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撑起致富船老区渐成致富“先区”

2017-09-20 09:10王武强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柞水县合力天地

本刊记者|王武强

合力撑起致富船老区渐成致富“先区”

本刊记者|王武强

陕北地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经过长时间地探索,陕北地区逐渐走出了一条合力扶贫的致富路。“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陕北合力扶贫正在用行动兑现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榆林市金沙湾现代农业

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员在旱作农业示范园对谷子进行病虫害观察

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显示,陕西省成为仅次于云南省的贫困县大省,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长时间以来,陕北地区的贫困人口因为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的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一遇灾荒,返贫率很高,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鉴于此种状况,科技部与陕西省科技厅等部门紧密结合,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制定计划选定项目,将各方资金捆绑使用,共同组织检查验收,在实施科技扶贫过程中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形成了广泛联系社会各方力量的合力扶贫大格局。

注重探索县域创新,挖掘内部潜力

在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上,一件科技扶贫精准脱贫成果赢得了全场侧目,陕西省柞水县卉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永生花在展厅中备受青睐,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和咨询。

永生花,经选材、清洁、脱水脱色、保色、定型、干燥等6个工艺组成,最后经过花艺师的设计做成礼品。在一般条件下可以保持3-5年,非常有观赏价值。据柞水县卉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永生花的原材料就是鲜切花产品,柞水县已建成鲜切花及配草种植基地800多亩。卉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模式,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司和贫困户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实现产业发展。公司所有花卉产品年实现社会综合效益超过2.5亿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0户700余人,户均纯收入8000元,占贫困群众收入的80%以上。

柞水县作为科技部重点扶贫县,近年来围绕创建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持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研发,通过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进科技项目实施、开展科技扶贫,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确保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4%。

该县围绕建成“一园区两中心”目标,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对接,创建科技示范基地,申报西川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提速升级;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促进武汉地质大学在柞水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建成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柞水分中心,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科技需求、金融服务、人才交流提供支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在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撬动创投、信贷、保险等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确保全年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26%,其中政府科研投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到1700万元以上。

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推广“大学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高等农业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帮扶形式,促进帮扶内容多样化,采取产业帮扶、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探索高校科技帮扶模式,为陕西及西北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学校探索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永久性的产业试验站。试验示范站建在产业核心区,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在农民的家门口,专家定期指导,为地方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专家常驻农村,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精准的科技帮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王亚平说,学校通过岗位设置、职称评定、津贴发放、项目申报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科教人员深入一线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专家带课题、项目驻点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现场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9岁的张德福是宝鸡市眉县金渠镇宁渠村村民,他是试验站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当地猕猴桃种植的示范户。“以前没有技术,果树总是生病,产量不高,一年最多能有2、3万元的收入。自从西农的专家来了以后,他们手把手给我指导种猕猴桃,去年一年就收入了11万元。”

强化科技培训,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批产业发展领军人才。西北农林科大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技术需求,依托学校成教学院在学校组织开展苹果、核桃、蔬菜、甜瓜等专题技术培训班,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在各试验站培训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

凝聚合力,发挥“星创天地”扶贫作用

星创天地是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载体、农村科技创业的新舞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举措。在全国星创天地现场建设会上,陕西省榆林市科技局局长谢军指出,榆林市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进“星创天地”建设,已建成13个“星创天地”,为全市8个贫困县区、25.16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供了支撑,取得明显成效。

东方红小杂粮星创天地聚焦佳县小杂粮主导产业,采用“公司+创客+基地+农户(重点贫困户)”的模式建设运行的创新创业载体。共培育创客99名,其中以大学生为主的销售创客28名。目前公司生产的3大类25种产品,年产值从2013年的31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利润从300万元增加到400万元,产品销往榆林、西安、北京、江苏、上海、内蒙古等地。通过星创天地的建设,探索出一条企业自身壮大、创客创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的多赢道路。

谢军局长表示,开创“星创天地+创客+基地+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模式,在“星创天地”与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带领扶贫对象脱贫。对于有一技之长但因故返贫的“能人”,支持其成为“星创天地”的创客;对于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缺自主创业原动力的贫困户,组织他们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其签订购销协议,专家团队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星创天地”以优惠价回收产品,增加其收入;对农村智障、身残或其他弱势人群,用优惠政策鼓励“星创天地”吸纳他们就业,扶持其依靠自身努力脱贫。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蔬菜大棚

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发挥科技扶贫团作用

科技扶贫团是科技扶贫战略的重要创新者和执行者,在陕北科技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商洛市和榆林市科技局、佳县和柞水县科技局共同建立了四级联动机制,吸纳科研单位和科技园区以及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形成了部省市县四级科技部门合力扶贫的新格局。

按照科技部创新扶贫组团模式,“四级书记”抓扶贫,省、市、县科技主管部门分别选派团员到柞水县、佳县执行团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佳县执行团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作用,纵向延伸科技扶贫团,将3名科技特派员吸纳为扶贫团成员,分别作为优势产业乡镇的科技联络员,同时,与13个乡镇的10位科技副乡镇长积极沟通联系,配合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柞水执行团目前有成员13名,包括执行团长1名,团员4名,科技联络员(三区人才)8名,形成共同推动科技扶贫的攻坚合力。

科技扶贫团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学习,明确工作思路。执行团认真组织学习中央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科技扶贫相关政策文件,深入贫困乡村调研,围绕两县整体扶贫工作和产业发展需求,编制和修订《科技扶贫规划》,制定《科技扶贫工作方案》,明确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佳县执行团赴13个乡镇和贫困村深入调研,先后到江苏农业科技园区、榆林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榆林学院考察学习,围绕 “干什么”和“怎么干”,逐步明确了“兼顾当前与长远、健全产业技术体系、聚焦创新载体建设、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工作思路。柞水执行团通过调研,结合产业发展寻找扶持的切入点,寻求以效益好、辐射大、带动强的科技扶贫项目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执行团围绕红枣精深加工、油用牡丹示范、智慧乡村大数据、中药材产业开发、永生花开发等组织实施项目10项,并注重科技扶贫项目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挂钩,带动贫困人口2321人。

陕北地区市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经过长时间地探索,陕北地区逐渐走出了一条合力扶贫的致富路。“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陕北合力扶贫正在用行动兑现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猜你喜欢
柞水县合力天地
发展新农业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陕西省柞水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柞水县文化馆:非遗进校园活动
柞水县文化馆:柞水非遗保护传承又出新招
“芪”心合力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合力
从社会实践议发展之策:举社会之力促精准扶贫
拾天地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