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知识教学的困境

2017-10-25 21:20潘梦霞刘慧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品德差异法治

潘梦霞+刘慧

摘 要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二者的教育价值观都转向学生本位,知识教学呈现对话、动态、开放等特征。但两套教材背后体现的知识教学观,在教学目标、教学空间、知识的开放程度以及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四个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知识教学;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碼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00-03

2016年秋季,小学一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统一被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取代。两套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都存在差异,体现出教材编写者不同的知识教学观。把握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新教材,引领学生走进道德与法治新课堂。以下,笔者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作一比较分析。

两套教材都试图跳出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束缚,转向学生本位和对话、动态、开放的知识教学,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但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空间、知识的开放程度、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往往依据教育目标制定[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可见,符号传递和客观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从教学主体性来看,《道德与法治》让学生更有主体代入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主要可以从两套教材中卡通形象的差异看出。在形象上,男孩、女孩比兔子更能让学生有代入感。在动作上,小兔子很多时候是拿着话筒做出采访的姿势,与学生依然有距离感。在语言上,男孩、女孩是用第一人称在思考,如“还有哪些做法可能伤到自己呢?”“我的办法是……”他们代表的是学生自己,而卡通兔子更接近老师的角色,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如“猜猜看,钟姐姐都对小明说了些什么?”“互相查一查,大家看书、写字的姿势正确吗?”相较而言,卡通学生形象更能体现学生在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内容来看,两套教材在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上可能会出现差异。以下册“家人的故事”一课为例,本课旨在增进学生对家人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品德与生活》为引导学生表达,设置了4个介绍家人的例子,通过小兔子提示道:“这个同学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家人的?你也学着介绍你的家人吧。”学生通过教材能快速学会如何介绍家人,但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道德与法治》则选用了三个讲述家人故事的案例,并对案例“我的叔叔”进行了展开,可以直接引发孩子对家人的自豪感。但是教材中缺少引导语,可能会不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评价看,《道德与法治》更多采用开放式评价,不再以客观知识的记忆来衡量学习效果。例如,《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填空、填表、画图等学习任务较多,一年级下册第5课“春天来了”中设计了填空任务:“白天渐渐变 了,夜晚渐渐变 了。天气渐渐变 了。小草渐渐 了, 花开了。小燕子 了。”教材侧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品德与生活学习,能简单描述春天的变化即可,更重要的是感受春天的美好。《道德与法治》在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中也设置了填空,但采用了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填写“我听到大自然说”。这也许提高了学习难度,但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使知识教学更具开放性。

二、教学空间的差异

教学空间即开展教学活动、事件的特殊物质环境,是教学主体借助其他教学要素进行交往的场所。教学空间是师生互动的空间,积极、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师生产生良好的教学体验,提高知识教学效率。依据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空间的特征,教学空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理空间;二是社会空间;三是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空间。[2]

开展教学活动的物理空间有多种类型,在此,笔者以教室内课桌摆放形式为例,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目前,我们了解的教学空间有以下几种:秧田型、马蹄型、圆桌型、研究室和网络空间。[3]《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教材使用的课堂教学图片多为秧田型,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则出现了秧田型、马蹄型和圆桌型等空间形式。

社会空间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活动和事件,相较而言,《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的活动比《品德与生活》更为丰富。后者的活动主要是讨论、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猜谜语等,《道德与法治》教材则增添了顺口溜、诗歌、走迷宫、讨论、表演、猜谜语、探秘、辨析等活动类型,还采用了许多绘本故事。教师可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以上两种教学空间的差异会对心理空间产生影响。单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以及有限的教学活动形式,会束缚师生、生生交往,拉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的流动可能会被限制,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会被削弱。而马蹄型和圆桌型的空间形式让学生有了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学生无须时刻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教师的距离感减弱,课堂氛围能够更加轻松、自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知识与情感传递更加顺畅。

三、知识开放程度的差异

传统知识教学的问题之一在于只注重确定性的知识,它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已经确定的知识,这些确定的知识就像真理一样不可改变。[4]因此,传统知识教学为教而教,让学生成为了缺少思想的知识储存器。其实,确定性知识的教授是必需的,但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转型过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为教而教的情况,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记忆和模仿的内容比较多。如提示语、示例较多,给予学生开放思考和讨论的内容相对较少。以一年级下册第3课“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爱”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能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教材选用的示例是“我要学会……以后可以……”,这种特定句式会局限学生的表达。又如,第5课“春天来了”,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感受,小兔子提示说:“春天来了,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提示有助于引导一年级学生感受春天,但也限制了学生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想象。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开放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和开放式留白。知识的学习不再直截了当,束缚于既定步骤和框架。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探讨和争辩,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设置了大量开放式标题。如一年级上册第3课“我认识您了”第二部分的标题“我还想认识……”就使用了开放式留白。此外,还有许多疑问式标题,如:这样是爱整洁吗?拖拉一下没关系吗?怎样才能不马虎?具体到教学内容,教材也设计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如一年级下册“课堂作业认真做”一课,教材展示了一幅图:一组学生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另一组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唱歌。卡通女生问:“这也是作业吗?”教材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课堂作业,而是让学生思考课堂作业指的是什么,包含哪些。这些开放性内容的加入,让知识的学习不再死板。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但是,开放性内容对于师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对开放式问题的探讨和争辩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一年级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不同步,需要教师有效把控教学节奏,进行适当引导,并对学生观点给予恰当评价。

四、教学规律的合理性差异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强调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品德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修身课程。因此,在知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与学生道德认知过程的统一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特殊的接受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他道德因素的发展规律,[5]使教学与学生发展相契合。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词汇量有限,说话比书写更容易。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尽量让儿童用语言和行为去表达,少用紙笔记忆。《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设计的一些填空,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或课堂知识记录在书本上。例如,前面提到“白天渐渐变 了……小燕子 了”,类似的填空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道德与法治》减少了书写任务,或减小了书写难度,如“我一般 点睡觉, 点起床,一天睡 小时”。

其次,两套教材在编排时考虑了时间顺序,但对学生道德情感和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考虑存在差异。以国庆节为例,两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设计了爱国教育主题内容。《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祖国妈妈,我爱您”,分为两部分:“我们的国庆节”和“祖国妈妈在我心中”。《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分为四部分内容: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号令、课间十分钟、上课了。其中,在“我们的校园”和“校园里的号令”中加入了爱国教育内容。

一年级孩子对国家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晰,情感也不够深厚。爱国教育更重要地是引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两版教材在时间安排上都结合了国庆节,相较而言,通过校园生活自然引入、渗透爱国教育,效果更好。

知识教学的转型并不容易,两套教材虽然都从学生本位出发作出了努力和尝试,但依然未能彻底走出困境。而这一困境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由诸多因素共同导致,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道德与法治》的转型建立在《品德与生活》基础之上,体现的知识教学更加接近我们所追求的知识教学观。课程改革正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前人的成果为支撑和助力,逐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伟,盛群力.内外结合编写综合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6):42-49.

[2]段兆兵.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6-29.

[3]刘云杉.教学空间的塑造[J].教育科学研究,2004(6):10-12.

[4]周艳.从确定到不确定——传统知识教学的现代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9):66-70.

[5]陈秉公,刘英莲.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结构”与教学规律[J].教育研究,1998(1):31-3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德差异法治
相似与差异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好学者贤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