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石质山地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10-28 18:07吴淑影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造林绿化现状问题

吴淑影

摘要 石质山地由于立地条件较差、造林难度较大、造林成本较高等,一度不被各个地方作为造林绿化地点。但是,由于现有造林空间越来越少,推进石质山造林绿化也成为森林覆盖率提高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萧县石质山地绿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深入剖析导致萧县石质山地绿化成效不明显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石质山地绿化对策。

关键词 石质山地;造林绿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萧县

中图分类号 S7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168-03

石质山地具有岩石裸露明显、土层瘠薄等特点,决定了其造林难度较常规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也高出许多,且植被恢复慢[1-2]。随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项目的结束,大面积造林绿化空间越来越少,加快推进石质山造林已成为新形势下萧县拓展造林空间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及提质增效的一个有效途径[3-5]。萧县石质山地面积大,当前绿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萧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近年来,萧县以建设林业生态大县和林业产业强县为目标,以森林增长工程为抓手,在平原地区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和丘陵地区实施荒山绿化攻坚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县石质山地绿化成效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萧县石质山地绿化现状

萧县地处安徽省最北部,位于北纬33°56′~34°29′,东经116°31′~117°12′,北与江苏省丰县相连,东与江苏省铜山县和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相接,南与淮北市相邻,西与河南省永城和安徽省砀山县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 853.6 km2。萧县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特点是夏季多雨、冬季干旱,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丰枯变化大,降雨年季变化大;分为丘陵、平原两大自然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潮土、褐土等,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森林植被主要为北亚热带落阔叶混交林。

1.1 石质山地资源状况

全县石质山地2.05万hm2。目前,已绿化山1.45万hm2,包括有林地1.222万hm2;疏林地2 266.67 hm2;未绿化山地3 793.33 hm2,包括宜林地1 486.67 hm2,裸岩1 733.33 hm2,矿山开采573.33 hm2。

1.2 石质山地绿化历史

20世纪50年代,萧县成立了皇藏峪林场、永固林场、凤虎山林场3个国有林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荒山绿化逾0.67万hm2;90年代,萧县提出绿化荒山、开展山区干杂果基地建设,完成荒山绿化3 333.33 hm2以上;90年代,安徽省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萧县完成荒山绿化3 333.33 hm2以上。201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开展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5年内萧县共完成荒山绿化2 000 hm2以上(图1、2)。

2 石质山地绿化存在的问题

2.1 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

萧县石质山立地条件差异不大,根据基岩的化学性质,主要以碱性岩即石灰岩为主,岩裸比例和表土层厚度不尽相同。就全县来看,石质山山体表现为表土层较薄甚至无土,如果采用一般的造林技术和方法,难以达到造林绿化的目的,林木成活率低,给绿化造林造成一定的困难(图3)。

2.2 造林技术有待提高

由于立地条件差、含石量大,在石质山地绿化造林需要更高的造林技术。但受造林成本和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地区还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常规造林方式,缺乏相应的造林技术和设备,导致苗木成活率低,降低了造林成功率,极大地阻碍了石质山造林工程的推进(图4)。

2.3 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

石质山地造林后2~3年的管护效果直接影响石质山的绿化效果,前期萧县也进行了多次石质山造林,有一些是直接由管護不到位引起造林成效不好(图5)。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苗木成活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充足的水分,但是萧县大多数石质山都缺水,且离水源较远,补水困难导致苗木成活率偏低;二是部分石质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当地当作采石场,即使进行了绿化造林,也很难杜绝采石行为破坏绿化造林成果;三是石质山绿化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差,致使当地群众护林积极性普遍较低。

2.4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石质山造林由于难度大,要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在造林设计环节提高标准,造林成本明显要提高。当前,省政财对于造林的一次性补助仅为7 500元/hm2,这对于石质山造林来说补助标准太低,加上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导致造林的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因此,现有的造林资金来源除了省财政补贴外,绝大部分均是经营者自行解决。

3 加快石质山地绿化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造林

3.1.1 树种选择。萧县石质山地为石灰质山地,土层瘠薄,距水源远,造林树种应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耐瘠薄、抗干旱的优良树种;在考虑树种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性及景观美学特征[6]。结合萧县实际情况,石质山造林主要选用的造林树种如表1所示。

3.1.2 造林整地。

(1)机械挖穴。机械能上去的山地,尽量采用机械挖穴。机械掘坑后再进行人工整理,坑穴规格一般为40 cm×40 cm×40 cm~60 cm×60 cm×60 cm,整地后,回填熟土。

(2)人工挖穴。在机械操作不便、岩石裸露成立状、且石块相对较小的地块,采用人工挖穴整地。2~3人一组,采用钢棍撬、铁镐刨、铁锨除等方式,将石块、碎石及碎土挖出,土石分离,整理成方形坑穴。规格一般为40 cm×40 cm×40 cm~60 cm×60 cm×60 cm。

(3)炸穴。裸露岩石呈大面积平铺状,对于人工撬不动的地块,采用炸穴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60 cm~80 cm×80 cm×80 cm,整地后,回填熟土。endprint

3.1.3 造林密度。根据立地类型来确定造林密度,无林地平均栽植约1 665株/hm2,疏林地平均补植约450株/hm2。

3.1.4 技术措施。

(1)苗木要求。造林用苗在起苗、包装、运输、贮藏等环节需符合苗木技术和规格要求。苗木要求无病虫害,规格达Ⅰ级标准;常绿乔木树种均应带土球,用草绳或塑料袋包装。

(2)树种混交。在造林小班树种间进行点、线、块状不规则混交,山体上部常绿乔木树种占70%,落叶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占30%,主要栽植侧柏、刺槐、黄栌、连翘、蔷薇等;山腰落叶乔木树种占65%,常绿乔木树种、灌木占35%,主要栽植刺槐、黄栌、侧柏、臭椿、棠梨、黄连木、连翘、蔷薇等树种;山脚坡地以栽植石榴、核桃、杏、枣等经济林树种为主。

(3)栽植要求。要求专业队栽植,运苗上山时要注意保护土球,栽植前要去除土球外不易分解的包装物;容器苗栽植时要去掉根系不易穿透或不易分解的容器;栽植前可在栽植穴中撒入适量保水剂。栽植深度要适宜,带土球苗木要求覆土至土球以上5~10 cm,裸根苗要覆土至原土痕以上5~8 cm;分层填土踏实,保持树干直立[7]。

(4)浇水要求。苗木栽植后应及时浇足、浇透定根水。有水源的地方可就近取水,无水源的地方需结合地形打深井。可根据水源距离用电机多级提水,水流要细而缓,均匀流入穴坑内,水完全浸入土壤中后再覆土;以后视土壤湿度适时浇水,每次浇水都要细水慢浇、浇足浇透。

(5)培大土堆。树苗浇足浇透定根水后,在其周围60~100 cm2范围内覆土培大土堆,土堆要大而圆实,高出树穴上口10~20 cm[8]。

(6)覆盖薄膜。大土堆培好后,立即采用符合标准的薄膜覆盖。依土堆大小将薄膜裁剪成方形,并从一边的中间垂直剪至中心备用。覆盖薄膜时应预留进水口,以利贮集雨水。进水口应放在树穴的来水方向,接口处两边薄膜交叉重叠,用石块压住,边缘全部用土压实,使薄膜覆盖平整。以后每次浇水时,揭开薄膜,待水渗透后重新将薄膜覆盖好。覆盖薄膜可延缓旱情10~15 d。

(7)抚育要求。造林苗木成活后当年10月上旬或翌年春季进行松土、除草,松土要在幼树周围80~100 cm2范围内进行,里浅外深,不要伤及幼树根系;人工去除杂草及土壤深度20 cm以内的石块,栽植当年暴风雨过后,要及时扶正、压实幼树。以后每年进行1~2次抚育,直至成林。

3.2 加强管护

3.2.1 领导和组织保障。建议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吸收农、林、水、环保、国土、旅游等相关部门人员参加,把萧县石质山地造林绿化当作全县的工作任务,而仅非林业局的责任,切实加强石质山地绿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县政府与石质山地所在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将石质山地绿化成效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中,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心。

3.2.2 加强山林保护。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山林保护意识,有关乡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山林保护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山林的行为,确保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永续发展。

3.2.3 建立护林长效机制。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新增专职护林员,形成县(森林公安分局森林派出所)、乡镇(国有林场、林业站)、村(专、兼任护林员)3级护林联防体系,加大森林管护经费投入,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3.3 加大造林资金投入

3.3.1 确保财政足额投入。按照2016年7月25日宿州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开展荒山攻坚绿化的实施意见》(宿政发〔2016〕16号)的精神,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金融部门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萧县石质山地造林的补助力度。对石质山地成片造林,省级以上资金按不低于7 500元/hm2予以补助;省财政对在贷款期内的造林项目贷款每年给予2个百分点的贴息,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小额贷款每年给予3个百分点的贴息。市财政及县区财政设立荒山绿化专项补助,市财政对未绿化的宜林山地、裸岩山地、矿山开采山地和疏林山地造林补助7 500元/hm2;县区财政对未绿化的宜林山地、裸岩山地和矿山开采山地新造林补助37 500元/hm2,对疏林山地新造林补助22 500元/hm2。县财政坚持对荒山绿化的大力投入,严格管理工程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支付。

3.3.2 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兴修、扶贫开发、交通运输、土地整治等相关资金,投入荒山绿化。加大金融支持荒山绿化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简化审批手续,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拓宽林业融资渠道,满足各种各类造林主体贷款需求。

3.3.3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鼓励林业企业和种植大户承包和投资荒山造林,以及农民和农村集体以山地入股形式参与荒山造林。积极创新荒山绿化投资方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荒山绿化重点工程并获得收益。国有和集体所有的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地,可将使用权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社会主体已经承包但不能限期绿化到位的应及时收回,依法重新发包进行绿化。同时,完善林权流转、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林业投资融资制度,使森林真正变成“绿色银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

3.4 强化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举措地大力宣传开展荒山绿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萧县形象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荒山绿化事业,提高植绿、爱绿、护绿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民绿化荒山,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舆论氛围。

3.5 组织培训

县委、县政府及林业局要重视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选派基层林业站技术人员、护林员、造林人员等相关人员参加全省营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业务培训;另一方面,邀请林业院校或林业系统的专家,通过面授或讲座积极开展林业科技推廣人员和林农培训,切实提高一线林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基层林业单位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强化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林农。积极推广应用“七步造林法”和雨季造林等成熟技术,确保“栽得上、能保住、有成效”。

4 参考文献

[1] 赵波.加快石质山造林绿化步伐 切实提高营造林科学水平[J].安徽林业,2009(6):18-19.

[2] 许崇信.实施荒山绿化工程 建设绿色生态淮北[J].安徽林业,2010(3):23.

[3] 代光明.石质山绿化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4,20(16):105-106.

[4] 程鹏.现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 吴浩.安徽省石质山造林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3):56-59.

[6] 王其强.石质山场植被恢复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1):15.

[7] 王影.埇桥区石质山造林绿化现状及做法经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136.

[8] 王世忠,于震,王洪江,等.辽西半干旱地区石质山客土袋造林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5(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造林绿化现状问题
浅谈造林绿化工程中苗木移栽技术
造林绿化的意义和管理方法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