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技术在专性兼性和微需氧厌氧菌中的应用

2017-09-30 23:59沈泓黄建锋钱朝峰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厌氧菌评价

沈泓+黄建锋+钱朝峰

摘 要:厌氧菌在基础微生物学、临床医学、食品与发酵等方面的作用与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培养厌氧菌的方法很多。本文比较了智能厌氧系统与厌氧盒法、烛缸法、厌氧培养箱法的实际使用效果。为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和详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厌氧菌;微需氧;智能厌氧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S852.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07

引言

厌氧菌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按其对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微需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它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性能独特的一类微生物,近年来在基础微生物学、临床医学、食品与发酵等方面的作用与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培养厌氧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应用较广泛且有成效的有厌氧盒法、烛缸法、厌氧培养箱法、智能厌氧系统法等。

相比传统厌氧培养方法,智能厌氧系统有许多优点:操作简便,系统自动运行厌氧;可随意设定培养环境的气体比例——氧气、CO2、氢气、氮气;可快速达到培养条件:微需氧、CO2:2min;厌氧:小于10min;气体消耗量小;不产生化学废弃物;催化氢气将替换法残存的0.16%的氧气彻底消耗,可无限次再生等外部优势。

智能厌氧系统的罐体都是采用透明的聚碳酸酯硬质塑料制成的圆筒形罐体,在盖的下方中央,旋连着一个金属丝网盒,用于存放活化的钯条。达到无氧状态的方法是用抽气换气法以氮或二氧化碳驱除罐内氧气,并利用含钯的常温催化剂是氢与氧发生“燃烧”以达到除氧。

本实验以 GB 4789.3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及GB/T 4789.1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为基础,比较了智能厌氧系统与厌氧盒法、烛缸法、厌氧培养箱法的实际使用效果。为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和详尽的参考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随机购买12种不同种类或品牌的发酵乳1#、2#、3#、4#、5#、6#、7#、8#、9#、10#、11#、12#,MRS(Man Rogosa Sharpe)培养基,自制产气荚膜梭菌菌悬液13#、14#、15#、16#、17#,0.1%蛋白胨水,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SPS),灭菌生理盐水,除氧袋,厌氧盒,移液器,漩涡震荡仪,智能厌氧系统,BINDER培养箱,厌氧培养箱,玻璃干燥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智能厌氧系统法

将平皿放入专用罐中,放入钯片并密封,接入智能厌氧系统,在程序面板上按“厌氧”按钮,厌氧操作自动运行,完毕后放入36℃±1℃培养箱中。培养48h±2h后观察乳酸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并计数。同一样品重复计数3次。

1.2.2 厌氧盒法

将平皿放入厌氧盒中,放入除氧袋及指示剂,盖上厌氧盒盖并密封。放入36℃±1℃培养箱中。培养48h±2h后观察乳酸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并计数。同一样品重复计数3次。

1.2.3 烛缸法

将平皿放在玻璃干燥器中,点燃蜡烛,玻璃盖边沿涂凡士林后,密封。完毕后放入36℃±1℃培养箱中。培养48h±2h后观察乳酸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并计数。同一样品重复计数3次。

1.2.4 厭氧培养箱法

操作室厌氧环境形成,菌种的置入,调节温度至36℃,培养48h±2h后观察乳酸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并计数。同一样品重复计数3次。

1.2.5 结果报告

乳酸菌CFU/g;产气荚膜梭菌CFU/g。

1.2.6 误差率

误差率(%) =(智能厌氧系统法组-另一组)×100/(二组平均菌数)。

2 结果

2.1 菌落外观

36℃±1℃中培养48h±2h后,12组样品分别观察乳酸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系统法、厌氧盒法、厌氧培养箱法培养的菌落外观形状与大小无明显区别,烛缸法的菌落相对较小。

2.2 乳酸菌、产气荚膜梭菌计数

从表1可以看出36℃±1℃中培养48h±2h后,厌氧盒法、厌氧培养箱法与智能厌氧系统法培养的乳酸菌数同一样品间误差率均<±15%,属于正常的微生物菌落个数波动范围。而烛缸法与智能厌氧系统法培养乳酸菌结果差异较大,误差率均>15%。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比乳酸菌对厌氧的要求更高,所以,在表2中,厌氧盒法与智能厌氧系统法相比,有一组数据超出>15%,厌氧效果稍差;烛缸法与智能厌氧系统法培养结果差异较大。而厌氧培养箱法与智能厌氧系统法培养的乳酸菌数同一样品间误差率均<±15%,属于正常的微生物菌落个数波动范围。

2.3 综合比较各厌氧培养方法

厌氧菌培养以智能厌氧系统最为方便实用,它的主要特点是轻便、简单,操作方便,培养专性厌氧菌、微需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效果都很好。

参考文献

[1]张军民,周贵民.厌氧菌血培养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979-980.

[2]Wilson JR,Limaye AP. Anaerobic bacteremia: the yield of positive anaerobic blood [2]cultures :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o ent al risk factors[J]. Clin Chem Lab Med,2003,41(3):293-297.

[3]Zahar JR,Farh at H,Chachart y E,et al . 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aerobic bacteraemia in cancerpatient s: a 6 year retrospective study[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5,11(9):724-729.

[4]全国医学检验岗位培训园地. 微生物检验辅导纲要[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2,15(2):116.

[5]吴多荣,张淑芳,张冬霞,等.厌氧菌感染与临床检验[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2):284-2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厌氧菌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2019年河北省血流感染厌氧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您想了解厌氧菌吗
Gas from human waste
上海地区厌氧菌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