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太行山道路 持续推动科技扶贫

2017-09-20 09:10杨阳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太行山河北道路

本刊记者|杨阳

坚持太行山道路 持续推动科技扶贫

本刊记者|杨阳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中概括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是李保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河北农业大学数十年来坚持太行山道路,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高度概括。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长期以来,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北农大”)的广大科技人员坚持深入农村、深入太行山区,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在持续推动科技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中概括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是李保国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河北农大数十年来坚持太行山道路,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高度概括。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的三十八年

上世纪70年代末,太行山区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其贫困问题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发太行山,不仅是振兴河北的需要,也是改善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1978年,河北省科委做出了开发治理太行山区的决定,设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河北农大承担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在保定地委、行署的支持下,河北省科委与河北农大共同研究论证,选择了易县阳谷庄乡作为山区综合治理试验区。1979年,河北农大组织了6个系11个专业的40余名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带领100余名学生奔赴太行山区,揭开了太行山综合开发的序幕。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河北农大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山区开发的总体思路:“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解决太行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制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

从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入手,引进先进的适用技术,优先帮助农民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短平快”项目,使群众尽快脱贫,进而开展综合治理。在具体方法上,采用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先示范;综合开发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从开发入手;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技术先行;治穷、治愚与治灾相结合,先治穷。

科技人员的心血换来了累累硕果,从开发起步到1981年,阳谷庄试区三年迈出三大步,产值翻了两番,增产粮食268.9万公斤,增收230万元,试区人民初步摆脱了贫困。阳谷庄试区的成功,为太行山区开发带来了希望之光。

国家科委对阳谷庄试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试区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被纳入“六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由河北省科委组织实施,多部门、多单位协同攻关,河北农大为技术承担主持单位。从此,一场大规模、多学科的太行山开发攻坚战在河北省的24个县全面铺开。

1986年2月,太行山开发研究通过国家级鉴定。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做了批示:应大力推广、传播此经验。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教师和科技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山区撒下科技星火,“不仅为太行山区人民造了福”,“而且为其它山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家科委在贺信中称,这一做法“指出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就是‘太行山道路’”。“太行山道路”是一条科技工作坚定地面向经济建设的道路,是一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勇于攀登,一方面深入实际,为国家富强献身的道路。

科技扶贫 行动彰显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道路命名后,河北农大把太行山道路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自己的一条办学道路坚持下来,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坚持教育、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北农大鲜明的办学特色。河北农大广大师生在太行山道路实践中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并在科技扶贫工作中不断践行,形成了独特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培育地方特色为目标,加强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措施。学校紧紧围绕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助推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志愿小分队”,深入新河县扶贫帮扶点刘秋口村田间地头指导夏收、夏播生产,用最新科技成果助力当地粮食节水高产高效基地建设。

李保国老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扎根于太行山区,是新时期坚持、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的杰出代表。他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始终坚持“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山区发展之路,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以产业为带动,示范并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推广积达到1080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

以树立致富典型为方式,加强示范扶贫。以点带面开展扶贫工作是解决贫困地区温饱、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校以科技成果为载体,围绕太行山地区、张承坝上地区以及黑龙港地区的资源优势,在试验站、示范基地(点)率先实施了“五个一帮扶工程”——制定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广一批能增收致富项目、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扶持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企业(园区)、扶持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多年来,学校共建立试验站、示范基地(点)示范点1000多个,培养示范户5000多个;培植了张北县小二台,易县柴厂、石家统等一大批科教服务样点;打造了邢台至高点、徐水艳永盆景、河间国欣棉花等一批以科技为优势的特色企业,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以培养新型农民骨干为依托,加强智力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智力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的重要方式。学校始终坚持“治贫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理念,组建的专兼职专家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基层第一线进行科技服务。暑期的张承地区科技服务已连续开展了20年,辐射张承地区的16个县区。教授送科技下乡、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服务基层活动已成为学校的规定动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干部万人示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三区科技人员培训等系列培训造就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生力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活力。

以精确帮扶到户为手段,加强精准扶贫。不掉一户、不落一人,是精准扶贫的精髓。学校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力求做到目标精准、任务精准、措施精准。曲阳县干河铺村作为学校精准扶贫工作试点,从贫困户的甄选,到扶贫资金的使用;从扶贫项目的选择,到帮扶工作的开展,全部精准到户;通过开展大枣、苹果栽植示范,到如今“通天河畔曲阳红”,干河铺村已发展三优苹果共计4万亩,形成区域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2013年成立“曲阳红”合作社,一批致富能人成长起来,实现每亩纯收益1万元,人均纯收入提高4000元以上,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在革命老区太行山深处,河北农大科教扶贫专家的精心培植,打破传统种植观念,探寻出一条‘无中生有’的致富产业之路。老话说十年磨一剑,发展产业扶贫,五年成一品,需要的是耐心、恒心和专心,河北农大在曲阳县干河铺村的科技扶贫经验值得借鉴”。

完善机制 太行山上的新领路人

30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坚持和拓展“太行山道路”,走出了一条旗帜鲜明的科技扶贫之路,在科技扶贫中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为科技扶贫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以健全的保障体系为支撑。校内形成了全员重视、团队支撑、专款保证的扶贫保障体系,成立科教兴农中心作为学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核心;组建由260名专家,涉及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开发、农村水利建设等17个专业组组成的科技扶贫工作专兼职队伍;每年投入专款300多万元专门用于科技扶贫工作。“专家、专款”的“双专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认可。

二是以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学校认真总结科技力量在服务山区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整合研发与推广队伍,使学校的科技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需求。目前,学校投入5000多万元,围绕区域农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了蔬菜、棉花、果树、肉羊、奶牛等13个协同创新中心,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进一步发挥在学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谋划一批现代农业重大需求项目,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服务“三农”能力。

三是以完善的激励政策为手段。学校制定教师到基层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鼓励政策, 出台系列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好精准扶贫等工作的政策、措施,如设立推广教授、扩大专职队伍、制定奖励办法等。长效的服务机制使河北农大的科教扶贫工作做到了“人走线不断”,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专门批示河北农大与怀来县20年的合作:“科技扶贫是好办法,农大在扶贫中的作用突出,应予支持”。

河北农大的领导对本刊记者说:“农大作为一直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农业高校,将继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培养现代农业合格人才;发挥教育资源汇集优势,致力于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的科学素质;同时加强各类型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学产学研合作。学校将继续发扬‘太行山精神’,把张承地区、太行山区、黑龙港流域地区作为工作重点,以科教强素质,以产业调结构,走科技扶贫之路,走资源富农之路。”

猜你喜欢
太行山河北道路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太行山写生》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太行山(外二首)
孙婷婷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太行山上忆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