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2017-10-09 19:46王涛彭灵兰
科技视界 2017年14期
关键词:习语文化交流翻译

王涛 彭灵兰

【摘 要】习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英汉习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更涉及到不同文化的输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习语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翻译习语时,译者应正确、恰当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的原则处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因素,使译文在传达源语语义的同时,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和广泛传播。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交流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WANG Tao1 PENG Ling-la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2.Library,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Abstract】Idiom i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essence of a n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nvolves not only the language transference but also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Susan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idiom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o handle cultural elements in idiom translation so that language transference can be achieved and cultural exchanges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Idiom;Translation;Cultural exchange

0 引言

习语是指一门语言中结构和形式相对固定的词或词组,其意义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的特点。广义上讲,习语包括成语、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表意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给人一种妙趣横生、美的享受。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英汉习语翻译是一项艰巨而不可回避的译题,众多学者曾从词句和语篇等层面对英汉习语翻译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习语更多时候承载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宗教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解码、再编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习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输出,正如谢天振教授所言:“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1]

1 文化翻译观

在经历了从语义学、符号学、描写及应用语言学等角度来研究翻译之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研究迎来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 shift),代表人物便是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教授。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具体含义主要包括:首先,文化应该是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词语、句子和语篇的层面;其次,翻译不仅仅是对源语信息解码、重组的过程,而应该被看成是一种交流的行为;再次,翻译应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中走出来,实现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才是最终目的;最后,翻译是一种历史行为,是为了满足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2]

巴斯奈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特殊地位——由于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而并非语篇应被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简而言之,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3]这就为广大翻译工作者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英汉习语翻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

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历史和地理环境差异

英汉语存在着大量基于历史典故的习语,其各自蕴含的文化意义深远,无法仅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若将汉语中的“东施效顰”仅仅译为“Dongshi frowns just like Xishi.”,不仅字面意思显得生硬,还会使西方读者觉得费解,产生关于“东施”、“西施”等一系列疑问。同样,英语中的“meet ones Waterloo”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会产生“为什么是‘遭到惨败?”的疑问,这些都是基于典故的习语文化意象在翻译时被丢失的缘故。

此外,地理环境也是造成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海洋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因此西方人的语言中不乏有许多关于海洋、海水的习语,而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称自己生长在黄土地上,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土地的热爱和依赖。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可以用“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这一习语,英文喻体用“water”,而中文喻体却用“土”,这正体现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深深地影响着英汉习语的表达习惯。

2.2 政治经济制度差异endprint

历史上,西方国家人民长期受君主制的压迫,很多习语,如“The king and pope, the lion and the wolf. (国王与教皇,狮子和豺狼)”体现出人民对君主或教皇的不满和愤恨。在古代,长期的封建制度使中国人民饱受地主奸商、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由此产生的诸如“官逼民反”、“无商不奸”、“官商勾结”等习语主要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民对官商的憎恶。

2.3 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习语也常常体现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民风和民俗。众所周知,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图腾,认为“龙”能给人带来吉祥和好运,古代帝王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中华民族也被誉为“龙的传人”,由此产生的习语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更是体现出中国人对“龙”的特殊的感情。与此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被视为一种会吐火伤人的怪物,是不祥的征兆,常常与“邪恶”、“凶残”联系在一起。在翻译此类习语时,一定要关注中西方民族的风俗习惯对翻译产生的影响,避免译文的尴尬。

2.4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行为,英汉语均能找到大量与各自宗教信仰相关的习语。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许多习语与《圣经》有关,如“The leopard won't change its spots.”出自于《耶利米书》,有的习语甚至直接包含“church”、“God”等词语,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汉语中也能找到大量与之相关联的习语,如“五体投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

2.5 价值取向差异

各民族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各自的习语表达中。对同一事物或品质,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理解有时恰恰相反。在中国人眼里,“谦逊”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产生了如“满招损,谦受益”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习语表达;但在西方文化中,谦逊与自信相互对立,谦逊的人往往被认为不够自信。“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就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谦逊”表现出的负面印象,也体现出其民族个性与他族人民不同的孤傲特质。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化差异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工作者必须予以及时地关注。

3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

习语承载了不同国家、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处理英汉习语翻译时,译者应基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充分理解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形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从而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3.1 归化原则的运用

归化原则是指译者在处理翻译的过程中向目标语读者靠拢,采取目标语读者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当习语在目标语文化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时,归化不失为一种恰当的习语翻译原则。

汉语若要表达做一件事同时达到两个目的,常常用习语“一箭双雕”。虽然中世纪的西方骑士不会把弓箭当作主流兵器使用,中西方却在这一习语的表意中存在相似的意象,译者不妨采取归化的原则,将其译为“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汉语习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英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意象,即“Once bitten, twice shy”;又如,英语习语“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与汉语习语“杀鸡取卵”虽字面表意不同,但习语表达的意象却存在异曲同工之妙,这时便可运用归化的原则将其译入目标语。归化原则的运用不仅使习语翻译省时省力,亲切熟悉的表达更能使目标语读者深刻领会习语在源语语境中的作用。

3.2 异化原则的运用

异化原则是指译者在处理翻译的过程中向源语作者靠拢,保留源语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当习语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或类似的表达意象时,译者不妨采用异化原则,在传达习语意义的同时使目标语读者了解并体会异域文化的色彩,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

汉语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表达时间的珍贵,若将其英译为“Every second counts.”,谚语的基本涵义虽得到了传达,但文化意义却有所失真,汉语的比喻修辞手法在译文中丧失殆尽;若译为“Time is money / gold.”,虽再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原文中度量单位“一寸”隐含的“时间宝贵,给人紧迫感”的文化色彩却已丢失。这时,译者不妨采取异化原则,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将其译为“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这样既传达了习语的字面意思,又保留了其隐含的文化色彩,英文读者不仅了解了汉文化用“寸”来度量时间,更深刻体会到人们对时间的珍惜程度。再如,英语习语“a Pandoras box”采用异化原则将其译为“潘多拉盒子”,更能激起汉语读者的好奇心,探究“潘多拉盒子”的出处,理解其深刻寓意,最终明白这则习语常用来喻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实现了异域文化的有效传播。

3.3 两种原则“度”的把握

由于习语承载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译者在处理英汉习语翻译时往往徘徊于到底运用归化原则还是异化原则。归化原则会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习语的含义,但过度的归化可能导致文化信息传递的丧失;异化原则虽能很大程度上保留习语反映出来的源语文化特征,但过度的异化也会使目标语读者因缺乏源语文化背景而对晦涩难懂的译文丧失兴趣。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英汉习语翻译时,把握好两种原则的“度”,既要准确传达习语的基本含义,又要充分保留其文化特色,既要实现译文的通顺达意,又要做到有效的文化传递,这是每位翻译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4 结语

习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任何割裂语言和文化来研究习语翻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文化翻译观的基础上研究英汉习语翻译有助于实现语言和文化的有效传递,正确而恰当地把握归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对于实现这一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庞彦杰.文化翻译观下汉语意象移植的异化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6-89.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2,365,383.

[3]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1990:8.

[4]陳晨.习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J].北方文学,2011(5):122-123.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语文化交流翻译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文化交流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