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步四结合”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7-10-24 02:33◎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改革职业高职

◎万 平

基于“六步四结合”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万 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河南 三门峡472000)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难点。教师是决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有效的课改策进管理机制和策略是课改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条件。“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从方法、技术层面为高职院校的课改提供指导和参照,为教师课改提供系统性、普适性、可操作性的“轨范”;从管理层面,探索建立了课改策进的有效机制和手段,确保课改顺利进行。

“六步四结合”;高职;课程改革;模式

课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也是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既要有课程理念的改革,更要有课程实施的改革。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将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否则,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将会处于虚化状态,无法产生真正的效益。

目前,制约高职院校课改的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来源的先天缺陷,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能力资格标准和严格的职教教师准入制度,大部分教师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学习,教师对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知之甚少,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更是闻所未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知和行动。[1]面对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虽有改革的热情,但常常是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二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系统优化不够,高职课程理论对高职具体课改实践的深度引领不足,对教师课改实践方法、技术的指导乏力。三是部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课改组织、策进机制乏力。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认真研究国内外高职课程理论和吸收、借鉴诸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和课改实践,提出了“六步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方法、技术层面为高职院校的课改提供指导和参照,为教师课改提供系统性、普适性、可操作性的“轨范”;从管理层面探索建立课改策进的有效机制和手段,确保课改顺利进行。

一、“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在现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课程理论指导下,在吸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提出来的。它以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为依据,以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优化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为保障。“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由“六步”和“四结合”两部分组成的。其结构模型如图1。

图1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结构模型

“六步”是指用以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相互联系,步步相扣。目标是基础,内容是核心,过程是关键。“六步”的顺序体现了课程设计的逻辑序列,不可逆转,其内容与要求又赋予了高职教育的特定含义。“四结合”是高职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五个对接”的进一步具体化。

“六步”侧重于技术操作程序。“四结合”更侧重于一种课程理念,是“六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六步四结合”的核心是“课程对接岗位”和“教学对接工作”,其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符合度,学以致用。以此为目标,建立了“六步”与“四结合”的关系,形成了既有课程理念,又有开发与实施技术要求的课程模式。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术“轨范”。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课程实施的要求,体现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各个层次。

二、“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系统性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系统论基本原理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为“学生”组织的活动系统,是为达成一定“目的”的,是凭借一定“内容”、应用一定“方法”、在一定“环境”中通过“教师”来组织实施的,其状况和结果质量是靠“评价(反馈)”来表现的。[2]其结构包括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维度。从共时态来看,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要素;从历时态看,包括原理厘清、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开发、方法应用与评价反馈等基本环节。[3]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好,系统整体效果并不一定好。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因而,“六步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联系的角度对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各个要素和课程的整体教学、单元教学及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实施,实现系统优化,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统一性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统一。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的设计。因此,必须从以“教”为逻辑起点设计教学转变为以“学”为逻辑起点设计教学,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看,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点,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得以落实的途径和过程。有好的教学设计才可能有好的教学实施,教学设计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实施才能显现其成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理应有机统一。然而,在现实的高职课程教学中,二者多处于分离状态。教学设计往往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的“理想设计”,无视教学实施的条件与可能,往往使完美的教学设计因条件的限制而束之高阁。“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设计要从学校的设备、师资、学生等现实情况出发,要围绕教学实施进行设计,为实施进行设计,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要使教学设计落地、生效。

(三)技术性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我院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课程理念的改革,也不是对具体一门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在现代高职课程论指导下,从技术层面对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一般性“轨范”和标准,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容易借鉴,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基于“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有严格的程序。“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是通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三个层次来实现的。它是一个系统,有一定的技术“轨范”和标准,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二)教学设计需把握的几个关键要素

1.专业核心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工作逻辑为组织轴心的新课程模式,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熟悉和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并使之有机结合。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加强与企业专家的合作,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专业研究,准确提炼和表述专业核心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基于职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基于职业的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

2.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性质、功能、地位的厘定,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预设。课程目标应从属于课程定位,与本课程的性质、功能定位相一致。既不能过于泛化,失去了本课程特有的价值意义;也不能过于简单,使课程的功能目标损减。“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全面性是指课程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关键能力目标和理论知识目标,缺一不可。具体性是指课程目标应具体、可以检测,要有实现目标的载体和途径。

3.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

课程内容设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工作”,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所以,课程内容应与工作实际高度相关。课程内容应源于工作实际,源于工作实际中的工作任务,但绝不是工作任务的简单移植,而是要根据课程理论和学生认知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抽象和转化,转化为教学项目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否则,再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训练平台与教学条件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通过反复的工作实践训练逐步提高的。能提供什么样的训练平台,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影响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建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训练平台,帮助学生通过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项目训练提升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包括训练素材和训练条件两方面。训练素材主要是指训练项目、训练任务等,训练条件主要是指教学条件,既有设施设备条件,也有资料条件。为此,一方面训练素材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可能提供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条件、丰富训练平台,拓宽训练途径,实现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

5.考核评价与工作要求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与职业能力养成相结合,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提倡“学”与“考”一致,将工作要求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将职业资格证书融于考核评价之中。

图2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技术流程

四、“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策进

(一)强化激励,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原动力

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课改能否落到实处,最终取决于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以及课改的能力等方面是否适应课改的需要。可以说,课改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思维与行动。“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原有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颠覆”,是教师课程观念、知识和能力的“重构”过程,必然是一个艰苦、甚至痛苦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完成这种“重构”。“安于现状”“工作倦怠”“不安全感”和“畏难情绪”等都很容易使教师不仅不能成为课改的推动力,反而成为课改的阻力。“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推行的课改行动,更需要对课改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否则,课改就无法推行。学院在推行“六步四结合”课改过程中,在动员教育的同时,采取多种策略,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接受课改、认同课改、赞成课改,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课改、实施课改。如,对课改效果显著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方面增加权重系数,在评优评先中优先。对消极应付课改、或者成效不好的教师则提出限期整改或者换岗要求。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行,激发了教师参与课改源动力,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保障。

(二)“问题导向”,提升教师课改的能力和水平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有力证明,成功的课改必须是立足校本的改革。任何缺少“校本化”的“拿来主义”、简单移植和模仿的课程教学改革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为高职教师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般性的“轨范”和标准,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才能显现课改的成效。在课改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转变教师的课改理念,丰富教师的课改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课改具体实践的指导,帮助教师解决课改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不同。“问题导向”模式是高职课改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实践中,学院可以通过重点指导,全面推进的方式进行。选取不同类型的课程作为重点,成立课改研究、咨询专家小组,解决课改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课改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投入,为课改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从学校教学条件的现实状态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基于教学资源的现实并不意味着迁就教学条件。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条件的限制,校内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设备台套数不足,制约着课改的高水平推进。高职院校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投入,以课改带动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与完善,为课改的顺利开展和高水平实施提供保障。

(四)加强研究,实现课改的深入、持续推进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是在现代高职课程论引领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既是课改的实践活动,也是课改的研究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开展离不开课程理论的深度指导。所以,教师不仅是课改的实践者,也是课改的研究者。教师要在改革中研究、在研究中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者”,对课改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积极应用于教学中,促进理论研究成果和改革实践成效的“双丰收”。

“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赞同,成为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改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1]蒋梦琪,石伟平.职业教育教师对课程改革适应的问题表征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33-37.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2-323.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课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3-157.

G712

A

1671-9123(2017)03-0055-05

2017-06-12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420)

万平(1968-),女,河南卢氏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倪玲玲)

猜你喜欢
改革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