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7-10-27 22:02陈建军徐升国张文飞
出版参考 2017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培养模式个性化

陈建军 徐升国 张文飞

摘要:企业对适岗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因此,建立互联网学院,加大互联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互联网 人才 培养模式 跨学科 个性化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一国家战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学科、创新创业和个性化。企业对适岗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因此,建立互联网学院,加大互联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下一代互联网及其技术发展趋势探析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变成了一种工具。信息能量被广泛附加于传统产业之上,并正在改变和拉长传统产业链,参与人群由极客走向线上线下复合型人才,并使全民创新创业成为可能。商业模式更加多元,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设备、IPv6、语义网、HTML5、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的发展、迭代,代表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方向。物联网、智能设备,将开启全新“人机交互、人网交互”世界。大数据将发挥大智慧,社会经济生活将进入真正的智能世界。

下一代互联网,本质特征是互联网变成信息能量,像水电煤一样重塑现实社会中的供需关系。互联网产业链从单纯的线上向线下延伸,如视频向上游内容和下游硬件延伸,电商向上游商品定制和下游物流仓储延伸。随着产业链拉长,新一轮的互联网竞争不再是单体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竞争。

(二)互联网技术推动经济产业发展变局

1.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新一轮互联网革命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并加速融合,互联网在工业制造、产业协作等企业级应用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已从单一的技术工具阶段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二是作为一种理念与思维,推动产业创新与革命。

2.互联网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变化与产业链重塑。信息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风行。C2B运作模式下,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商业链条上一个一个环节地进行波浪式、倒逼式传导。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环节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发生产环节的重塑:由厂商主导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第二,销售环节的重塑:由线下推进向融合式全渠道营销转变。第三,产业链协作的重塑:由企业内部协作向全产业链协同变革。

5.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信息技术是促动组织变革的根本驱动力。“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所代表的开放性、分布式、对等性等技术特征,“人人参与”“端到端透明”等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必然会映射到组织管理之中。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行业内部,组织生态化、平台化的进化趋势愈发明显。

(三)互联网发展趋势对人才的新需求

从互联网经济产业体系构成、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结构、业态流程的调整来看,互联网信息经济体系下,未来核心人才需求类型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着重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专业互联网技术人才。二是具备互联网思维、懂互联网技术的生产研发人才。三是有互联网思维、懂互联网运营的营销人才。四是产业领域创业、投资人才新需求。这四类人才都被打上了互联网标签。互联网思維成为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成为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互联网信息经济时代,对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新需求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科学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二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三是通用技术能力,包括底层技术能力,“互联网+”行业的通用能力,以及应用技术的能力;四是产业融合跨界能力,主要在被互联网解构的产业中,如商业知识、网络安全知识、UI设计等。

二、互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就业市场结构:互联网技术及应用职位激增,部分传统就业岗位消失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指出,互联网革命将提高生产率,至2025年将为中国创造4600万个新就业岗位,并多与大数据、网络营销等高技能有关。而与此同时,将有3100万个传统就业岗位被淘汰。

(二)产业人才新需求:“互联网+”人才需求爆发

从互联网经济产业体系构成、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结构、业态流程的调整来看,互联网信息经济体系下,未来核心人才需求类型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着重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专业互联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时代,智能硬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产业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产业。这些产业对于人才需求量在未来将呈现急速膨胀之势。二是具备互联网思维、懂互联网技术的生产研发人才。三是有互联网思维、懂互联网运营的营销人才。这两类人才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行业(新兴互联网经济形态)、“互联网+”行业需求突出。四是产业领域创业、投资人才新需求。在“大平台+小前端”的趋势及良好的创业环境下,互联网正在掀起自主创业潮。具备互联网思维、懂得互联网技术及熟谙互联网运营的综合性产业投资与创业人才需求随之剧增。

(三)对人才知识技能提出新需求

互联网信息经济时代,除对人才知识技能方面体现四个维度的新需求外,还对人才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互联网技术及产业发展特征,创新精神、跨界能力、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成为互联网人才的基本综合素质要求。科学的思维能力,注重的是思考能力、悟性、能够跟上技术发展趋势,这是一种底层的基础素养。科学的思维,是预判、洞察新技术、新趋势的基本素养要求。endprint

三、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老化,大量新兴岗位需求无法满足

由于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需要经过一定程序才能调整,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并非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快速改变。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跨界能力、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互联网+”催生了像互联网金融、物联网、车联网等大量新兴岗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课程内容无法紧跟互联网行业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与市场在知识、能力教育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大学所授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符。例如从互联网技术来讲,大学培养的学生都是建立在JAVA等技术平台上,而现在流行在安卓和苹果iOS平台上开发,学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互联网设计人才也要不断适应在触屏上进行网页的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行业快速的发展,对目前知识、技能相对落后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实践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高校一直沿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体系模式,其中,实践课仅占较小的比例份额,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

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差,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无用武之地。

(四)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目标不适应互联网发展

由于实验条件、经费等限制,我国高校本科与专科教育普遍存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互联网人才培养中更加突出。由于大多数专业设置比较狭窄,专业知识采用分块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环境适应能力。

(五)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高校师资团队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全职教师身上,他们在教学中要同时兼顾教学、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往往顾此失彼。另外,互联网各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明显,这使得精通于一个方向的教研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相关核心知识传播给学生。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聘请业界和学界资深人士来学院长期讲课能够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固有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往往难以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业界资深人士授课无法形成常态,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四、互联网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一)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思维创新

1.互联网人才培养中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各类商业形态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逐渐成为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价值链、商业业态审视的思考方式也逐渐由互联网行业向全行业渗透。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形势、面对“互联网+”的新格局,用互联网眼光审视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是人才培养真正契合市场人才需求、满足人才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因此,互联网思维是新型互联网学院与传统大学教育理念的最本质差异。互联网学院是持“互联网+”的逻辑,通过将互联网思维与金融、商务、版权、媒体等实体产业相结合,在互联网思维基础上增加实体产业专业技能,其本质是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容看,互联网思维包括九大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在互联网人才培养中主要涉及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

2.互联网人才培养整体生态环境建设。互联网人才成长环境应该是一个由院校、企业、机构、政府等众多要素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整体生态环境可采取“产学官”合作创新模式,其中心内容是政府、企业、院校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契约集成长期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相互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新型合作。

具体到互联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将其打造为类似于森林的复合生态系统,即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教育培训森林”。在“教育培训森林”中,各类院校、培训机构、企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共同协作,建设一套整体覆盖本科教育、专业院校提升、双学位制、职后继续教育、互联网企业实习、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其他专业学生普修互联网课程;为“教育培训森林”中的各层次人才提供个性需求的“养分”——培训,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岗位,为其提供持续成长的“肥料”——教育等;“教育培训森林”中的优秀人才又反哺“营养沃土”,辅助其他人才成长。

(二)开展互联网人才O2O培养模式

互联网人才O2O培育基地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价值链(人才输入人才加工人才输出),由互联网实体学院、O2O职前职后培育基地、互联网技术及应用O2O实验室、互联网人才创业乐园等模块有机组成,关注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由相关院校、企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组织协同合作,保障人才输入和人才输出环节顺利进行;构成互联网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使各类人才在“人才森林”中获得足够的养分、充足的成长空间,提供人才培养价值链中其他辅助性服务;最终形成人才输入-人才加工-人才輸出-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层次丰富的基础应用人才和高端研发管理人才集群,人人拥有充足提升空间、成长通道的人才格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学科培养模式个性化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