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及措施

2017-09-22 19:03徐文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现状措施

徐文艳

摘 要: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强调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当前农村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农村垃圾治理存在四难、两化、一低的问题。分别是:收集难、转运难、处理难、保持难,资金来源单一化、管理过程碎片化,垃圾回收率低。因此,需要打破“碎片化”的治理格局,建立权责明确的多元责任主体网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垃圾治理工作长效化;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人人加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垃圾治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7-0026-03

引言

美丽乡村第一次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是重大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1]。“美丽中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强调了农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与城市相比,农村区域占国土面积的90%,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根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仅有21.8万个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有14个省份超过70%的行政村没有对生活垃圾做任何的处理,有少数的省份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2014年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上升到26万个,占48%,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与此同时,在很多采取措施的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方式非常粗糙,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尽快得到解决。2014年,我国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2016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首次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3],这标志着农村垃圾整治已经进入制度化层面。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垃圾整治的状况差强人意,在2020年如期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农村垃圾的治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垃圾不利于建设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宜居、宜业、富裕、文明、和谐[4],其中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内涵。中国共有69万多个行政村、250多个自然村,居住着近2亿多个农村家庭,共6.5亿农民。如果按照每人每天产生0.5公斤垃圾来计算,一年就会产生1.1亿吨垃圾,其中有0.7亿吨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进环境中[5],由于长期得不到处理,部分垃圾腐烂变质,臭气熏天、细菌攀生、蝇鼠泛滥、破坏村容,极大地阻碍了村庄宜居环境的建设。

农村垃圾已成为超过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成为建设美丽乡村最大的障碍。但是由于农村垃圾数量的巨大加之环境问题具有潜伏性,一旦发现就意味着治理难度的难以预测,所以现阶段对于农村垃圾的治理迫在眉睫。在传统的自然社会中,垃圾不会给当地带来太大的影响,完全可以依靠自然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来消纳,但是现如今巨大的垃圾数量以及垃圾种类给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下,农村的垃圾已经不仅仅是影响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已經影响到土壤和地下水,甚至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村民的健康[6]。村庄的自然环境得不到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得不到保障、村民的健康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条件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该从何处下手。

二、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

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用以尽快遏制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看来,农村垃圾治理呈现出“四难、两化、一低”的问题。四难分别是:收集难、转运难、处理难、保持难;两化是资金来源单一化、管理过程碎片化;一低是垃圾回收率低。

垃圾收集难。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而且相比于城市居住集中的格局,农村的居住格局相对分散,如果按照城市的标准来安置垃圾桶、集中式的垃圾站以及垃圾车的话,需要投入的资金是巨大的,仅仅将农村垃圾收集起来这一工作所要付出的资金和人力都是无法估量的。

垃圾转运难。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垃圾数量惊人,所以,即使将这些垃圾成功收集起来转运到垃圾处理站也是相当困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没有独立的垃圾处理站,必须转运到县或者镇才可以集中处理,所以必须有足量的垃圾转运车并且村内的垃圾收集点距离垃圾处理站不能有过长的距离。现阶段,垃圾转运设施的缺乏以及巨大的垃圾数量给垃圾转运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地将这些垃圾转运到垃圾处理点就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处理难。虽然相比较与城市,农村垃圾的成分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厨房余物与土木灰,但是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开始较晚,所以为当下的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垃圾整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垃圾处理,目前农村的垃圾处理模式主要有三种:户集、村收、乡运、镇处理;村集、乡收、镇处理;村集、镇收、片区处理,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大量的垃圾转运工作,如果将农村垃圾完全转移到镇或县集中处理,将会给当地的垃圾处理系统根本无法承受。

保持难。由于现阶段对于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在垃圾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7],但是只追求视觉上垃圾消失的效果只是污染转移,从而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监督机制,所以垃圾治理的成果很难保持下去。endprint

资金来源单一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都对农村垃圾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垃圾治理不能只靠政府投资。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地区“零环保投入”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这种状况与全国范围内农村自然环境迅速恶化的情景以及公共财政主要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流动方向来看,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对于当下农村地区的垃圾治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管理过程碎片化。在村庄范围内,垃圾治理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8]。我国对于农村垃圾的整治的具体实施过程为:每个村庄配备具体的清洁工,定期清扫村庄里的卫生。与此同时,垃圾收集的过程:户集—村收—镇运,这样相对独立、分工明确的垃圾处理流程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分析起来其实弊大于利。首先,管理主体的“碎片化”。这种国家自上而下处理农村垃圾的方式不能保证资金和设备能够完全如实地“流通”到低一层次的村庄,这样就不能保证各个地区达到共同的整治效果。其次,管理过程的“碎片化”。由于垃圾治理是一个耗时长、人员广、牵涉部门较多的工程,所以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与监管部门是必须的。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对于该区域内的垃圾治理工作遵守的是“各扫门前雪”的原则,各部门之间极度缺乏相互协调与合作。

垃圾回收率低。首先,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传统的生活中并没有重复利用资源的习惯,所以依靠村民的自觉几乎不可能实现废物利用的效果。其次,农业废物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生计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对于秸秆的处理大部分地区仍然会使用粗放型的焚烧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垃圾被“利用”了,但是焚烧产生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大气污染[9]。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垃圾治理的可行性措施

1.打破“碎片化”的治理格局,建立权责明确的多元责任主体网络。由于我国当前农村垃圾整治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所以尽快建立起分工明确且多元的责任网络是相当关键的。当前,政府是垃圾治理的主体,各基层部门存在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现象,位于乡镇和村子结合部的地区就成了无人监管的垃圾堆放地。因此,应该尽快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分工并且应该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多元责任主体网络。重新建立起来的责任主体网络必须打破原来“条块分割”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基层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源以提高在农村垃圾治理中的效率。同时,充分赋权于地方政府在治理垃圾中的权力,简化中央政府的工作压力;强化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纵向的交流,提高地方各个责任部门横向间的沟通效率。最后,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扁平化的治理系统,充分吸纳社会上各种非政府组织加入到农村垃圾治理的工作中,以及利用大数据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保护环境的宣传,让更多的公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垃圾治理工作长效化。截至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于垃圾治理明确提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正式施行,下面统称为《固体法》)[10];我国的城镇标准体系已经逐步建立,但是村镇环境卫生体系还处于萌芽階段,多项标准需要及时制定。当前各地在农村垃圾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固体法》的规定,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在源头减少垃圾的数量,减少后期处理垃圾的工作量。在建立完善的垃圾治理法规的基础上,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的专业化。同时,应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制和环境卫生发展制度并且纳入到基层政府的考评指标中[11],并且做适时适当调整,确保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能够长久地保持。

3.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人人加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在现有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并且设置专款专用制度,确保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能够良好地开展。其次,基层政府应该设立垃圾处理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标准,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保证资金的足量投入,加快农村垃圾治理的市场化,在经济状况发展良好的城郊农村逐渐展开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最后,治理农村垃圾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调动每一个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自愿自觉地加入,才是垃圾处理工作最根本的保证。对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关宣传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加大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参与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运用整个村庄的凝聚力来建设美丽乡村。

小结

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当前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1]。垃圾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它代表了当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环境状况的改变。在我国,由于农村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垃圾处理工作发展晚,导致现如今垃圾处理的工作量巨大[12],但是,垃圾治理历来是一项需要多方协调、历时长远的工作。我国对于农村垃圾的治理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垃圾处理中遇到的收集难、转运难、处理难、保持难,资金来源单一化、管理过程碎片化,低垃圾回收率低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让政府、地方基层以及民众都能参与到垃圾治理的工作中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2] 未来五年破解“垃圾围城”[EB/OL].新华网,2015-03-23.

[3] 陈恒.农村垃圾污水治得咋样了[N].光明日报,2017-01-20.

[4] 朱建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1162-1163.

[5] 王维平,马俊伟.论我国农村的垃圾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S1):44-47.

[6] 孙洁.解读《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向农村垃圾宣战,让村庄重归乐山乐水[J].中国农村科技,2016,(2):28-31.

[7] 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中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试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405-408.

[8] 苏莉.从碎片化到协同:农村垃圾的治理[J].特区经济,2014,(5):156-158.

[9] 李敏,王海星.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措施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37-3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J].司法业务文选,2005,(1):3-19.

[11] 马波.政府环境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探析[J].河北法学,2014,(12):104-114.

[12] 徐希勇,付莲,刘富刚,等.农村垃圾处理与环境建设研究——基于德州市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情况调查[J].农业灾害研究,2016,(8):26-28.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现状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