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就业压力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7-10-09 17:11谢开明
山东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就业压力高等教育改革

谢开明

摘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以此为出发点,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反复分析,论证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结合当前社会改革的大背景,借鉴发达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性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其就业压力,为高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压力

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各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英美等国家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多次进行改革求新[1]。其中美国作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面临竞争危机时多次通过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化解危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2]。从国内形势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跟上步伐,进行改革。此外,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不均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机构布局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国家对重点高校的扶持和倾斜政策直接导致了的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之间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均,投入结构不合理,师资和生源的分流不均,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诸多限制等方面。其次,东西部经济的发展的差距导致省属高校在不同地区上发展的差距,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对高校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最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机会的分布不均。近年来,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与百姓的人均年收入之间的关系遭到了大众的质疑,部分家庭贫困的子女卡在入学学费的门槛上,陷于不利的处境。此外,各个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有着巨大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区域的学生入学的机会不平等。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扩建扩招

自1999年6月以来,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号召,开始了大范围的扩招,数十年来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规模大幅扩大,为社会培育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其中表1是2013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数目庞大,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人才培养,但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扩招使得我国每年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数目大幅增加,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与社会需求的步伐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扩大招生,具有高学历的求职者人数迅速地增长,大学毕业生面临严重就业压力。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611万,2013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约为749万,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目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16年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步凸显,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指数居高,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

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一)合理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

1. 合理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该与经济的发展布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对重点高校如“211”,“985”高校的特殊扶持和倾斜政策,加大对其他非重点高校的培植力度,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提供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其次,加强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化建设,经济扶持西部地区高校的建设,积极拓展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强化办学特色,减少东西部地区因经济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健全高等教育机构收费机制,降低个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应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机制,保证每一位录取的学生有学可上。

2.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教育投入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投入方式相辅,最终达到教育资金的大幅度增加[4]。首先,政府应该统筹各项收入,将教育投入纳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优化财政支出結构。在教育财政拨款预算中应保持长期的稳定的逐步增长,保证其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扩展渠道,加大力度。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最后,完善教育投入的机制,保证教育投入的增长有序进行。学校可通过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完善奖、助、贷体系,加强助学贷款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动态调整国家奖学金标准。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教育创新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亟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5]。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endprint

注重知行合一。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与社会企业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形式灵活的实践平台,开展各项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

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发展每个人的潜在优势。指导并支持优秀学生跳级、转换专业、选修其他专业及以前修习更高阶段的课程,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关注困难学生,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

2. 教育国际化

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曾说:“学习的进一步国际化是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两个运动规律之一。”[6]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种往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还包括文化和教育。高等教育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向国际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尖端人才,才能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体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才培养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在选用教材时应结合国际化的大背景,教材和课程能够体现世界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其次,优化教学平台和师资力量。一方面,利用多种途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建立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等项目。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我国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最后,完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建立。建立多种多样的合作交流平台如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位互授联授和学位互认等,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增加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生人员结构。

3. 教育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7]。教育信息化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采取多元化方式构建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标准,普及终端设施,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现代化。(2)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如建立数字图书馆,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3)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机构应尽快制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制度,加快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政府应该掌握各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状况,加强监督作用,提高管理效率。对各类教育管理资源应进行整合,搭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更新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体制

1. 扩大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市场

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增多,政府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增加就业渠道,其中包括国企、事业单位、机关、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自由个体业等。在此过程中应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不断为中小企业的招聘搭建有利平台,吸纳优秀毕业生就业。此外,就业形式应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保留传统就业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多种其他的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弹性工作等。最后,加强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开辟基层就业的新渠道,实施“西部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政策,积极落实服务期满后的岗位流动工作。

2. 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导培训体系,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量身定做就业指南,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丰富各项课外实践,如校外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共建实习基地,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一系列就业指导,使大学生迅速了解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 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使其提供免费就业服务。更广泛快捷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相关信息如供求信息、职业指导和培训服务,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实现信息共享,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失业现象,为用人单位和就业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加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扶持培养有实力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尤其是小额担保贷款,进一步建立金融机构的奖惩机制,逐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的各项手续。

[参考文献]

[1] 高雪莲. 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 高等农业教育,2007,21(1):85-87.

[2] 周彩云. 美国大学的理念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 教育学研究,2007(5):204-2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407/171904.html.

[5]翁史烈.转变人才观、教育观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2(1):17-22,28.

[6]聂伟进.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

[7]丁国军. 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压力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改革创新(二)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