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索

2017-09-20 11:12李彦泓李仲阳
职业·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名师工匠职业院校

李彦泓+李仲阳

随着IT技术广泛运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全球工业布局处于重大优化和调整的历史节点,大部分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德国等均加强了在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方面的研究。世界制造业标杆德国提出了“工业 4.0”计划,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先地位能够在未来社会得到保持与巩固。紧接着,中国政府也在战略上推出“中国制造 2025”计划,期望在十年之内实现从工业大国转型到工业强国。这一目标能够实现的关键之一是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但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质量问题。现在国内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都比较重视,但是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精神,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环节造成不良影响,进而降低产品质量。所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提出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种,与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外在表现是从业者的行为和职业价值取向,是一种对职业的精神理念和态度。具体言之,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们,特别是工匠们,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理念,也是在琢磨产品、改进工艺、享受产品中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过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

二、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传统制造业强国如日本、德国等都已经认识到了工匠精神对其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和塑造这种精神是其职业教育的重点,这是日、德等国家取得基础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国际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当下,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具备良好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事实上,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职业教育中有两种因素不利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缺失。中国古代文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种文化,儒家思想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儒家标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这里的读书也仅仅是读的儒家经典而已,并不能提升古代的工业水平。且“士农工商”的划分导致古代工匠缺乏社会地位,掌握火器冶炼等高级工艺的工匠仅仅被统治者认为是奇淫巧技,并未加以重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了现代中国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风气和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二是现代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认同感的缺失。国外很多一流的职业学院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并不弱于综合性大学,究其原因是它们对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和对工艺的高度专注。我国现存的职业院校不管从师资水平还是社会地位都远远不如普通高等院校,而且办学条件优越、办学水平很高的职业院校都努力往本科院校升格,这种学术漂移现象,导致其原有的工艺特色与专业特色流失,损害了中国职教系统的工艺体系和专业体系,而且让职业院校学生享受不到高质量的师资与课程。虽然说国家层面很重视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终端的主管单位是地方政府,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量的资源都被倾斜到了本科院校,职业院校面临资金与技术方面的双重贫困,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构建。

三、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1.全面升级高职院校体制

机制建立培育高素质、培养高技能和成就高技术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在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首先,通过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改革,创造一种优良的工匠培育环境与氛围,让“工匠精神”逐步成为校园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传承工匠精神;其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重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言传身教为重点全面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工匠精神为标准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最终让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工匠的摇篮。

2.政府主导、高校组织、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还没有高职院校教师的专门培养机构,大多数高职院校只能通过校企合作、校本培养等方式培养师资队伍。因此在政府教育部门主导下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培养机制是培养教师工匠的前提。其次,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资源,以老带新,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并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促进师资培养的创新。第三,应该加强校企合作,让市场需求、技术技能更新推动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重视教师工匠的培养要让“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生根、发展和传承,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必须应是“老工匠”,具备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专注與敬业精神,具有高超的技艺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品质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工匠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一名技艺工匠,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技艺技能,同时还必须是一名教学工匠,需要具备无私奉献的品质,具有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能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方法以达到传承技艺技能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3.加强校企合作

外聘名师助力“工匠精神”培养,建立高职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名师的技能水平更加娴熟,在学生面前具备技能权威,使学生更有认同感;名师拥有工匠级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工艺技巧;名师在相关领域教授徒弟的方法更贴近生产实际,培训出来的学生更易与企业衔接。名师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载体与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其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院校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退休名师、外聘民间传统工艺大师或者直接到学生就业对口企业聘请资深技师或工程师入校兼职教学。从课程安排上实施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主要目标的方案设计,课程标准中加入有名师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助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4]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8).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6]李兰.加速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技工大国建设[N].经济参考报,2014-04-0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师工匠职业院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