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体验选修课对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影响

2017-10-21 06:12李亦扬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6期
关键词: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核心素养宏观教育理念下高师院校培养师资的要求,阐述心理健康建设对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举例说明、文献法提出美术选修课程设置体验式教学对辅助高校师范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多样性美术体验选修课的设置提出构想,研究结论是高校美术选修课程不应只停留在以理论鉴赏的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创作,手、脑、心结合,利用艺术心理治疗的作用,辅助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用工作坊的体验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研究的意义及目的是对设立多样性美术体验课程在高师院校的可行性和有效进行探讨,对当前高师院校艺术资源与心理治疗的整合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术体验 选修课程 心理健康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07-02

一、新时代师范生的培养要求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我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2014年教育部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向,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逐渐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核心素养体系对国家教育发展起着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指出:“教育部将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这就意味着,围绕核心素养对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核心素养是更高级的品格和情怀,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技能、心理素养、情感态度的综合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才成长的高度。是贯穿生命的成长,并稳定的伴随人一生的素养。是经过后天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和社会人才,教师是关键,否则,宏观的教育理念就是空谈。在我国,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教师队伍来源主要依赖于各类高等师范院校,这就标志着高等师范院校在必须围绕核心素养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在核心素养的主导下培养具备道德、能力、情意的未来教师,具有全面素养的未来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以核心素养为基点,才能在综合能力上成为符合世道要求的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问卷及历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困惑多集中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情感问题、学业及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而心理健康一直也是高师人才培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师范类高等院校作为师资培养的摇篮,必须关注学生心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建设,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和研究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长期不懈的工作,并落实到实处。

二、美术与心理健康建设的密切联系

艺术是人类精神成长的象征,也是人类情意表现的方式。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多元存在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的精神再一次陷入深层迷惘。各种压力使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象牙塔内的天子骄子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厌学甚至厌世的情况时有发生,自杀及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各类事件也层出不穷,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当前高校相关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有相应的心理治疗室或心理咨询工作坊,但是通过艺术进行相关心理健康建设和通过选修美术实验课程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少之又少,这不难看出艺术治疗和心理健康建设的联系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而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也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训练美术技能,而是通过使学习者内心达到审美状态,培养和发展其良好心理,同时对于不良心理进行疗治和矫正趋于和谐,从而使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其他的艺术美感体验,都会给参与者带去心理冲击,甚至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就是说美育具有心育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美术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就丢失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二十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系统的研究艺术美学与心理健康建设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瑟·罗宾斯本身也是一名雕塑家,他在他的一系列艺术心理的著作中,都用实例阐述了艺术对心理健康治疗的影响,包括艺术治疗和应用。他提出希望学生通过艺术表达来探索和重要课题关系内化相关的个人经历、探索治疗过程的的各个层面,以及探索与心理问题相对应的美学现象。例如在荣格心理学体系中,曼陀罗绘画是通过研究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通过描绘曼陀罗及上色,唤醒绘画者内在,并在一般的心理治疗中,具有表达和转化情绪的作用.曼陀罗绘画以心理投射为基础,在上色和绘画中有平复焦虑,重建内心秩序的积极作用。无独有偶,我国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艺术,在抒发情感,缓解情绪方面也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中所蕴含的线条和创作动机也能体现出书法艺术与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宣泄消极情绪。这一认识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再以雕塑为例,著名雕塑大师贾科梅蒂创作的很多雕塑作品就直接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家庭遭遇,父亲的去世和友人的离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痛苦经历不断在贾科梅蒂心里埋下了一个个心结,在他的创作中不难看出作品背后所反映的恐惧、孤独、甚至死亡。这是二战带给世界人民普遍的心理感受。所以当非专业人士在创作雕塑作品时,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身产生的空间和体量感,以及潜意识里的形象塑造都具备有一定的移情宣泄的作用。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四学生的陶艺作品中就明显的有着自己心理影响的影子,或者内心关注的想法。 事实证明,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活动具有抒发情感,宣泄心理的功能,在艺术创作和美术活动体验中,可以把参与者内心的情绪或焦虑通过创作作品进行心理投射,整合内心矛盾,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高师院校美术选修课开展现状及多样性美术选修课的设置构想

师范类高校一般都开设有艺术类选修课程,最常见的有《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书法鉴赏》等。多数集中在理论赏析课,而以体验课程为主要模式的全校公选课程几乎没有,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美术选修课的类型是比较单一的,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的感受对艺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愉悦心灵,增进审美,陶冶情操,但从实际体验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加之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对美术课程重视程度有着明显的地区城乡差异,再加上欠发达地区美术专业师资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特别是生源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教育是比较贫乏。因此,在高校的通识课或公选课上设置一定的美术体验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同时又可以通过色彩、塑造、民间艺术手工创作等美术体验活动使学生内在情绪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表达,并生成为一定的情绪和心理感受进行释放,利用艺术语言的表现,同时疗愈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在笔者对贵州高师院校的239份有效抽样问卷调查中,认为美术对心理压力有着积极疏导作用的占93.32%,87.87%学生认为当人们在专心进行书画欣赏或创作时,会不自觉的忘记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学校有专门的艺术创作室对外自由开放,可以进行绘画、书法、雕塑、手工等艺术活动,63.6%的学生表示愿意经常去 34.3%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去,整体表达愿意参加美术体验的人数总比占高达98%。通过问卷分析,证明高师院校美术选修课的多样性设置是可行并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因为高师院校内本身就有艺术类专业,所以具备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整合美术专业的师资和场地,横向与心理学辅导老师合作成立美术心理工作坊,同时也可以利用美术专业学生的创业体验来进行多样性美术选修课程的开设,比如雕塑室,民族民间手工工作坊、陶艺工作坊等形式。这样有效地将艺术专业性和心理学整合,构建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模式。在资金方面可以采取学校支持同时对外开放收取一定基本材料费的模式,在周末由美术专业学生担任辅导,作为创业体验及实习的一种手段,同时,学生创作作品一方面是从美感艺术去引导,同时也可以从心理潜意识表达去鼓励参加者的即兴和自由创作。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关注实验者的心理投射,并适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后续干预,是完全有必要和有着重要意义的。除此之外,高师院校可以选派部分艺术专业或心理辅导员进行外出进修,学习掌握一定的艺术治疗理论,以便更好地针对心理有隐患的学生及时排解和心理健康建设。另一方面,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这些实践体验课,可以补充他们在专业倾向课程之外,更多的了解其他门类的美术形式,而不仅仅停留在绘画及素描色彩这些以绘画技能为主的课程。

四、通过多元的美术活动体验,辅助构建师范生健康心理

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一切艺术表达的材质只是艺术家手中艺术创作的媒介而已,但是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任何艺术材料都有其内在的属性,这些属性使得材料的使用更加适合某一种心理诊断类型,从而利用艺术材料的这种特质为心理病人群提供如同中药不同药方的疗效和影响。例如形、纹理、色彩、体积感、空间、动感平衡感、抽象性等。以上元素不仅描述了艺术材料的各个维度,还描述了内在表征生活的非言语层面,而内在表征生活也影响了治疗环境内、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言语表达与上述的美学元素是相辅相成的:丰富多彩的颜色表达着人格;深度和宽度(体积感)表达性格;平面度或深度表达情感;纹理、形和平衡感表达某个人的生活或关系[1]。因此,高师院校的多样性美术实验选修课程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艺术材质来辅助构建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建设。例如雕塑工作坊的体验,就是一种深度和宽度的艺术语言,对应着性格。以色彩为主的油画、水彩等美术体验活动,对应人格的表达和情绪的疏导。以抽象性为表达的包括中国书法体验,可以从心性的抒发去构建疏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美术体验活动,通过形、色彩、空间等元素的创作和体验,将对应的文字和心境体验表达出来,即使在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普遍无艺术治疗师的前提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美术活动体验,自我修复心理上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自愈建设的有效手段。

综合阐述: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理念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大学思想,《大学》中阐述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齐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正其心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培养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理,良好人格,具有知识技能全面的人才是全球教育的共识。心理健康建设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验标准之一,美育的独特作用不仅在对人文精神养成有重要影响,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尝试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樣,丰富多彩,一方面开阔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同时也通过多元化美术课程体验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引导学生对自我心理的疏导。在课程体验中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疗愈,发挥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因此设立多样性美术体验选修课程对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建设有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阿瑟·罗宾斯著,孟沛欣译.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课题项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研究项目,《贵州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研究》结题论文。

作者简介:李亦扬(1972-),女,汉族,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潮课”热现象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