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科技扶贫注入新力量

2017-09-20 09:10柴帆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新农研究院

本刊记者|柴帆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科技扶贫注入新力量

本刊记者|柴帆

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在推动科技扶贫方面,各研究院把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多方实践,开创了多种形式农民培养和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带头人。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大学推广模式的重要载体,全国共有39家高等学校设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农院”)。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自2012年启动以来,各高校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创新与服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新农院为农民脱贫注入强化剂

在推动科技扶贫方面,各新农院把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多方实践,开创了多种形式农民培养和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带头人。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立创业服务平台30余个,出台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措施20多条,培育创业主体415家,孵化创新型企业147个,举办科技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辅导290次,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沈阳农业大学成立了昌图新农民学校,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构建初、中、高三级的“金字塔型”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安徽农业大学实施了“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该计划被农业部评为2014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农业农村干部培训中心、试验示范站(基地)两大平台为载体,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农技干部、村支书(主任)、职业农民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成为我国中西部农业农村干部培训重要的基地。

各新农院结合地方农技推广、农村治理工作,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各新农院探索科技推广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的机制,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形式,扶持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促进京郊农民职业化的“红色1+1”服务模式

“红色1+1”服务模式是通过研究生支部与农村村镇支部对接,大学生实践调研准确定位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再整合学校相关资源进行针对性服务。中国农业大学新农院红色“1+1”科技行动的服务地区,现在已经扩展到京郊密云、延庆、顺义、平谷、房山、门头沟等20个镇100余个村和河北省曲周县。这一行动于2006年7月在北京市高校普遍推广,开启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安徽农业大学新农院“结对帮扶 精准扶贫”主题党日活动

现在,中国农业大学每年参与实践的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活动吸引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和热心新农村建设的退休老教师参与其中。由研究生、大学生和教授等联合组成的社会实践服务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社会调研和技术服务,累计开展活动127次,参与活动1210人次,结对村镇受益人数5600余人,捐赠图书3042册,举办讲座58场,送科技资料2000余份,办科技培训班2次,提供新技术52项,培训新农民4800余名,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汤河口镇东黄梁村共有居民276户578人,耕地800亩,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定期举办民俗旅游节等,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新农院在汤河口镇考察的时候,其学院教授针对当地情况及后期的病虫害提出了防治意见,对种植技术及后期销路提出了建议,当地村民纷纷表示,红色“1+1”活动为东黄梁村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带来了信心,希望能够持续的开展下去。

今年3月, 中国农业大学与黑土麦田公益合作确立了联合开展精准扶贫实践的机制和模式探索,报考“精准扶贫”专项研究生,可获得黑土麦田的全额奖学金,驻村服务实践也将作为专业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将在服务期满后获得农业硕士学位。

“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县共建为精准脱贫提供有力人才

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首批十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之一,以构建新型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主线,累计投资5.2亿元在安徽全省建设8个区域性农业综合试验站,完善了“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县共建模式,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体融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一站一盟一中心是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和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科技哨站”,建在田间地头,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产学研联盟”是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中枢,实现高校科研与农业技术需求无缝对接。“中心”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执行者。

安徽农业大学新农院把这项改革突破点放在地处大别山区的贫困县金寨县。探索了“四体融合”的运行机制,组建成一个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

产业联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由1名县级领导牵头,同时配备8—10名由高校专家和县内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2014年,金寨县两个高山有机米基地遭遇严重病虫害,基本颗粒无收。“高山有机米产业联盟”成立后,专家组为此制定了整套预防病虫害措施,使得病虫害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此后,该县高山有机米连续两年增收。

为了激励高校里的农业专家更多往田间地头跑,安徽农业大学对联盟采取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措施,既给“福利”也加“紧箍咒”。每个团队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任务书和细化的评分标准。

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已经将这个在金寨县的模式嫁接推广到其他贫困县区,在安徽全省共组建了7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派出了350多位专家教授,扶持了大别山及皖南山区茶叶、经济果林、毛竹等一大批特色产业。

定点帮扶,专家教授坐镇农事一线

科技扶贫是华中新农院定点扶贫的主阵地。恩施硒姑娘酒业有限公司、长梁乡双塘村景阳鸡养殖基地、花坪镇村坊村葡萄园、枸杞珍酒业有限公司、业州镇牛角水村乌龙茶基地、恩施炜丰富硒茶业公司……这些企业和产业,无不有华农的专家、教授坐阵。

位于国家贫困县建始县三里乡的扎鱼口村是一个小山村,地貌以山地、梯田为主,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这里产业单一,经济作物缺乏,大部分村民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种植结构传统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养殖业;全村345户 ,共计1350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因此空心化严重,劳动力缺失;该村海拔高度500~1000米,常年多为阴雨天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中组部指示华中农业大学向该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指导扶贫工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率领全村村民打响扶贫攻坚战。

2016年夏天的洪水灾害给本就贫穷的扎鱼口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全村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得知此消息后,紧急拨款一万元慰问受灾村民。村党支部、村委会收到善款后,立即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查看灾情工作,精准识别后锁定30余户特困村民并对其采取帮扶行动,共开支善款8676元,退回余款1324元。

除了华中农业大学新农院,其他各家新农院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形成了高校专家与村镇、企业、农户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技术由“推送式”服务向“交互式”服务转变、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四川农业大学开通了“农业科技110”,免费为广大农户提供咨询服务;湖南农业大学搭建了包括信息中心指挥室、广播节目制作间、专家在线答疑室等在内的总面积3200m2的信息化示范湖南省综合服务平台。东北农业大学与省委组织部龙江先锋网联网,利用其近万个村级接收站,开展远程视频咨询服务,已成为“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的名牌栏目和农业部科技服务的样板工程,年点击率达500余万次。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累计建立起46个信息化网络平台、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用户满意度不断提升,网站累计点击率407825万次,专家教授与村镇、企业、农户间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紧密结合了国家重大需求与高校特点,围绕产业需要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探索如何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宏观政策研究和机制体制等方面创新。在新中国快速崛起的今天,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于乡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新农研究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奋进新时代 一起向未来 “农行杯”第六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圆满落幕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未来是新农人的舞台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