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扶贫到西藏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7-09-20 09:10盛玲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白肉林芝灵芝

本刊记者|盛玲

食用菌产业扶贫到西藏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本刊记者|盛玲

林芝白肉灵芝规模化栽培

突出科技援藏,坚持推动以增强地区“造血”功能为主旨的项目和特色产业建设,是近年来广东对西藏林芝地区进行对口援藏工作的一大亮点,而食用菌产业援藏就是其中之一。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脱贫才是赢得这场攻坚战的关键。西藏就是这场战斗中最险要的高地之一,而食用菌产业就是攻克这个高地的排头兵。

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 壮大食用菌产业

“林芝”的藏文“意为“娘氏家庭的宝座或太阳的宝座”。林芝市为我国第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这里是各类野生菌的“天堂”。据《西藏大型经济真菌》记载,西藏已知的食药用菌种类有45科,175属,588种,主要分布在林芝市、那曲地区、日喀则市,其中采集点以林芝市为主。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进行大规模耕种,林芝食用菌种类丰富,能满足食用菌产业发展条件,对环境影响较小又能较快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十分符合西藏林芝经济发展需要。

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七八月份当地农牧民都会进山采摘,这对当地野生食用菌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野生食用菌生产的季节特别短,不成规模,资源有限,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由于种植技术和资金的缺乏,食用菌人工种植一直裹足不前:食用菌菌种供应不足,种植分散,规模偏小,附加值低,未成产业链等困难制约着产业发展。

突出科技援藏,坚持推动以增强地区“造血”功能为主旨的项目和特色产业建设,是近年来广东对西藏林芝地区进行对口援藏工作的一大亮点,而食用菌产业援藏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受广东省科技厅的委托,实施多项援藏项目。积极地将林芝野生菌资源优势变成产业发展的优势,为林芝的持续发展“造血”。

食用菌产业援藏,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寻找适合高原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发掘市场价值和产业优势。为了能够寻找到适合高原地区环境,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菌品种,促进林芝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所长吴清平院士亲自带队进藏,对援藏项目进行考察和部署工作。依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资源调查、食(药)用菌开发利用与人工栽培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拉萨、林芝等地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对当地丰富而珍贵的林下资源进行调查,建立资源库。科研人员突破品种难题,便开始在林芝进行大量的食用菌实验工作,精选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菌种。精选的当地珍稀菌菇,不仅药用价值、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用菌,而且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适合进行培育和规模化生产。科研团队开始在高原试种猴头菇、灵芝等各类食药用菌,积极推动当地冬虫夏草、天麻、松茸等珍稀菌菇的开发利用,挖掘其市场价值。开展食用菌援藏工作,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扶持林芝地区食用菌产业链建设,进行珍稀野生菇类的栽培,积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广东微生物研究所还将其自行开发及使用的部分食药用菌优良品种成功引种到当地,丰富了林芝地区的食药用菌资源种质库,在当地开展高原产业化栽培示范。杏鲍菇、秀珍菇、姬菇、猴头菇、香魏蘑、桃花菇、榆黄蘑等珍稀品种都在林芝落地生根,让林芝食用菌更加多样化、市场化。目前,食药用菌已成为西藏林芝市林下资源发展的重点。

发展白肉灵芝产业 食用菌产业再添新动力

林芝白肉灵芝是藏地特有的灵芝新品种,该品种的发现等于从当地优选到了适合当地栽培的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品种,成功叩开了发展白肉灵芝产业脱贫致富的大门。

在藏民家中分离野生菌

波密是适宜白肉灵芝生长的地区,为了找到珍贵的野生的灵芝菌株,科研人员经常需要翻山越岭,在缺氧高紫外线的不利条件下连续工作。到波密寻找种源一定要经过以险著称的318国道川藏线排龙天险段,这段路几乎每年都会被洪水冲垮,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一边一直是万丈悬崖,山体滑波也随时会发生,十分危险。经过努力的搜寻,吴清平团队终于在波密县扎西岗村的密林中发现了白肉灵芝。

林芝灵芝具有特殊的外观及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经研究比对,该品种是该品种与普通灵芝相比,有效成分灵芝多糖的含量高2~4倍,灵芝三萜也达到普通品种120%以上,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都表明其具有强烈的抑制肿瘤的作用,而且适宜高原的低温缺氧环境。

“在西藏灵芝种植的最大问题就是高原气候特殊,对新品种繁育更是巨大的挑战,品种抗逆性差,易侵染。我们在第二年试种出芝时,陆续发现出的是普通灵芝,卖不起价钱。灵芝养殖户们担心风险不敢进行投资栽培,一个富有前景的产业陷入了困境。在出芝的日子里,团队上上下下都很紧张。”广东微生物研究所胡惠萍高级工程师介绍到。

为了解决新品种繁育过程中的问题,吴清平院士团队来到林芝菇棚寻找原因,综合种种现象及整个生产环节进行仔细分析,确定是由于菌种转接的环节出现疏漏,菌种的源头出错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问题是搞清楚了,可是怎么样能够确保往后的菌种不出问题呢?科研团队研究开发了白肉灵芝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并且在母种制作前后分别采用分子手段对菌株进行确定及抽查,在菌丝阶段就确保白肉灵芝菌种100%准确无误。

菌种稳定后,在广东省科技厅和林芝地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2014及2015年相继进行了广泛的技术推广,大面积推广的县及地区包括巴宜区、米林县及波密县,其他地区包括朗县、工布江达县;在察隅县和墨脱县也进行了试验栽培。目前,白肉灵芝栽培技术的稳定,其产量能够达到200~300千克/亩,白肉灵芝年产量达60万袋。白肉灵芝特殊的外观及有效成分高的特点,批发价每斤一般可达200元以上,大约是内地普通灵芝价格的6~8倍,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为当地农牧民开辟收入新来源,大大提高了当地农牧民收入,带动了当地食药用菌市场的发展。

团队这五年在林芝共采集了野生食药用菌标本2206份,分离获得珍贵的菌种458株。其中获得的白肉灵芝菌株共26株,从中优选的品种成就了如今林芝的白肉灵芝栽培,林芝白肉灵芝产业从无到有,一连串的数字为林芝的灵芝之路的历程作了一个注释。目前,在林芝地区波密县扎西岗村发现的灵芝新品种在国际上已经发表,被命名为白肉灵芝,并且已经成为林芝地区的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胡惠萍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稳定林芝灵芝的生产,争取将栽培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察隅县和墨脱县等偏远县区,实现年产量100万袋以上;另外,研究探索林芝灵芝产孢品种和产孢条件,提高其产孢率,目前的林芝灵芝几乎不产孢或产孢量极少,这是林芝灵芝进行深加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产孢问题后,将进行林芝灵芝的深加工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也能为藏民增收打开新局面。

科技特派员保驾护航行 扶贫更要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带领食用菌科研团队在林芝地区成立“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林芝科研基地”,在林芝进行规模化的食用菌试验工作,培训藏族技术人员。每年2~3名团队专业骨干派驻林芝科研基地,进行当地野生食药用菌的资源调查以及栽培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工作时间从15天至100天不等。

经过援藏技术人员多次的实地培训讲解,当地灵芝栽培户对于菌种源头控制技术有了较全面的认知,并懂得如何尽量避免菌种交叉侵染,实际生产中一遇到问题也常致电援藏技术人员寻求解答,或者寄送样品由援藏技术人员进行实验分析,藏民们对于科技援藏和援藏科技人员都十分敬重欢迎。

在科技援藏的同时,团队还十分注重“智力援藏”,积极为西藏林芝地区食药用菌产业培养专业人才。不仅仅是在当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藏族技术人员和农户,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在广东省科技厅的组织下,广东微生物研究所还在广州专门举办了林芝地区专业技术人员食用菌培训班。对来自林芝地区各县,包括林芝地区科技局,察隅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藏族技术人员进行了菌种制作、栽培袋制作及转接等各方面全面实用的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员们学到了先进、实用的技术,开阔了眼界。这些技术骨干将对当地食药用菌特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培养与分享,经济上的扶持,也在促进汉族与藏族同胞感情交流,结下深厚的民族情谊。

西藏是深度贫困地区,条件艰苦,科技资源匮乏,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必须攻克下这块贫困高地,用科技照亮为雪域高原,为藏地人民带去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服务,发展特色产业,帮助那里的群众共同进入小康。

猜你喜欢
白肉林芝灵芝
春天来了
国航北京—林芝直飞复航
鲸鱼在发芽
烹饪大师话名肴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单手大刀片白肉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西藏林芝所有县区有望今年脱贫
林芝抵达香巴拉
蒜泥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