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政治元帅”的人生准则

2017-09-16 07:58尹家民
湘潮(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刘亚楼罗荣桓红四军

★尹家民

湘籍将帅

罗荣桓:“政治元帅”的人生准则

★尹家民

众多将领都把罗荣桓看作是党内不可多得的一位忠厚长者,对他十分敬重。罗荣桓看上去不像个战将,是因为他的长方脸上,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再因为他从事政治工作的时间长,多次担纲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角色,人们有时爱称他为“政治元帅”。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和东北野战军担任政委时,他和林彪被统称为“林罗”。罗荣桓被毛泽东称为老实人,平时话语不多,为人谦和、不虚言,与人相处讲究团结,但一遇到关键问题,总能坚持自己革命第一的人生准则。

1930年11月,罗荣桓和林彪给十一师师长曾士峨、政委罗瑞卿的信

★ “林罗”共事多年,罗荣桓有一说一,不贪功,不诿过

罗荣桓元帅一生中,多次与林彪共事。在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在红军一军团,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北野战军两人都是同事,林彪是军事指挥员,罗荣桓负责政治工作。

当年,人们称呼“林罗”,就像称呼“刘邓”一样自然,一样充满敬仰。但这两个人不但从外表形成极大的反差,就是性格上也截然不同。罗荣桓胸怀坦荡,肚子里能撑船,林彪心胸狭窄。罗荣桓对林彪的为人十分清楚,遇到分歧,总是从团结出发,尽量尊重林彪,维护他的威信,但对重大问题从不退让,坚持党的原则。

1930年端午节前,正在红四军二纵队任政委的罗荣桓突然接到前委命令,要他出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和政委。

罗荣桓的新任命,是毛泽东提的建议。当时,红四军的军长是林彪。林彪虽然打仗有些办法,但高傲自大,个性太强,谁和他都很难相处,时间一长准闹矛盾,毛泽东对此很不安。红四军代理军委书记熊寿祺走后,毛泽东就反复考虑红四军政委的人选,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必须选一位立场坚定、观念正确,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有宽广胸怀,善于忍让、谅解又能坚持原则的同志去担任。最后选中了罗荣桓,前委也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

罗荣桓上任后,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快就解决了部队中的团结和作战能力较差的问题,使红四军的工作很快走到了前头。

在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罗荣桓率红四军打开莲塘和良村后,又奉命去攻打驻黄陂的毛炳文师。由于时间紧迫,良村战斗刚刚结束,罗荣桓就带着红四军主力部队,火速向黄陂赶去。在良村只留下了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打扫战场,安置伤员,收容俘虏,运送枪支。就在红四军主力离开良村不久,敌十九路军紧追了上来。在良村打扫战场的我军机关人员来不及疏散,结果一些俘虏、枪支又被敌人夺了回去,我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了。罗荣桓心情非常沉重,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在黄陂消灭了毛文炳师的4个团以后,红四军主力转移到兴国枫边、城冈地区,隐蔽休整。

在休整期间,罗荣桓等同志在城冈召开了红四军军委会议,毛泽东和中央局的一位负责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罗荣桓在会上深刻检讨了在良村战后丢掉伤兵、俘虏和枪支的问题,自己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可是,作为军长的林彪,却面无表情地坐在一边,好像此事与他无关。

会后,中央局在没有做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免除了罗荣桓的军委书记,让林彪接任了这一职务。

罗荣桓对于中央局这一过重的处分,没有计较,他觉得自己应该负责。

★ 辽沈战役“林罗”有分歧,争也罢,吵也罢,罗荣桓总以大局为重

1947年,东北我军发动了夏秋冬3次攻势,歼灭蒋军30万人,解放了广大城乡,50万蒋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据点。

为了全歼东北之敌,加快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央军委在1948年2月祝贺冬季攻势胜利的贺电中,明确指示我东北部队马上做好南下作战的准备。但是,当时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林彪,对中央军委的指示却全然不听,他在4月的吉林会议上,提出了“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5月,他命令两个纵队去打长春机场,没有成功,又提出“久困长围”的口号,并决定在吉林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吉林会议于6月15日召开,林彪未出席,罗荣桓主持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攻势,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攻”的方针,并提出要发布“断绝敌人粮柴,禁止行人出入”的命令。

会上,有人问:“如果老百姓出城怎么办?”快人快语的参谋长刘亚楼不假思索地说:“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话引起哄堂大笑。罗荣桓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对群众要收容,安置。”

不久,长春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围困下,粮源断绝。国民党军只能靠空投接济,但僧多粥少,市内饿死很多人,老百姓纷纷外逃。

林彪决定打长春的计划报到西柏坡,毛泽东看后十分震惊。周恩来看了一会儿电报,说:“主席,我看只能原则同意他们的计划,再次申明南下北宁线的重要性。”

毛泽东点点头:“也只好如此了。”

毛泽东回屋去,心里仍是不痛快,拿起毛笔写道:“这个弯子好难拐哟,十几次批评不顶用,这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他想了想,又写道:“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最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对于毛泽东的来电,林彪不在公开场合表态,仍是无动于衷。罗荣桓也多次严肃劝他执行中央指示南下,林彪不听,磨破嘴皮,说服不了林彪,罗荣桓只好提议召开东北局常委会讨论。

会上,林彪再次强调围困长春的方针,说目前长春粮食已十分困难,再围下去,敌人必然会突围,我们可以围而歼之。

罗荣桓说:“粮食缺乏,饿死的是老百姓!敌人有空运,粮食弹药都不缺!我们再围下去只会浪费时间。中央军委的几十份电报都要求我们南下作战。如果我们不执行‘关门打狗’的指示,让卫立煌集团40多万人跑掉,不论跑到哪里,都会给今后的全国解放增加困难。”

常委们一致拥护南下打锦州的方针。林彪无奈,只好同意给中央拍电报,汇报东北局常委会讨论的结果。可是,7月22日给军委的电报发出后,他又借口粮食困难,汽油不足,西线铁路被大水冲坏等理由,仍然按兵不动。

罗荣桓坚决拥护南下方针,日夜忙着指挥战勤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在冀热辽地区准备了1亿斤粮食,足够几十万部队食用,准备了足够的弹药、汽油,准备了被服,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可林彪仍然要等西线铁路修好才动,甚至向中央提出要华北杨成武兵团先包围大同,牵制傅作义的兵力,东北部队才能南下。

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持沈阳到10月底,同时作好根据时局变化撤退沈阳的方针。

军情急迫,中央军委的来电更多了,批评也更严厉了。来电指出,你们100万大军的行动怎么能取决于杨成武几万部队的行动呢?傅作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不会认真出关增援,我军要迅速南下,否则就要贻误战机!

到这时,林彪仍是不听,他呆在哈尔滨南面的双城,坚持要等西线铁路修好后才能行动。9月7日,毛泽东亲自发来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令,要东北解放军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在9、10两个月内,歼灭锦州、榆关至唐山一线的敌人。并勉励东北部队,要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思想,在长春、沈阳之敌倾巢援锦时,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毛泽东发来了命令,林彪不敢再违抗了,心里不乐意也只好接受。他下令叫6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向锦州外围进军,仍留6个主力纵队和14个独立师,在长春、沈阳附近和沈阳以南地区徘徊。9月21日,东北野战军首脑机关离开哈尔滨,乘火车伪装前进。

次日上午,列车停在一个小站上。中央军委来电报指出林彪平分兵力的部署是不对的,特别是几个主力纵队太靠近沈阳,这样会造成沈阳之敌不敢出来增援,会影响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

林彪看着电报,皱着眉头,一脸不高兴:“又是指责、指责……没完没了!”

罗荣桓听惯了他的埋怨,没有吱声。

“政委,”林彪突然问道,“你是怎么看的?”

“毛主席和中央高瞻远瞩。”罗荣桓开门见山地说,“就是要我们迅速拿下锦州,回师歼灭沈阳出来的增援之敌!应该把更多的兵力调到锦州前线,让沈阳的敌人能放心出来。”

林彪嘀咕道:“想得不错,但锦州也不是纸糊的,里面有十几万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很强。万一一时打不下,葫芦岛的援兵打过来,沈阳之敌再西进,我们就要吃大亏!”

“葫芦岛和锦西的援兵,一定要堵住!”罗荣桓说,“我想叫二纵五师和三纵赶到义县,让四纵迅速南下,抢占塔山和西海口,阻击葫芦岛方向的敌人!”

“好吧!”如果不是刚看了中央的电报,林彪是不会这么轻易同意的。

军车兜了个大圈子,停停走走,两天后才到达彰武车站,停在岔道上。

1936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人在陕北保安合影。前排左一罗荣桓,左三起为陈光、杨立三、陈士榘、宋裕和、林彪;后排左一赵尔陆,左六毛泽东,左八谢今古

在彰武期间,林彪说他身体不舒服,搬到一座幽雅的大院里休养,关严了住房的窗户,拉上窗帘,整天呆在黑屋里。罗荣桓负起指挥战役的重担。

10月2日上午,罗荣桓和刘亚楼正在研究攻城部署,忽然听见一阵刺耳的汽笛声。不一会儿,列车发生剧烈的震动,显然是挂上火车头的撞击声。罗荣桓站起来,望着车窗外面人来人往,很是忙乱,喊来警卫员,问道:

“发生什么事?”

“不知道。”警卫员回答。

罗荣桓问:“是不是敌机又来了?”

警卫员说:“没有听见警报。”

下车问过后,警卫员回说是司令员命令部队准备出发,往北开。

罗荣桓心里纳闷,问参谋长刘亚楼:“去哪?你知道吗?”

刘亚楼摇摇头。

罗荣桓沉下脸,心里很恼火,不知林彪想搞什么名堂?立即同参谋长赶到林彪的住处。

林彪好像猜到了他们的来意,伸手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电报,递给罗荣桓。

电报上写着,9月30日,蒋介石飞到北平,为确保锦州,抽调傅作义和其他几支部队,由海上运兵,已经有5个师到达葫芦岛了。

林彪说:“葫芦岛和锦西的敌人,已经增到11个师,锦州不能打了。”

听见林彪又唱起老调,罗荣桓有些激动:“昨天刚打下义县,又提出不打锦州,怎么向中央交代?”

“情况变了嘛!”林彪板着脸说,“我已经向军委建议,还是回去打长春。”

“所以你就下令开倒车?”罗荣桓生气地说。

林彪从鼻孔里“嗯” 了一声。

罗荣桓忍不住严厉地责问:“司令员!这样重大的事,应该先和大家商量再作决定啊!”

林彪一向专横惯了,现在大权在手,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听不得逆耳的话。他板下脸,不快地说:“商量个啥?明摆的事嘛!”

罗荣桓坚持不让:“主席和军委三令五申,要我们打锦州,现在又不打,如何交代?不但部队士气受影响,而且敌人知道我们北撤后东西夹击,我们还要受损失的!”

林彪不这样看:“敌人害怕我们攻城,正愁我们不撤,怎么还会出击?”

“敌人不是傻瓜,蒋介石看出我们的弱点后,肯定不会失去这个有利的战机的!部队不能安全撤回,你考虑过没有?”

林彪仍固执地说:“放心!蒋介石刚丢了济南,已成了惊弓之鸟,绝不敢出来的!”

罗荣桓见他如此不顾中央的命令,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火气,指着他喊道:“主席要我们敢打没有打过的大歼灭战,我们可不能‘怕’字当头啊!”

“你说谁‘怕’字当头?”没有人会轻易向林彪发火,而且又说到他的痛处,他也火了,拍着桌子大声责问。

罗荣桓更火了,怒吼道:“战役打响了,锦州的外围据点都扫清了,你一听说葫芦岛和锦州来了增兵,就不敢打下去,这不是怕敌人是什么?”

俗话说老实人不发火,发起火来不得了。罗荣桓从来没发过这么大的火,他和林彪相处很久,有分歧时总是耐心说服,以团结和维护林彪的威信为重。这次两人大吵,甚至拍了桌子,周围的工作人员不由全惊呆了。

林彪也很少和人对吵,几句话对下来,就哑了口,停了一会说道:“反正锦州打不得,敌情变了,中央也会实事求是的。”

罗荣桓也平静了些:“你想过没有?这是违抗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破坏毛主席的战略决策。不打锦州撤回去,就会推迟东北的解放,影响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林彪没了词,就问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政委的意见,锦州非打不可。”刘亚楼说。

林彪只好叫秘书到机要室,追回那份不打锦州的电报。

秘书打完电话后报告说,电报已发出去了。林彪做了个无可奈何的手势,问道:“怎么办?”

“写个检讨,重新表态!”罗荣桓说。林彪没说话,刘亚楼点了点头。

罗荣桓当即又起草了一份电报,主动承担责任,向军委作了检讨,表示坚决按原计划攻打锦州。

罗荣桓把电稿递给林彪,林彪匆匆看了一遍,也不吭声,和参谋长都签了字。罗荣桓写了“加急”二字,立即让秘书拿去发了。

第二天即10月3日,中央军委接连发来了两封电报,严厉批评回去打长春的做法,指出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分析在塔山一线有两个纵队打援,足以胜任,不用害怕。如果回去打长春,对东北部队和整个战局都非常不利。即使打下长春,也不能取得主动地位,只有打下锦州,才能掌握战局的主动权。

10月4日,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的检讨电报后,又发来一封长电,表示:“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再次分析打长春和打锦州的利害关系,以坚定林彪的信心。毛泽东严厉指出:如果不打锦州这一仗,要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同时要求指挥所的设立靠近锦州前线。

当天夜里,在罗荣桓的不断催促下,指挥所前进到阜新。到阜新后,罗荣桓觉得仍距锦州太远,对指挥作战不利。可林彪不愿离开铁路线,他以去年3次攻势都是在双城指挥的为理由,不想再向锦州靠近了。罗荣桓知道他对打锦州还是有顾虑,说道: “不能再耽误了!我们应马上赶到前线,拿出攻城方案来。”

正在这时,中央军委又来了电报,询问指挥所到了哪里?要求指挥所前进到锦州附近,还要求马上拿出攻城的作战方案,尽速打下锦州。

林彪心里是100个不愿意,但他不敢再违抗命令,只好叫参谋长刘亚楼准备汽车,连夜赶到锦州西北的马六屯。

第二天下午,参谋长刘亚楼要去看地形。罗荣桓也要去。这下把大家难住了。此前,罗荣桓动过大手术,坐一段汽车不要紧,要骑马,还要翻山越岭,他能受得了吗?

“那有什么不得了,700多米的五彩山都翻过去了,400多米的小山,我就不相信翻不过去。”罗荣桓信心十足。

“我们是骑马去,你骑马去大夫也不会同意的,等一〇三看了以后,再详细向你汇报可以吗?”作战科长尹健说道。“一〇三”是参谋长刘亚楼的代号。

罗荣桓摇摇头,问大家:“你们说毛主席最近给我们的电报上,要我们接受的教训是什么?”

尹健低头想了想回答说:“一是告诉我们不要平分兵力,一定要集中主力攻击一点,二是批评我们的指挥所没有先于部队到前线。”

罗荣桓赞同地点点头:“现在我们既已到锦州附近,怎么能光靠地图指挥而不亲自去看看地形呢?”他不容辩驳地说,“你去告诉一〇三。就说我已经决定同你们一起去帽儿山。”

很快,中央军委批准了攻城方案。

10月9日,攻城的各部队开始向城郊的敌人大小据点猛攻,激战五天五夜,扫清了城外敌人的大小据点和所有工事,攻城道路被扫清,部队直逼锦州城下。在此基础上,各部队运用攻打义县的经验,迫近作业,挖地道靠近城垣。

在我军强攻之下,城里的敌人兵败如山倒,全乱了套。到15日下午6点钟,我军攻进老城消灭了最后一股抵抗的敌人,胜利结束了攻城战斗。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罗荣桓逝世后亲笔写下《吊罗荣桓同志》

★ 毛泽东对罗荣桓非比寻常的评价,彰显了一个有原则的老实人

1963年9月26日,罗荣桓病情严重,再次住进了北京医院。这次不仅是血压不稳,心脏不好,肾功能也开始衰竭。当时医院还没有人工肾设备,只能采用腹膜透析的办法,就是向腹内注射1000毫升生理盐水,过半小时再抽出来。林月琴看到罗荣桓注进盐水后,肚子胀得像鼓一样,但他却强忍着一声不吭。由于尿中毒,毒素不能从肾排出,就从皮肤排出。所以罗荣桓时常觉得浑身皮肤奇痒难忍,他自己挠,林月琴也帮着挠,这也止不住,就用热水烫。热水的温度不断增高,皮肤经常烫出泡来。林月琴看着罗荣桓如此受罪,心如刀搅一般,但她只能将眼泪往肚里咽,和医生配合着,希望出现转机。

可是不行,由于尿毒刺激肠胃,不能吃饭,一吃就吐,什么办法也止不住。可是不吃饭病情会更重。林月琴和医生就喂罗荣桓吃,他就一口一口地把饭强咽下去,一面吃一面同人说话,以便分散注意力,减少痛苦。强迫吃下去了,又要吐,吐完了再接着吃,有时一顿饭要折腾四五次。

病魔毫不留情地折磨着罗荣桓,很快他便连起床的力气也没有了,可是他还是一次次地挣扎着坐起来。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让我坐起来,站起来,能站起来就是胜利。”

站起来像爬一座山一样困难。林月琴把家里的一把旧椅子拿出来,装上4个轮子,搬到医院里来,推着罗荣桓在走廊里坐一坐。“站起来”成了她和他的最大奢望。

随着病情的加重,罗荣桓躺着的时候,会因尿毒症而打嗝不止。这在一般人容易克服的困难,让罗荣桓异常艰难,就是止不住。几天几夜地打,院方将北京所有会止嗝的医生都找来了,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就是止不住。林月琴听医生说可以用最冷和最热的办法试一试,就喂他吃冰,吃冰也止不住,又用喝开水的办法……看到罗荣桓那样痛苦,林月琴的心都快要碎了。

12月15日。罗荣桓病情更加恶化。几天来,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一天他苏醒过来,看着守候在床前的妻子和孩子们,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努力伸出手拉着林月琴的手,深情地望着她,对这位经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与自己共度过26个春秋的老伴,已经没有更多的嘱咐了,只是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然后他逐个地看着孩子们,叮咛着:“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说完,他又昏迷过去。傍晚,罗荣桓苏醒过来。林月琴告诉他:“少奇同志来看你。”罗荣桓听说后,就一直硬撑着,直到刘少奇走后,他又陷入昏迷。

12月16日下午2时37分,罗荣桓在贺龙、张爱萍、甘泗淇、梁必业、肖向荣和林月琴及孩子们守护下,心脏停止了跳动。病房里顿时一片抽泣声……

这天晚间,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召集会议听取聂荣臻等同志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开会前,毛泽东提议大家起立为罗荣桓默哀。默哀后,毛泽东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刘亚楼罗荣桓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刚柔相济的刘亚楼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林彪也“家暴”
罗荣桓与萧华
从陆军名将到空军统帅——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
刘亚楼智斗陈长捷
罗荣桓的军事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