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不断意蕴无穷

2017-09-16 07:59汪文
魅力中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断章精神家园

汪文

摘要: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重要诗人。他的名作《断章》虽然仅仅四行,却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展示了开阔深广的境界,是卞之琳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精神家园的象征。

关键词:不确指性:传统意象:精神家园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重要诗人,他强调“诗要有别于散文”,“要显示内在的像音乐一样的节拍和节奏”,他擅长运用口语,而他内心的隐秘使诗歌含有丰富的哲理,其作品往往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厚,耐人寻味。

第一次知道卞之琳,是《断章》这首小诗。言其小,是因为才短短四行而已,比起卞之琳自己的其他作品以及别人的作品,实在是显得“娇小”了许多。但是小诗却“不小”,《断章》却不断,它其中包蕴的意境是完整的,展示的境界是开阔深广而含蓄蕴藉的,让人遐思万分。

陈梦家称赞卞之琳“很有写诗才能”,认为他的特色是“平淡中见奇,像一盘沙子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从陈梦家的这份赞誉来看《断章》,确实是恰如其分的。《断章》蕴藏着卞之琳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受,表达了他对美好人生和生活境界的追求。短短的四行诗,利用空间的不断转换,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桥、月、窗、梦,“你”的不确指性,极大地丰富了诗的情思。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里的“你”,可以是我,可以是他,可以是任何人,这种在人称上的不确指性使诗更加客观化,增加了诗的趣味和哲理。“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同时却又是被看的客体,“你”看风景的这一举动已然成为另一道风景,不知不觉中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桥”和“楼”的空间转换使“你”和“看风景的人”调换了角色,增强了立体感,丰富了诗的层次结构。单一的画面瞬间变得充盈起来,仿佛那一幕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随着“镜头”的切换,两道美丽的风景生动活泼地从诗中跃然而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既充当主体角色又充当客体角色的,我们既是看风景的人,又是被别人当做风景来看的。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刚顺着诗人的视角观看室外的风景,思绪旋即又被这两句带回室内空间。“明月装饰窗子”是实景,“别人的梦”则是想象。自然界的景物在“你”的眼中是美丽的风景,“你”在爱你的人眼中更是美景。当月光照进窗子的时候,独处异乡触景生情,在一片清辉的笼罩下,情不自禁地思念家鄉,思念一个人。与此同时,“你”已进入别人的梦中,这个人或许是你的爱人,或许只是一个暗恋你的人。“你”孤单寂寞,难以排遣,算是一种不幸,然而却有人在惦记着“你”,这又是多么大的幸福啊。

人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别人所欣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己看风景,愉悦了视觉和精神,而别人也在把你看成风景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明月陪伴着你的思念,你也自觉不自觉地陪伴了别人的梦境,成了别人的“明月”。虽然诗中仅以人物的思想、行动和画面来传情达意,并没有对话的参与,但诗人巧妙地以一个不确指的“你”和桥、月、窗、梦,创造出独立于读者眼前的现实世界的艺术境界,通过不断转换的时空,强烈冲击人们的心灵。读者对诗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意境。窗和梦虚实相生,形成层次感的画面,诗中描绘的景与诗人表达的情自然融合,显得含蓄而深广。

表面上看,这应当是一首爱情诗,细细品味,它表达的除了情侣间的思念爱慕,更有世界上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和谐而微妙的关系。《断章》是卞之琳在当时中国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我们仿佛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桃花源,一切都变得诗情画意、温馨浪漫,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这是一个美丽的“断章”,一个诗意的瞬间!

《断章》不论在艺术表现还是意境创造上都充分体现了卞之琳的创作主张,诗人分别用了两个“看风景”和“装饰了”,使其朗朗上口,这种美不仅是形式上的完整统一,而且也是内容和意蕴上的无限和深广,读者能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新的启示。《断章》的语言质朴平淡,品味起来不似玫瑰的炽热和激情,而是菊花的清丽和淡雅,丝丝缕缕沁人心脾,不饰雕琢却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这样的诗,是要用心去体会的,也正是这样的语言才能造就这般深厚的意境,引领读者进入美妙的人间天堂。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沉淀着最深刻的情感,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在感性的追求之后终将会归于理性的平淡,虽然追求的过程和勇气都是可贵的,然而,清醒地审视自己才是最明智的选择。endprint

猜你喜欢
断章精神家园
失乐园
失乐园
迎额头崩出的字
凝视的虚像:戴望舒《雨巷》与卞之琳《断章》比较一则
永远的断章(节选)
关于“人”的断章
艺术资讯
坚守精神家园
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