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7-10-09 15:48沈漫杰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德育工作班主任

沈漫杰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慢慢培养形成的,而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抓好中学生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小事抓起、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关键期抓起,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习惯养成

英国大科学家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养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 现代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很多家庭已经奔入小康生活,对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的淡化,个个吃好、穿好、住好,没有生活之忧。自然在平日生活中就开始有了攀比心理,衣食住行方面的比较就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的一部分,盲目的高消费、高享受。有的学生拉帮结派自成老大,命令其他同学帮自己值日或做作业。穿的要比牌子,吃喝的要比价钱,甚至对着一些家庭经济不好的同学评头论足,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

2.一些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很是不注意,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起哄;卫生习惯也比较差,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不懂得尊重他人,见到师长也不主动问好;不爱护公用设施,而是有意识的搞破坏;更有甚者,把头发烫染的稀奇古怪,穿红着绿哒拉一对拖鞋向旁人吹口哨。

3.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学生个人主义非常强,在家里娇生惯养的,来到学校就适应不了大集体生活,缺乏应有的宽容,对别人的生活习惯很看不顺眼,或是用自己的生活准则来强求别人遵循。有些学生未经允许就乱动用他人物品、看别人信件和日记。缺乏集体荣誉感,责任心不强,因此拈轻怕重、好逸恶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例比比皆是。

二、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思想也比较单纯,非常天真,看事情不懂区分是非善恶,特别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众心理、模仿心理也比较严重,加上平日里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不够强,常常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把家里的爱护和学校的良苦用心看成是一种约束,叛逆心理非常明显。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在其他同学休息的时候放生高歌,或是在教室等学习的地方谈天说地,老师上课喜欢顶嘴和老师唱反调,这样在集体生活中就显得格格不入,这就是常人常说的“有个性”。

2.现在的生活已经是不愁吃穿,追求精神享受了,过去的贫苦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父母非常宠溺自己的孩子,各个娇生惯养,对子女总是有求必应,就算平日里犯错,也不舍得责骂,使得现在的孩子娇气一身,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做事、说话从不顾及他人感受,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除了这样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甚是苛刻,特别是学习方面过分严厉,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相比,很是关心儿女的心理感受,以致使子女形成了孤僻、冷漠、甚至是自卑等不良性格。而今留守孩子也比较多,大多都是因为缺乏家庭关爱,无人管教,形成各种怪异的性格,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在校的也是整天无所事事,混的是日子,这是众多学校头疼的问题。

3.当前,外部诱惑实在太多,中学生心灵还是比较幼稚,所以影响是极大的。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最流行的互联网,使用正当的那它就能延伸视线,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力。但因为很多中学生是不思进取,享受娱乐,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部分学生沉迷游戏、游乐网吧和歌舞厅等,以致荒废学业,相当一部分少年犯就是因此走上不归之路的。很多中学生如今也是相约似的,视自己的利益如命,常会为一己之私不顾后果的去损坏别人的利益,还高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把中华传统美德抛于千里之外,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忘得一干二净。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更是被有些人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话,使之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一些正面的教育,再它们面前往往直不起腰杆子,被忽略掉。

4.当然,现在学校的德育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众多学生,一个班级学生几十余人,教师也不能面面俱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的微恙,不能一对一的进行教育,有时总会疏忽一些小细节,这样就尤显针对性不足,内容单一,理论性较强,实践起来就颇为费力,养成教育就变少了,很多工作多是一般化,一体化就比较难实现,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疲于应付,营造各种的氛围就步履维艰了。

三、我們要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净化社会公德环境

要注重引导,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中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有所感触,并从中得到启发,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触犯道德底线,把文明、道德、奉献体现在生活当中。通过一些宣传单或电影等媒介多传播各种关于文明和道德行为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分析是非善恶,一些学校还通过一些类似“感恩教育”的公益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众多家长的肯定,营造讲文明、讲道德、懂感恩、懂奉献的良好积极氛围。endprint

2.优化家庭公德环境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是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家长一起营造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家庭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中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活在一个快乐氛围的环境里,这对于他们的养成健康的身心有很大的帮助。

3.健全道德紀律机制

提倡社会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制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公德教育网络,使公德教育一体化,让全社会共同起来实行,落到实处。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教育的成效得到巩固和发展。

4.深入了解进行针对性教育

关于教育对象,我们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给予正确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应从中学生自身出发,站在中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了解学生就容易多了,对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了。其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接受教育,而在这过程中,学生由教育客体转为主体,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只有这样,公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日益彰显。

5.强化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强化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那在进行公德教育时,就要改变过去德育只会讲不会做的的作法。只会对学生强制性的教育,逼迫他们接受,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的活动实践,使他们自觉、自动地参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予以肯定,并自我内化,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6.德育要着重于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爱祖国、爱父母、爱集体,也就是说要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所以,我们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中处事、修身养性之道中的精华摆在中学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加强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明确这样做的作用和目的,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让他们懂得自己去总结、辨别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四、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动脑和动手习惯

从历史上看,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毛泽东学历不过是中师,却成为一代伟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养成了动脑的习惯;爱迪生只上了三年小学,一生竟完成一千多项发明创造,重要的原因是他养成了动手的习惯。所以我们从学校到教师都不应把眼睛只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而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动脑动手习惯的培养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习惯,首要工作就是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彻底废止“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而教师的作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去启发、去引导、去评价、去鼓励,使学生在不断的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体验成功;其次是要开展好读书活动,使学生读书中学会读书,学习中学会学习。对于学生的读书也要采取适当的评价,如查阅读书笔记、收集手抄报、开展心得交流、读书经验介绍等,及时表扬公开展示,以激励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注重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和实验教学的开展。

五、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研究表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我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体现层次。一是体现内容的层次。我从抓基本习惯入手,逐层深入,首先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上下工夫。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类进行。我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等不同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目标不同。然后开展了“五要五做到”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出了新的目标。一是要有整体观念,做到心中有祖国、有集体,乐于为集体服务,不做有损集体的事。二要学法知法,做到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校园秩序,不吸烟,不赌博,不打架斗殴,不打电子游戏。三要了解体验美好愿望的实现要靠艰苦劳动和不懈努力,做到勤奋进取。四是搞好环境卫生,做到不乱扔乱吐,乱涂乱画,爱护公共设施。五是要有爱心,做到心中有大家,不损人,不害人。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目标。

六、加强教师身教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正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将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七、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觉性。自觉性是指学生个体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社会的要求。一个人的自觉性是其个体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在动力,初中生在某些行为习惯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对学生个体在行为习惯中的自觉性进行培养。二是强迫性。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始于强迫。譬如洗脸,小孩大多不愿洗脸,在父母的强迫下,开始一次、两次,时间长了逐渐变成了自觉的行为。因此,初中学生许多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迫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强迫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促使学生把行为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形成动机,进而经常支配自己的行为。

2.指导学生行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意志力的支持,初中学生尤其是这样。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应着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3.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评价,这种评价以及时评价效果最佳。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为的正确与否,产生肯定性的情绪体验。

4.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对于学生行为的评价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包括合理的奖惩。以起到及时强化的作用,强化以正面强化为主负面强化为辅,及平时常讲的多表扬少批评。

总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携手合作,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工作,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做到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确合理要求,明确具体和严格要适度,坚持不懈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和督促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良苦用心许多学生都能够感受,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增强自信心,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高,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增强学习意识,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王建宏,王俊蓓.八成中学生心理都有问题[N].宁夏日报,2005-06-04(002).

[2] 俊山.现实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素质及矫正方法.清河县教育网.

[3] 张艳平.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德育工作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班主任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