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10-25 01:00曹献儒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解读朱自清背影

曹献儒

摘 要:本文对于《背影》的解读重在人性,人情上,通过课堂授课的四个关节来逐步说明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理论联系授课过程,由浅入深,逐层透析,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真正要在课堂上得到的是至真至美的情感,情感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朱自清 《背影》 解读 人性 人文

没有情感的语文课,算不上真正的语文课。下面本人就联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背影》,来谈一谈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堂第一环节:悟真情

文学即人学,有人就有感情。《背影》中充斥着的一种“淡淡的哀愁”,[1]在文章一开始就弥散开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还亏空,办丧事”。这一系列的祸不单行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就是在这样一个基调里,父亲为“我”送行,而年事已高的父亲还要去找工作,作者此时看到了父亲的背影,怎能不涌出辛酸和悲哀。因此,这一种淡淡的哀情愁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所以在课堂上,这一氛围地营造是必须要靠教师来完成的。如直奔主题,让学生一上来就找寻“背影”出处,就很难使学生产生同情与共鸣,也使学生无法体会那深沉博大的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气氛的营造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实现,如教师深情地渲染,学生感情地朗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第二环节:品语言

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创作中主张“写实”,强调要“真诚地表现自己”。其实,这个不落俗套的“写实”与“真诚”,有时就是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的。《背影》中记叙父亲的五句话,平常,朴实。抓住这五句话“缓缓咀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2]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是关键的一环。

请学生针对五句话,回答五个问题,在对问题答案的探究上,掌握作者的感情。[2]

1:“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中情况如何?)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如何理解?)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不要走动。”(如此拥挤嘈杂的环境,父亲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给我买橘子?)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感叹号的作用是什么?)

5:“进去吧,里面没人。”(将此句前后颠倒可以吗?为什么?)

这五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思考引到了对语言背后感情的体悟上来,学生打开这五扇大门就可以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情:

1.家境惨淡,父亲不向儿子诉苦,反而宽解儿子,是为了让儿子安心在外求学,父亲一肩挑起接踵而至的灾祸。

2.“他们”是复数,使句子的意思有了明晰的层次感,别说是这个熟识的“茶房”,就是别的任何人去送,都比不上父亲啊!

3.费尽周折去买橘子,可见父亲的心思多么的细腻周到。“几个”橘子虽不多,爱心却无价。

4.感叹号透露出强烈的情感,表面轻松,内心却蕴藏着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

5.这种语序,反映的是父亲微妙的心理,首先担心的是儿子劳累,其次担心的才是丢东西,语调不高,态度恳切,正如古诗中所说的:“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这正是作者自己所说那种“无话可说的苦”[3]。

课堂第三环节:赏背影

“背影”在文中先后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对于这个“背影”,学生理解时重点抓住的应是“最”字,它表现了“背影”留给我的印象深刻之极,也点出了背影带给我直截了当的冲击。

剩下的三次“背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皆与“泪水”直接相关。或者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或者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或者说“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与“泪水”结合如此紧密。可见作者感情至深。这种凝聚着至深至情的泪,在课堂上如何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需要教师认真去思考探究。

我觉得电影的魅力和一篇名著佳作的魅力应是相同相似的。它们都是通过一个载体,将生活中人们内心都曾感触、动容却来不及表达咀嚼的情愫集中起来,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剪辑串接,在叙述中给人感动,这种感动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区别只在于电影更直观、物化。而文学需感悟、理解。很多学生品读不出《背影》的经典之处,可能也是缘于感悟能力不够。教师在这里就要充当一个调动学生去体验感悟的引导者。将精深的文字,像电影一样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以第二次出现的“背影”为例:

这次对于“背影”的刻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特写的镜头像是早起无声的黑白电影,完全由主人公的动作构成:“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脚缩,身倾,努力” [4],看到这一幕,任何人可能都会跟着流下泪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里的情感,就是埋藏在自己内心的情愫。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课堂第四环节:深挖掘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5]可能大多數人在解读《背影》时,都着眼在“父子情”上,教师在课堂大可将“情”扩大至“道”的境界。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即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道”,“父子情”实则就是我们一向主张的父慈子孝,这即为纲纪。以此调节则人和谐,社会和谐,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这种深度的挖掘,教师要合理掌握尺度,不可求深,求怪,一旦使学生陷入迷茫之中,这种挖掘就得不偿失了。

《背影》中至真至美的情感愈久弥香,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人性的温情,是每位学生所真正要汲取的养分!

参考文献

[1]李茂堂《我教<背影>》《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二期.

[2]朱自清,《山野掇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3] 朱自清,《论无话可说》三联书店,1931

[4]朱自清.背影[Z].北京:开明书店,1928.

[5]季羡林,《我读背影》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4年 2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朱自清背影
远去的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