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估算

2017-10-09 06:10万久容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铅笔盒预判因数

万久容

一、课前思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与实验教材相比突出学生估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五上小数乘法单元增设例8,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估算在解决问题中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比较薄弱。首先,学生将估算更多的理解为计算结果取近似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习惯采用精算,因此学生缺少这一方面的学习经验。其次,与精算程式化思考相比估算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思维推理,学生有畏惧排斥的心理。应用估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回顾

1.分析问题,尝试解决

(1)从小王到超市购物这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与一般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反馈。

生:我觉得肯定够的。因为铅笔盒最多就是39.99元,就当是40元,合起来一共才99.50元。

师:为什么你把铅笔盒估成40元,而不是30元?

生:我把铅笔盒的价格估到最贵(最大),如果最贵的铅笔盒也够,那么不到40元肯定会够的?板书:“估大”

(3)问题呈现:小王同学晚上跟着爸妈去饭店吃饭,买单的时候,服务员递给爸爸这样一个账单。

静待学生观察……

生:算错了,这个总价算错了!我看到“清蒸鱼24.50元”和“青菜豆腐5元”这两样就可以看成30元(板书:凑整),“水煮河虾29.90元”看成30元,两瓶啤酒看成10元。30+30+10=70元,最多也不会超过70元,怎么会93.90元呢?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谁知道这位同学说的“看成”就是我们数学中的……?

生:估算!

师:老师都没说估算,你是怎么想到用“估算”的?

师:那爸爸需要付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估算是对数据的一个整体感知,对数据计算结果的一种预判,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我们经常会用到,而很多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虽然精算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估算能灵活快速地对这个问题进行预判。主动唤醒自己的估算和怎样估算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目标。在问题呈现时刻意回避“估算”这两个字,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估算”代替“被估算”。感受生活中有些地方必须要精确数,有些地方不需要精确,只要估计大概的值就可以了。

2.丰富问题,感悟方法

(1)问题呈现:下面哪个数肯定不是23.5×18的积?

A 4230.0 B 420.3 C 42.0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A和C肯定不对。我估计了一下,这个答案大概是几百,不可能到4000多,也不可能只有42。所以我觉得A、C肯定错了。

生2:B也不对,这个结果的末尾肯定是0,不会是3!

师:观察地非常仔细,刚才大家通过估算,很快就知道了这三个答案都是错误的,估算还能帮我们检查计算题算得对不对。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个得数大约是多少?把你估算的过程写下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20×18=360 (B)20×20=400 (C)23×20=460

(D)23.5×20=470 (E)24×20=480 (F)25×20=500

师:你对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看法?

生1:两个因数估大也有估小,还有一个因数估大一个因数估小。

生2:我喜欢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我猜这样估算最精确点。

师:哦,这个想法很特别。我们可以在下课后研究一下,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结果是不是最精确。

(2)具体情境下的估算。

问题呈现:学校总务处李老师去超市购买18个单价23.5元的铅笔盒。带480元够吗?

师:现在你觉得刚才这些估算方法是否都可以?为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那个“估小”会出错,一个因数“估大”一个因数“估小”就说不准了。“估大”的……。(学生停顿了一下)480元够的!

师:同样是估大的,刚才D、E、F三个答案,有低于480,有等于480,有高于480,为什么你还是觉得够呢?

生:我看D这个估算方法,稍微估大一点点如果够,那肯定够了,后面的答案就不用看了。

师:非常棒!同样是“估大”现在只要看D就可以得到结论,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师:比较“23.5×18的估算怎么估都可以”和“李老师买铅笔盒的估算有那么多讲究”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教学中“23.5×18”这一材料有三用:第一,计算中的作用:用三个错误答案,引导学生在计算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估算来判断得数是否正确。第二,估算方法多样性。估算没有对错,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估算的精确。第三,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情境下,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课后反思

学生对“估算”的情感是“恐惧”的,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里,从小受到的数学教育是结果要正确,不能出错。那么如何通过“估算”调整学生的这种情感?笔者通过教学本课例后有如下感想:

1.立足生活,精选问题,在运用中感受估算的魅力

课前,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估算意识的,也会在生活中应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对“用估算解决问题”抱有排斥心理。教学中提供现实情境(购物、饭店买单、计算中用估算进行初步检验、估测教室是否符合标准)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應用”价值。

2.巧设比较,关注思维,在思辨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1)精算与估算的对比。

饭店里吃饭的账单“93.90元是否正确”和“到底应该付多少钱”这是精算和估算的对比。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进行预判,什么时候必须要精算。这需要学生生活及学习经验的支撑。

(2)不同精确度的对比。

估算,从应用的角度来说,还需要考虑精度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这个意识“李老师去超市购买18个单价23.5元的铅笔盒”设计了480元够不够这个问题,因为在前面18×23.5估算的结果可以对这个“480元够不够”产生三种不同的预判。23.5×20=470、24×20=480、25×20=500,如何选择?这不同精确度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估大和估小策略,还需要尽可能的精确。

3.丰富生活,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提升估算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需要反馈到生活中。本教学案例的设计依托“生活中的估算”为情境,着力构建“估算”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万不可为“估”而“估”,而是为“用”而“估”。endprint

猜你喜欢
铅笔盒预判因数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便携彩铅笔盒
整体供大于求 苹果行情预判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把握现在 预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