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建设

2017-10-24 09:54常振华
文教资料 2017年2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常振华

摘 要: 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高职第二课堂建设的原则出发,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第二课堂建设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由一个理念、两级管理、四个模块和四种方式构成的系统化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期能对高职第二课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第二课堂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教学活动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愿自主性、知识性、思想性、开放性等特点[1]。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第二课堂活动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身心发展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健全和发展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一、高职第二课堂建设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第二课堂建设把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课程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由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系统性原则。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同时存在着多层次、多样化的灵活分散性,必须系统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应健全组织,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制定多元合理的评价方式,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三)实践性原则。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才就业做好预备,必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在实习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组织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技能竞赛中发展创新能力。

(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举的原则。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高职人才培养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以教书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子系统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子系统重在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2]。高职院校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构建,两者互相促进,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

二、高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建设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得到较大提升,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提出“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实施两级管理,构建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内容,配套四种实施方式组成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建设(图1)。

(一)一个理念。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能激发、尊重和引导学生兴趣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3]。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施,更强调学生自我成才的自觉性、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和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体验。

(二)实行两级管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在学校教务处下设第二课堂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并对各种活动课程设置、实施和考核评价做出总体安排。在各二级学院(系)设立第二课堂管理中心,负责本院(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考核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日常事务管理。为了保证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四大模块组成的活动内容。高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内容主要由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社会生存、身心发展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思想道德主要包括学生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纪意识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技能培训、科学技术和创新创业等。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开放实验室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并通过技能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将所学专业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成功就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生存主要包括社交沟通、求职面试、生活习惯和志愿服务等。主要通过为学生搭建平台,比如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身心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训练、文体艺术、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等。主要是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健康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四)第二课堂的四种活动方式。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竞技比赛、文化活动、实践体验和专题讲座等形式的交互使用实现的。其中最普遍的是竞技比赛,比如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演讲、辩论比赛;举办多形式、多渠道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举办英语、计算机水平比赛以提高学生交际和办公技能;举办各种类型的文体赛事,比如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其次是文化活动,比如利用重大节日或重要历史事件期间举办纪念活动;举办各种专业展示活动;举办学生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决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于艺、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实践体验主要有参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在企业进行短期的专业培训和实习;通过到政府或企业挂职锻炼、社区援助、公益等实践形式,为学生提供锻炼自身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机会;开展经常性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引导和测试工作,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等。高职院校开设讲座的氛围没有本科院校浓,但也是第二课堂建設不可忽视的一种手段,比如通过入学教育,开设系列讲座、道德大讲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学生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成功企业家做讲座,帮助学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借助网络公开课程,学习社交和职业礼仪、社会生存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人文艺术类讲座、论坛,丰富高职文化生活、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等。

三、结语

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和反思学校的所有课程体系甚至课程观念。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社会生存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高职院校核心理念的现实表达,也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朋,杨邦翔.第二课堂与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92.

[2]李同果.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1):93.

[3]晏维龙,吴明忠.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15(7):60.

基金项目: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WZJY201504)。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