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东京“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

2017-10-22 08:47何小青王燕斐HeXiaoqingandWangYanfe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上野画廊艺术

何小青 王燕斐/He Xiaoqing and Wang Yanfei

一、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在东京兴起背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共艺术被视为一种基于公共价值观的“新颖事业”从美国传入日本,并很快在日本得到了本土化的实践,产生了两种不同面向,“设置型”公共艺术首先伴随着都心的城市再开发项目兴盛起来,而“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则在日本其他城市率先得到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带来了社会整体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经济不景气”、“都心空洞”、年轻艺术家“失业”等问题困扰着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对这样的现实,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艺术文化发展的政策,并试图通过艺术文化来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政府与民间企业合作,先后成立“日本艺术文化振兴基金”,设立了“财团法人地域创造”。为了呼应地方艺术活动的兴盛发展,文化厅从1990年起,开始施行了一系列针对地方文化设施扩建和整修、文物保存与活用、艺术节与传统祭典等的短期补助项目,例如1990年的《地域文化特别推进事业》,1992年的《新文化据点推进事业》,1993年的《地方据点都市文化推进事业》。1996年开始,文化厅提出了针对地方政府进行艺术活动时提供的补助政策,即《文化社区营造计划》。1997年,文化厅又公布了《艺术家进驻计划》,以提供针对艺术团体运用的补助资金。①故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在东京都悄然兴起,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二、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特点

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倾向于以公众参与及公共议题表现为价值核心的创作类型,这种新型的公共艺术以临时性的艺术作品为主,通常也被称为“日本型艺术项目”。美国艺术家苏珊•雷西(Suzanne Lacy)按西方艺术史的视角,把这种艺术新模式定义为“新型公共艺术”(New genre public art)。②

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所呈现的可以是一件艺术作品、一个展览或是一场表演。但必须基于一种共同创造的形式,是围绕当代艺术的艺术活动。不仅限于美术领域,还涉及表演、音乐、舞蹈、影像等多个方面,艺术项目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并与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条件相关。其参与者不仅限于艺术家。③为实现一个项目,组织者需要经常与地方政府、大学、民间企业和市民团体合作。透过结合视觉艺术、协调创作参与及艺文娱乐等软硬件计划的参与过程,内容上多以能联结多数人共同生活、情感记忆,或表征、述说出地方事情为主,积极活化单一的视觉艺术成果,强化当地市民的集体参与以“人”为价值基础,去达成某种符合多数公众利益或价值的目的,进而超越艺术专业的主导。

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

1.强调艺术创作过程和积极披露该过程。

2.特定的地点,参照地点的社会背景。

3.持续、长期、更新,随着预期不同的连锁反应的发生。

4.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的合作和强调沟通来促进这类合作。

5.激发艺术以外的社会领域的兴趣和参与。

1994年的“新宿少年艺术”是首个在东京开展的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紧接着是1995—2000年东京都港区青山地区开展的“MORPHE”艺术项目,此后,1997年至2013年开展的“art-Link上野-谷中”艺术项目等相继开展。

三、主要案例

1.“Morphe”95—2000

1994年,三潴末雄在青山创办了三潴画廊(ミヅマ·アート·ギャラリ),并开始了以“宣言”为名的公共艺术项目。起初,是因为三潴末雄不喜欢银座的气氛,故而选择到青山开办画廊,当时青山有很多精品店,但画廊只有少数几家,门庭冷落,所以其希望通过策划艺术项目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改变这种现状。

第二年,三潴末雄邀请仲世古佳伸和AKI-EX的秋薰里一同加入“宣言”艺术项目,担任项目企划者,并由仲世古佳伸将项目的名称改为了“Morphe”。Morphe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梦想和睡眠之神,从俯瞰的视角看世界的变化。当时,东京银座是当代艺术的中心,处于流行的尖端,企划者们希望将青山打造成为继银座之后新的潮流之地,“Morphe”即等同于“宣言”。

于是,从1995年到2000年,以东京•青山为主要舞台,以画廊为中心,在时装店、咖啡店、汽车展厅等地,进行了现代艺术的展示和演出等。初次的尝试在1995年,由于那年新年伊始的阪神大地震,加之同年3月发生在东京的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等,为此,在1995年以“龟裂:破裂的城市”为主题,将各类艺术作品展示在街道之中,希望人们直面同时代的“城市危机”,并由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潴末雄曾说:“起初认为在青山最尖端的时装店和汽车展厅里展示现代艺术是一种挑战,可以打破美术馆和画廊的陈规,但是,其结果却很是悲惨,在精品店展出的雕塑作品被践踏,在街角设立的作品被误认为是垃圾,被扔掉。我深切地体会到,现代艺术必须从美术的制度中解放出来。”Morphe的初次尝试虽然没有得到公众很好的参与,但是,却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思考,开始让人们重新省思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2.art-Link上野-谷中

从1997年至2013年,“art-Link上野-谷中”都会在每年的10月初举行,共持续举办了17年。在上野公园内有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活动,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参观。与上野公园毗邻的谷中、根津、千驮木是与上野公园截然不同的空间,那里是充满浓厚下町风情的一个地区,人们简称那里为“谷根千”,知名的谷中墓地就位于此,还有很多寺庙、神社,在这一带依旧可以体会到日本传统社区所独有的氛围,北原白秋、高村光太郎、夏目漱石等名人都曾经在“谷根千”居住过。

1997年,时任上野之森美术馆研究员的洼田先生首次提出了“art-Link”项目,其希望可以在此创造出与德国敏斯特一样的雕塑项目,漫步在上野和谷中一带的街头便可欣赏到美术作品。该计划很快得到了周围美术馆的复议,并且于当年开始执行。由“art-Link上野-谷中”执行委员会主办,艺术文化振兴基金提供资金补助,朝日啤酒、资生堂、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提供赞助,社团法人企业公益协议会认证,Atre上野、伊势食品、伊势文化基金等协办,上野观光联盟、上野联盟、台东区、财团法人台东区艺术文化财团提供后援。

以“art-Link”为名,希望人们可以与艺术密切相连。每年都会围绕不同的主题,举办各类公共艺术项目,以上野公园、谷中•根津•千驮木一带为中心,被JR山手线、京滨东北线的上野、莺谷、日暮里三站,以及千代田线的根津、千驮木所包围,有时也包括秋叶原和浅草等地的部分地区,涉及雕塑、壁画、表演、摄影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有些在户外举行,而有些则协同美术馆、画廊的展览一同开展。

由学生担当志愿者,通常由美术馆和画廊等的管理者担任执行委员。从艺术家、建筑家到学生、家庭主妇都可以自愿参与到该项目中,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直接管理,并与参与者进行互动,以获得有趣的经验和发现。

艺术项目形式的公共艺术以公众视点自发性地推动各种艺术行动,着重于公众体验与参与的过程,借由一段实践与创造性的完成,由自我扩张到群我认同,而更能回应道公共议题的本质;相较于以往动辄数百甚至数千万美元的经费,以视觉艺术为主体的公共艺术设置,许多小型个案反而在微薄的经费与资源限制下,更能激发创作者发挥创意,走向优质发展。这些改变,促使公共艺术的概念,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创作扩大到更广阔的社会人文领域;强调公众自主的美学观点……既是一种改革性措施,但却也是演绎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的实验性开端。④公共艺术逐渐跳脱出视觉艺术形态的既定印象,透过更多元的民主论述,借以达成公共想象的再生产,最终,透过艺术来达成某种程度的社会生产。

注释:

①黄姗姗:“台湾社区艺术行动案例调查研究计划”暨“96年国艺会补助业务相关专题研究——以‘社群/社区艺术行动计划’为探讨范畴”研究计划.台北市: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2008年。

② KAJIYA Kenji.Japanese Art Projects in History.FIELD, 2017 (06).

③熊倉純子,長津結一郎,アートプロジェクト研究会.「日本型アートプロジェクトの歴史と現在1990年→2012年」補遺.アーツカウンシル東京:公益財団法人東京都歴史文化財団,2015。

④林志铭:《蓝海 公共美学》,台湾:暖暖书屋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猜你喜欢
上野画廊艺术
篽箖·上野书屋
纸的艺术
深夜,拥有一缕光的安全感
画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画廊
上野的樱花
画廊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