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

2017-09-27 08:56宋妍彦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数学

宋妍彦

摘要: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教育改革己经引起了教育各界的重视,而对于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也已全面开展。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些体会,探讨了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改革的几种途径,去迎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当代课程理论研究者把课程当作经验,当作活动,认为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鲜活经验与体验。其特征是,强调过程,注重体验。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尝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主动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

数学是逻辑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以前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套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任务的程序和步骤,让学生用清晰简明的方法完成一系列的智力动作,忽视了学生鲜活的经验体验和实际问题情境解决的综合与创新,其负面影响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日益明显。科技信息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教育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通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达到综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本人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课程改革。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进行教学时,为了改变数学课枯燥的数字以及严谨的规则带给学生的呆板不适,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尝试学习新知识,指导小组群体研究理解新内容,让学生独立作业,练习简单应用,能够把新知识中某些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在学习计算题时,有些学生往往忽略进位、退位,有的甚至不顾计算法则,怎么能省事就怎么算,如:32-17=25,2减7不能减,干脆就用7减2,于是教师针对此问题作指导:这位同学很乖巧,懒得退位,减数个位数比较大,就用它来减被减数,挺省事,不过计算法则有规定,不能用减数去减被减数,如果你有32块糖,吃了17块还剩多少块?你必须从32里面减去17,2减7不够减,可以从30里退出一个10与2合起来用12减7,不能用反而吃掉的7块糖来减2。你们课间做游戏时有规则吗?同学们说:“有”。教师问:“你们能不能不顾规则谁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大家都争着说:“不能”。老师说到:“那么,咱们一起来做数字游戏,不许违反数字规则。”同学们兴致很高,主动去记计算法则,像做游戏遵守自己定的规则一样,按计算法则演算,结果计算题做错的很少。

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乐于探究的鲜活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定结构,让学生的技能合成为能力。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如数学应用题中,遇到教材上不便动手操作的抽象事例,先结合学生的实际,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用例题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应用题。例如,学生学习了除法,大家一起来操作,看除法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好处?教师拿出18颗红星,让学生自己再做6颗,然后平均分给4名同学,看看学生每人分几颗?具体操作后,引导学生叙述操作过程:老师拿来了18颗红星,同学们又做了6课,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分几颗?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学习,学生很快理清了数量关系,写出算式:18+6=24(颗);24÷4=6(颗)。组织学生把分散的若干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自发综合起来,解决了实际问题,再出示例题:有18个苹果,又买来了6个,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学生们轻松地从实践活动转到理性学习过程中来。问题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学习过程成了学生自身鲜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多种学习能力。

三、把学习变成学生勤于动手综合创新的经验

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品质,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每当学生做完题,都提示他们,你做的对吗?你确信你的答案正确吗?把答案填写到题目中,验证一下是否合乎情理。例如:小华身高125厘米,比小英高18厘米,小英身高多少厘米?有的学生算成125+l8=143(厘米),把答案代入题目中成了:小华身高125厘米,比143厘米高18厘米,很明显这样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这样让学生依据基本知识,动用基本技能,把结果代如原题,结合实践活动,验证自己每道题的计算是否合乎理性学习学到的道理。为了保证自己做的每一道题都完全正确,学生养成了勤于动手,主动去验证自己答案的习惯,经过验证的答案,一般不会错。遇到比较生疏的新题型,不用依赖老师的评判,自己就能检验对不对,成了学习经验,培养了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大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2]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新,黎加厚:《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10期

[2]《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数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