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问”

2017-09-20 13:54姜莺鹰
职业·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信息平台问卷

姜莺鹰

摘 要:随着当前高职院学生构成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需要不断调整。如何优化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成了当前众多高职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一课一问”这一创新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一课一问” 问卷 信息平台

課 题:本文是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一课一问”实施方法研究(项目编号:KY2015015)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学生构成日益多元化,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手段在不同的班级授课,教学效果截然不同。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学情分析,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变教学方式。那么,教师该怎样经营课堂,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学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就高效课堂呢?带着这个疑问,提出了“一课一问”。什么是“一课一问”?所说的“一课一问”,是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就教师所授知识进行提问,学生提问的内容既可以是围绕教师所授内容,也可以是对学科的前导知识了解不足带来的疑惑,甚至可以是课程相关的边缘性知识。这种不囿于书本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有兴趣寻找问题,有效地发现问题,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进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存在感,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乐趣,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是疑问点,从而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

二、“一课一问”的实施方式

就“一课一问”的实施方式,将调查对象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类型分类,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不同的学科适用方法各不相同。下面介绍几种已经经过实践检验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几种方式。

1.使用调查问卷(任务单)

由教师设计问卷或者是任务单,在学期初或是每一个单元(项目、任务、模块)开始或者是结束时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是学习结束后,统一上交。

(1)优点。自主性高,教师可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任务单);内容集中,与教师当前所授内容关联度高;格式统一,可以保持一个班级或者一个专业的格式一致;便于填写,学生对于教师的问卷,理解较为一致,不用反复多次解释;收集时间较为一致,学生参与度高,便于整理、统计。

(2)不足。学生所问的问题有重复,拓展性问题较少,多局限于课堂内容;学生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的时间较少;教师整理、回复的时间过于集中,不能由点到面展开,并且时效性较差;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上,效果相对较差。

(3)适用对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管是哪类课程,采用此类方法,都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设计问卷或是任务单,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科特色,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提问;其次要考虑的是对问卷或任务单内容的把握,既要关注学生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要考虑到每位学生个体的不同,获取他们个体对该知识点或相关知识点了解需求。

2.借助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以借助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进行问答。

(1)优点。学生所问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作答,其他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问题的重复;提高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加强合作探究,增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实现互帮互助。同学之间通过合作能解决部分基础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延展性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不足。不管是QQ群还是微信群,由于消息刷新非常快,不管是问题还是答案,很容易被刷屏,同时,解答过程不易跟踪,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容易衍生更多的延展性或边缘性问题,不便于问题的收集、整理,以及进一步的分享。

(3)适用对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此类方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师生约定时间,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答疑。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教师对于某个自然班的教学,合班教学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效果相对较差。

3.借助平台资源

借助于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或蓝墨云班课等平台资源,学生可以实现自主提问,不管是教师还是所提问的学生都能看到解答状态。

(1)优点:信息明确,教师和学生都能看到问题的状态,便于及时跟进。如果解答未能让学生理解或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也可以继续解答,过程性内容保留较为完整,便于问题的收集、统计、分析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不足:此类的平台资源往往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学生参与讨论从而进行合作探究的可能性较小;另外,时效性相对较差,教师和学生往往不同时在线,所以解答周期较长。

(3)适用对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此类方法可以看到学生思考的过程,方便教师因材施教,及时引导,也可以让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师生感情,但是合作探究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时效性差,教师解答周期长,进而影响到了问题的收集、分类、整理,并不能及时实现资源共享。

三、小结

前面介绍了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存在不足,教师可以结合各自学科特殊性选用不同的方法。切实落实“一课一问”以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寻找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深入,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发现学生对所授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容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优化教学效果。通过“一课一问”,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还能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反映出来他们是否掌握所授知识,以及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教学体验。这样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同时也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深入剖析自己在课堂上的优点和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还促使教师对于所授内容进行再次思考,查证、推敲,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与学的共融互通。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平台问卷
问卷网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