挖掘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关键。如语文学科重在挖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数学学科重在挖掘数学的精神、意识、态度与方法等数学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能力素养;英语学科重在挖掘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视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需要注重从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中解脱出来,通过设计实验、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来挖掘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三)以人本教育促推核心素养炼成

核心素养落实到人,因此,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还需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提高核心素养”为“我要提高核心素养”。新文学校从办学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在探索实施“人本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一天,几个学生找到我论理,他们说:“学校对我们提出了一些习惯要求,这无疑是对的,但老师是不是也可以不乱扔垃圾,不当着学生面吸烟,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应该有回应或者老师也可以主动问候学生。要我们做好,为何老师不可以先做好呢?”“敬人者,人恒敬之”,要赢得学生尊敬,老师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什么我们平时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效果欠佳,问题就出在我们一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因为我们很少对幼小的孩子投去信任、理解的目光。此后,学校制定一些“规范”,特别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和孩子共同探讨制定可以做到的规则,教师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引路人、合作者、服务者和共同成长的好朋友。这样,“师道尊严”不可侵犯的传统思维必然暗淡,民主平等的教育意识必然增强。于是,“学生聘拓展性课程老师”,学生自主制作菜谱,自己选择校服式样,自主合作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申请无人监考考室等,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种常态。

“人本教育”要转变为学校教育的行动,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刀阔斧地革新对教师的评价。我校将评价教师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和家长,“开通教育服务热线”、“学生和家长评议教师”等评价方式应然而生。有位学生认为:有的老师很严格,但我们很佩服,因为他的严格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严中有爱,只要老师真的对我们好,我们也不会因为老师严格,在评议的时候来报复老师。有些老师对我们太迁就,太偏爱个别同学,这样的老师虽然好说话,但对我们的成长不负责任,所以在评议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满意。

从新文学校走出去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个性,敢于说“不”。这种个性是学校有意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尊重孩子的话语权,还给孩子童真童趣,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才会有潜能,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多年实践证明,学校通过转变育人理念,科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挖掘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信任人、挖掘人、发展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炼成。

(作者:湖南省浏阳市新文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62-04

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立项资助课题《初中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品格教育践实研究》(课题号:XJK17BZXX03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习惯核心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