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探究

2017-09-30 23:56郑继媛于荣赵丹丹杨洪媛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质量安全管理大数据农产品

郑继媛+于荣+赵丹丹+杨洪媛

摘 要:本文围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特征及成因,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了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全新模式。该模式从多主体、全产业链及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角度系统的对各类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挖掘与共享,最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数据闭环,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06

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根据《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实验室进行的“2012—2016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连续第5年位居该项调查的榜首,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拳严治,以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農产品作为食品的主要源头产品,其质量安全也是公众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现机制和信息传播渠道正在被互联网所颠覆,任何事件,都及可能通过新媒体等媒介迅速发酵成公共安全事件,进而可能带来民众的恐慌及对政府监管和企业诚信的怀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移动和社交网络快速铺开,“互联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跟上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成为各级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力抓手。为此,本文将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依据,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现状解析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逐步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存在散、乱、小的特征,所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本文对近十年来我国发生的代表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与分析,见表1。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特征分析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涉及农产品种类多且分散。各类农产品均发生过安全事件,涉及范围较广,从韭菜、生姜等蔬菜产品到奶粉、肉制品等畜产品等,均有发生;事件发生具有隐蔽性。随着农药、兽药及食品添加剂等生产技术的进步,部分农产品的外观更加诱人,消费者无法从感官上进行辨别,多数需要使用专业检测仪器才能检出,因此部分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难以及时判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事件的发生没有明显的规律。从统计数据看,风险来源主要有物理、化学与生物性等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又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也趋于复杂,且随着转基因、包装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品感官水平,延长了保质期,所以也带来了一定潜在的风险。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原因解析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找:自然环境方面,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峻,土地、水源等被污染后有害物质增加,进而在农作物或者动物体内累积,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方面,农产品生产地较为分散,导致各环节难以实时全面的监管,而多数农产品采用抽检的方式进行,难免部分商贩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生产者行为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对农药、兽药及添加剂的使用存在使用量过大、乱用违禁药品等现象,从而导致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最终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方面,由于某些消费者的科学认知不够,少部分的农业正常生产现象当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且经过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某些事件很难得到有效的澄清和消除。有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其危害只是局部地区,但经过网络发酵,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质量安全事件,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2 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架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全产业链条的复杂系统,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框架,明确各体系间的逻辑关系及作用机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一个立体式动态的管理架构,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统一、高效及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见图1)。

2.1 主体架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各主体成员利益,应调动多主体共同进行参与管理。具体如下:生产者要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职责,尤其是农户、养殖户等农产品原材料提供方,掌握着源头的质量安全信息,在主体架构中要发挥信息披露、质量安全行为控制等主要功能;管理部门要宏观把握,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问责机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细化到监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对不同的责任进行分类分级处理;社会公众是质量安全管理数据的使用者和监督者,要不断提升自身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意识,提高参与度,既可以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降低舆论误导发生的概率,进而也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承受能力,间接避免了社会恐慌和政府的公信力。

2.2 平台架构

根据国际经验,实施全产业链管理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平台架构上,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基础数据收集,主要有采购、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数据,通过互联网平台传输到管理部门的云计算中心中,进行存储及数据处理,最终将质量安全数据报告发布在共享查询平台中,供各主体进行查询监督。其中采购数据主要指原材料采购过程中涉及的农户、产地、产品物理和卫生指标等基本信息;生产加工环节数据主要指出入库信息、加工处理工艺流程、使用的添加剂等成分信息;流通数据主要指农产品流通的途径信息、运输信息及质检信息等;销售数据则主要指终端市场中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品牌、批次、时间等消费信息,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全产业链收集工作。endprint

2.3 大数据架构

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最大的优势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农产品全产业链上质量安全数据通过产业链中各经营主体进行采集,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传输,到达云计算中心,实现安全存储后,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将数据以质量安全报告的形式再分享至数据共享中心,使得社会公众能够查阅到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从而服务于政府决策、新聞媒体报道、消费者购买、和第3方机构客观评价。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进步,以及云计算的普遍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逐步在我国应用开来。在本文构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中,将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管理优势,通过农产品全产业链管理的思想,完成对产业链各环节基础数据的收集,利用云计算中心进行数据挖掘,最终可以分享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重新供各主体使用,形成完整的质量安全数据闭环。在多主体,全产业链及大数据的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升级,通过各信息平台增加了信息共享机制及风险管控及预警机制,该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宏观系统,需要各主体的积极配合与协调推进,但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效应,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郑晓冬,李姣媛,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的经济分析和经验借鉴——基于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的视角[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3):362-368.

[2]肖湘雄.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2015(11):25-29.

[3]唐丹,何治,曾光荣,等. “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5): 6-10.

[4]李祥洲,钱永忠,邓玉,等.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特征分析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41-47.

[5]张亚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郑继媛,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于荣,女,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安全;赵丹丹,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杨洪媛,女,首尔国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发展与安全。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量安全管理大数据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