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

2017-10-28 20:32吴龙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9期

吴龙兵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42例活动期Crohns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33例缓解期Crohns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小肠造影检查, 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变强化方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腔狭窄或梗阻例数多于对照组, 游离缘假性憩室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梳状征、蜂窝织炎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肠壁厚度为(10.6±2.5)mm, 厚于对照组的(4.9±2.0)mm, 观察组病变肠壁动脉期CT值为(97.1±13.5)Hu、病变肠壁门脉期CT值为(109.8±14.6)Hu, 均高于对照组的(74.2±6.4)、(81.6±5.7)Hu,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T小肠造影可以准确地鉴别Crohn's病活动期与缓解期, 在评估Crohns病活动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造影;Crohns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9.0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puter tomography (CT) small bowel radiography in evaluating activity of Crohns disease. Methods There were 42 patients with active stage Crohns disease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33 patients with remission stage of Crohns disease as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received CT small bowel radiography examination, and their examination results was compared.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sion enhancement mod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ore intestinal stenosis or obstruction cas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less free fake diverticulum cas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ore cases of increased mesenteric density, abdominal lymph nodes, comb symptoms and celluliti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hicker intestinal wall thickness as (10.6±2.5) mm than (4.9±2.0) mm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CT value of arterial phase as (97.1±13.5) Hu and CT value of portal period as (109.8±14.6) Hu,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74.2±6.4) and (81.6±5.7) Hu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T small bowel radiography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active and remission stage of Crohns disease, and has important clinical practical value in evaluating the activity of Crohns disease.

【Key words】 Computer tomography; Small bowel radiography; Crohns disease

Crohns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其病情常处于活动期迁移至缓解期, 然后又复发至活动期的循环[1]。值得注意的是, Crohns病的治疗方案与其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 即疾病活动度不同, 其治疗方案亦随之发生改变, 在此背景下, 正确判断Crohns病的疾病活动度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CT小肠造影评估Crohns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2例活动期Crohns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33例缓解期Crohns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简化Crohns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4分判断为活动期, ≤4分判断为緩解期。其中, 观察组男26例, 女16例;平均年龄(32.8±11.9)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4例;平均年龄(32.0±1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小肠造影检查, 步骤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术前准备:检查前1 d晚餐后禁食, 并且在晚餐后30 min左右口服硫酸镁以及足量的水清洁肠道, 检查当日早餐禁食, 检查前在医护人员指导下20~25 min内口服1000~1500 ml的2.5%等渗甘露醇溶液, 休息10 min后, 再在20~25 min内口服500~1000 ml的2.5%等渗甘露醇溶液。在CT扫描前10 min内肌内注射山莨菪碱0.2 mg/kg。②小肠CT造影检查:给予患者仰卧位, 先给予腹部常规CT平扫, 扫描参数包括层厚5 mm、层间距 5 mm, 扫描范围从膈顶缘直至耻骨联合下缘。常规CT平扫结束后, 经肘前静脉团注碘海醇对比剂, 注射速率3 ml/s, 注射量为90~100 ml。动脉期扫描在对比剂注入10 s后采用自动激发方法进行, 间隔26 s

后再进行门脉期扫描, 扫描参数与扫描范围与腹部常规CT平扫一致。③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冠状面、回盲部矢状面的多平面重建。④图像分析:由放射科2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进行盲法阅片, 两人意见一致时作为最终判读结果。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强化方式、病变肠管形态、肠外表现、肠壁厚度及病变肠壁不同时期CT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病变强化方式比较 观察组病变分层样强化39例、均匀强化3例, 对照组病变分层样强化2例、均匀强化31例, 两组病变强化方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病变肠管形态比较 观察组肠腔狭窄或梗阻25例、游离缘假性憩室9例, 对照組肠腔狭窄或梗阻10例、游离缘假性憩室20例。观察组肠腔狭窄或梗阻例数多于对照组, 游离缘假性憩室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3 两组患者肠外表现比较 观察组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梳状征、蜂窝织炎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4 两组肠壁厚度及病变肠壁不同时期CT值比较 观察组肠壁厚度为(10.6±2.5)mm, 厚于对照组的(4.9±2.0)mm, 观察组病变肠壁动脉期CT值为(97.1±13.5)Hu、病变肠壁门脉期CT值为(109.8±14.6)Hu, 均高于对照组的(74.2±6.4)、(81.6±5.7)Hu,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Crohns病及评估病情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3, 4]。传统临床常采用胃肠钡餐造影以及钡餐灌肠进行检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 研究认为CT或MRI技术比传统胃肠钡餐造影更清晰地显示小肠病变[5-8]。随着影像学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 CT小肠造影检查应用于临床, 其利用碘海醇等作为对比剂, 从而使消化道病变得到更清晰的显示。目前, CT小肠造影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9-12]。梁朝晖[5]报道, 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 不仅能可靠地显示胃肠道出血点位置, 而且还可以指导随后的治疗。由此可见, 消化道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采用CT小肠造影检查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Crohns病的研究方面, 既往临床多将CT小肠造影用于该病的诊断, 而将其用于活动度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13-15]。在本研究中, 42例活动期Crohns病患者被定义为观察组, 33例缓解期Crohns病患者被定义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接受小肠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病变强化方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腔狭窄或梗阻例数多于对照组, 游离缘假性憩室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梳状征、蜂窝织炎例数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壁厚度为(10.6±2.5)mm, 厚于对照组的(4.9±2.0)mm, 观察组病变肠壁动脉期CT值为(97.1±13.5)Hu、病变肠壁门脉期CT值为(109.8±14.6)Hu, 均高于对照组的(74.2±6.4)、(81.6±5.7)Hu,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rohns病患者病变以分层样强化为主, 仅少数患者出现均匀强化, 且其易发生肠腔狭窄或梗阻, 而游离缘假性憩室则较少见。在肠外表现方面, 活动期Crohns病患者更易见到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梳状征、蜂窝织炎。此外, 与稳定期Crohns病患者相比, 活动期患者的肠壁更厚, 病变肠壁不同时期CT值均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 CT小肠造影可以从多个方面准确地鉴别Crohns病活动期与缓解期, 在评估Crohns病活动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相成, 王结实, 何亚丽, 等. 克罗恩病患者术前营养、糖皮质激素应用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3):3002-3004.

[2] 江肖松, 李雪华, 黄斯韵, 等. 磁化传递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对克罗恩病肠壁性质的诊断价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7, 51(1):28-32.

[3] 陈钦, 吴道清. Crohn病的CT表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 14(5):588-590.

[4] 李玉萍, 郑贤应, 曹代荣, 等. 回盲部Crohn病与结核的CT与MRI鉴别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12):1913-1917.

[5] 梁朝晖. CT小肠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11):90-93.

[6] 朱希松, 章士正, 毛明香.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评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6):860-865.

[7] 刘炜, 秦明伟, 潘卫东, 等. 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 中国消化内镜, 2007(5):42-45.

[8] 杨涓, 郑盛, 缪应雷, 等.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6, 6(2):57-61.

[9] 方舒. CT小肠造影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对克罗恩病活动度评估的应用研究. 苏州大学, 2015.

[10] 亓昌珍, 章士正, 刘义涛, 等.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评估价值.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25):2006-2009.

[11] 李文杰, 蒋文瑜, 张晓斐, 等.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3):220-225.

[12] 张雪峰.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疗养医学, 2016, 25(9):936-938.

[13] 赵雪松. 能谱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评估及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回归数学模型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4] 杜国忠, 朱北川.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 16(4):323-326.

[15] 张丹凤, 殷信道, 姜亮, 等.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508-510.

[收稿日期:2017-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