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思考

2017-10-25 14:25王航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绩效需求

王航

摘要: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及农业科技用户需求的转变,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详细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水平及绩效,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农业科研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需求;绩效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7-0082-04

农业变革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持续到现在,经历了300多a的历史,这个过程称之为现代农业,其根本源泉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随着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现代农业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发达国家已开始强化科技创新的新一轮战略部署。美国制定实施了2012—2017年农业科技战略计划,欧盟出台了“地平线2020”科技计划。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要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及要求

1.1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我国早在1949年前就开始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但整体农业形态仍是传统农业占绝对主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新的变迁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做了相应部署。随着石油农业弊端的日渐显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需求日益强烈,农业资源约束日益明显,涵盖高水平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制度及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日渐强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a聚焦“三农”,其中2013—2016年的主题均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农业部分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近年的“一号文件”及“十三五”规划建议等系列文件均提出,我国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及竞争力。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

1.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当前,我国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使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供求结构的矛盾,以及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动力,同样需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解。

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及先进理念。

1.3 农业科技用户的需求转变

21世纪以来,以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其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不仅农业技术领域的需求范围不断扩大,技术需求方式及各层面技术用户的需求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步入信息化主导、生物制造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等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及要求,农业正在从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科技需求方式也相应发生转变,由原来分散的点状需求向系统的整体需求转变。

在当前农业发展要求变化的背景下,各层面用户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等要求也随之变化:农业生产者对生产成本、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专用化、特用化的要求;消费者及公众对食品安全、品质、营养、生态环境等的实际需求;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破解“三农”难题的需求。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从农业创新支撑、农业创新水平及农业创新绩效三方面,来考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其中,农业创新支撑包括农业研发投入强度、科研人员人均经费、农业科技队伍等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创新水平包括专利、论文、品种、技术等知识创造,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现状等农业科技产出;农业创新绩效包括农业科技贡献及成效等。

2.1 农业创新支撑

我国农业要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方面进行大量投入。

2.1.1 农业研发资金投入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总金额在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国农业研发投入强度仍仅为0.77%,不仅低于已突破2%的全国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也低于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1%水平,尚处于技术使用阶段,研发能力及技术进步的压力较大,详见表1。尽管我国农业研发投入强度在不断提高,但仍与发达国家甚至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较大(图1),导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二、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此外,农业科研机构与非农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投入存在很大差距。2012年全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为45.1万元(按R&D人员全时当量计算),而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均科研经费仅为25.1万元。

2.1.2 农业科技队伍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来自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培训中心、企业研发部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等,而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我国围绕产业需求配置科技资源,着力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通道,并于2007年底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至今已形成50個产业技术体系,凝聚包括25名院士在内的全国2 237位专家,共研发900多个新品种、35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110多个新产品新装备,节约成本1 384亿元,减少损失2 021亿元。仅“十二五”期间,由体系参与研发和推广的品种占农业部主推品种的一半左右,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的成果占所涉领域的67%。此外,2002年科技特派员制度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72.9万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直接服务农户达1 250万户。endprint

与其他专业领域相比,我国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比及农业研发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2 农业创新水平

2.2.1 知识创造 我国每年有大量审定的动植物品种、新药(包括兽药、农药)、新产品等有形成果,以及专利技术、植物新品种权、软件著作权、论文等无形成果,还有农业机械及其生产技术等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成果。

2014年,SCI数据库共收录我国发表的生物学类SCI论文24 891篇,其中农业科学等7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较2014年增加17.98%,其中申请量指数、授权量指数和维持年限指数较2014年也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国内外获权能力和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维持10 a以上的概率为26.43%,国外为67.38%。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维持到20 a期满终止的概率只有15.6%,而国外是26.9%,美国高达32.7%。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距(见图2),专利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授权的品種中,大田作物品种(玉米、小麦、水稻较多)比例超过85%(2015年),蔬、果、花的授权品种比例均不足10%,种子“抗洋”压力依然存在。

2.2.2 成果转化与推广 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及科技主管部门积极调整现行的科技政策,促进农业成果转化。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优化了农业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受体制机制障碍等影响,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不尽如人意。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类高校成果转化率仅为37%。我国农业成果转化的周期为7 a甚至更长,而发达国家为2 a。推广成果中,受农民欢迎、积极愿意应用的热型成果只占推广成果总数的10%左右,加一定配套服务和补贴的温型成果只占40%~60%,其余30%~40%为农民不感兴趣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在农业成果转化中,需要进一步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依据农业发展及市场实际需求,有效实施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2.3 农业科技创新绩效

2.3.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详见表2),2015年已超过56%,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还有差距,与德、英、法等国家超过90%的水平相比,农业科技创新的空间还很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依然艰巨。

2.3.2 农业科技进步成效 近年来,我国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现代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农村创业等取得长足进步。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以人畜力为主转变为以机械作业为主;化肥、农药“两个零增长”技术大面积推广,部分省份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过0.27亿hm2(4亿亩),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取得一定成效;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春耕水稻机插、玉米机播率分别达到49%、80.7%,“三夏”小麦机收率达到93%;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范围扩大到26个省份116个县。

3 农业科技创新策略思考

鉴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项目实施等科研管理,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3.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1985年起我国全面启动科技体制改革,1995年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2005年提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纲要》,进一步明确科技体制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在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创新驱动需要依靠科技及内生增长,《农业部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环境逐渐优化。

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中重复低效、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与需求脱节等问题,需要围绕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业转型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领域,建立和完善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业科研体系(包括基础、应用技术),由学术型转向可用技术型,扭转科研及市场“两张皮”的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成果引进与消费吸收、科技咨询与服务有机结合,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使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形成合力,提高农业科研效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2 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应改变以往“短平快”式的科研管理方式,从短期项目管理转为长期稳定支持,以符合农业经营的要求;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等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团队内部甚至不同学科的协作效应,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或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创造条件;科研项目应避免重申报、重结题而轻执行的思想,重视各个环节,以便及时发现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科研效率。

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应与时俱进,适应农业科研发展需要。在管理理念、专业知识、各级各类政策等方面需加强学习,实现农业科研的科学高效管理。endprint

3.3 提升成果轉化及推广应用效果

明确“一元多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积极发挥农民协会、农业企业、高校、个人等政府推广体系以外的农业推广组织的智力、资金、市场等优势,相互补充和促进,为农业推广工作注入活力,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实际问题。涉农高校应肩负起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培养等任务,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目前我国大量农业成果不能顺利转化,除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外,在一定程度上是供给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即需求与供给的联系通道不够完善。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农业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应加强供给与需求的培养和完善连接机制,通过搭建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借助懂转化懂市场的人才和团队找准科研方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应用率。

4 结语

在国内外农业发展及科技变革的形势下,农业需求在不断变化。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需求、现代化水平、管理理念不尽相同,为农业整体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提升增加了难度,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和对策,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课题组.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1):23-34.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2016-08-04)[2016-01-27].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4] 章力建,方堃.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投入需要开源节流与挖潜[J].中国农业信息.2013(3):14-16.

[5] 陈长民.政府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失灵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315.

[6] 康永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7]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研究所.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6年)[EB/OL].(2016-09-09)[2016-08-06].http://www.ccipa.org/uploads/soft/150525/1-1505251G155.pdf.

[8] 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0.

[9] 卫思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2):89-91.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ers, this article makes detailed analysis of support, level and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such development measures a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mand; performance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绩效需求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营改增”对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