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教育与国学教育的结合之路

2017-09-20 16:51窦美霞
职业·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国学职业院校人文

窦美霞

国学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其融入职业教育中,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职业院校生源的文化水平越来越低。而职业院校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办学教学理念,重技术、轻人文,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偏低。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得到纠正。

二、国学、国学教育

國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理学、伦理学、礼俗学及中医学、农学、术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建筑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等。《现代汉语词典》亦有相应定义,但比较笼统模糊。季羡林先生主张的“大国学”更概括、更容易理解:“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

国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国学教育就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捍卫!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地球“变小”、信息爆炸的今天,国学教育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国学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一是国学教育能培养良好的勤学习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起了学生对国学精华诗词的兴趣。学生理解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精神,知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坚持学习、持之以恒的习惯。

二是国学教育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现今社会,不文明现象到处可见,物欲膨胀、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屡打不绝。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等国学精义对于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有极大裨益;理解“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修身” “立德”的内涵,潜移默化成自己日常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习惯。

三是国学教育能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国强则民强、民富、民安,国家强大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坚决打击、惩治那些损害国家利益的害群之马!有远大的抱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有正确的致富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四、国学教育落地生根

职业院校课程偏重于职业类和技术性的专业课,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这种课程设置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普遍人文素质偏低。应将国学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1.教学机构设置改革

一是增设国学教研室,负责国学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开展相关研究。

二是自主编写国学教材,注重与其他专业学科教材的有机衔接,开设国学公共必修课。

三是培养国学师资,可从本校教学资历丰厚的语文、哲史教师中遴选,或者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学优秀教师任教,并不断加强对国学教师校内外的培训,以提高国学教师的水平。

2.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丰富教学方法。国学公共必修课将传统黑板课堂形式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将课堂上朗诵、赏析与到名胜古迹参观游览等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寓教于乐、力求实效。

二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济宁市为打造“东文西武”,大街小巷增添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宣传图版,效果颇佳。职业院校可借鉴,将写有古典诗词名篇、格言警句的牌匾张贴在教室,将相关视频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

三是实践加深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在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邀请相关学者介绍相应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到孔孟故里等探寻文化之源,在校举办经典诵读、国学沙龙等,提高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在职业教育中研究国学教育,探索国学教育的方法路径,促使国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进一步相融互补,使国学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结出硕果。

(作者单位:济宁市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学职业院校人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人文绍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