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

2017-10-12 18:19李晓东
中国德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德育课指南工作者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明确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把这些要求扎实落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指南》的发布,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这样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要切实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从实效性角度审视和评价德育实践活动,不求花样、只求有效,切实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将这些内容系统部署是《指南》的亮点,将这一任务扎实落实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发现和优化德育课程的实践方式。《指南》确定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言。而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落实,则需要认真考虑。现在有不少人将德育工作理解为中央文件的翻版,认为只有用非常高大上的文件语言,才能体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按照这一思路,很多德育课堂就剥夺了学生表述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而让他们以“念”或者“背”的方式,復述文件语言。其结果,不仅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更增加了其对于德育课程的反感,进而导致社会上对于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的误解和曲解。德育的本质在于人本身,所以上述德育内容只有落实到学生身上才是真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落实德育工作的各项内容,就必须从这些工作与中小学生的关联入手,切实实现从“源于生活”到“感悟生活”再到“高于生活”的转化。无论是德育课程还是德育实践,都必须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做文章。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讲好国家发展的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育于生活,让德育教化如春风化雨一般,在生活化的呈现中润物无声。这样的发现和优化,需要教师付出心力,用工匠精神精心设计德育形式和环节。如果能够发现和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解疑释惑,真正拨动学生心弦,这样的努力才是有效的。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关注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是落实《指南》的中坚力量。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不尽如人意。在很多学校,德育课教师在课程安排、薪酬待遇、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被边缘化的现象。有不少学校以中高考的分数权重作为学校资源分配的依据,忽视了德育课的课程价值和育人价值。也有的校长坚持“德育课谁都能教、德育工作谁都能做”的错误观念,对德育课程的专业性缺少认识,使得德育课教师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另外,班主任和各级德育管理者不仅承担了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且他们又是学科教师,繁重的学科任务加上复杂的德育工作,使得这些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专业成长,无法通过外出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为自己的德育实践提供改进的可能。《指南》明确将“加强队伍建设”作为组织实施的内容之一,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这些具体化的要求,是实现德育工作队伍优化的根本措施,必须尽快落实。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专业学会也应该根据《指南》的要求,组织面向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专项培训,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只有让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有机会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才能保证他们在德育课的教学与实践中实现创新。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指南》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根本依据之一。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切实将这一文件的要求转变成实际教育教学的指南,才能让这一重要文件真正发挥作用。这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也是每个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关注这一文件的“落地生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尽自己所能,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有生命力的德育,成就学生有内涵、有品质的未来。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赵 庭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课指南工作者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指南数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