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博物馆馆藏《沿海全图》考略

2017-10-30 09:27林文斌
丝绸之路 2017年20期

林文斌

[摘要]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馆藏一幅彩绘《沿海全图》长卷,为清初陈伦炯《沿海全图》的摹本,是一幅重要的海防舆图。本文通过分析该图的来源、结构、内容等,并与其他摹本进行对比,探讨其共同点及不同点,推测其绘画年代为雍正至乾隆年间,是最早期的摹本之一。

[关键词]《沿海全图》;海防舆图;新会博物馆;陈伦炯

[中图分类号]K8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34-02

中国是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舆图绘制的历史源远流传,具有独特的制图学传统。因舆图是国家领土的象征,历代政府均高度重视。清王朝建立后,康熙皇帝为了巩固海防,严防贼寇,下令在沿海要地实行军事管制,并责令沿海地方军政对沿海情势进行实地勘查测绘。雍正元年(1723),时任安平副将的陈伦炯主持督绘《沿海全图》。直到雍正四年(1726),由时任台湾总兵的陈伦炯完成测绘,将图进呈雍正皇帝御览。

根据《沿海全国》原图或《海国闻见录》,此后形成了多份手绘摹本,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旧藏的一幅彩绘纸本《沿海全图》长卷是其中之一。

一、《沿海全图》简介

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长卷,彩绘,纸本,纵30厘米,长956厘米,包括天头、引首、画心、题跋、后隔水等。画心之前有天头64厘米以及引首109厘米。画心长617.1厘米,包括《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三部分,画心之后有题跋126厘米,还有后隔水50厘米。

《沿海全图》为新会博物馆旧藏。1956年,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派施见三到县内各乡村收集了大量文物,在此基础上筹建博物馆。1958年2月,县博物馆建成开馆,收集的文物正式成为馆藏,该图为其中之一。

二、新会图与其他各图的共同点

依据陈伦炯《沿海全图》原图或《海国闻见录》摹绘而成的摹绘本有多卷,名称略有差异,内容大同小异,较晚的版本进行了补充完善,现收藏于海内外多家博物馆、图书馆。综合王秋华、奚可祯、卢卫新、姚旸、王耀等老师的研究,再加上新会博物馆所藏的一卷,笔者目前所知《沿海全图》各式摹本共有10卷。

(一)结构内容相近

各摹本的结构内容一致,均以《沿海全图》为主体,前有《四海总图》,后有《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等附图,各幅地图极为相似。图中详细标注了沿海的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卫所、关隘、炮台等军事单位,山脉、河流等地理地貌,古桥、古塔等地理标志。各图还有《天下沿海形势录》全文,分拆放在文中作分部分说明,或全篇作为图后题跋。各图及题跋的内容均在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找到蓝本,或者甚至直接源于雍正四年(1726)原图。

(二)长度、宽度相近

各摹本的尺寸极为相似,纵约30厘米,长约9米。在长度方面,平均为921.36厘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沿海疆域图》长度961.5厘米为最长,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盛朝七省沿海图》长度888.9厘米为最短,而新會图的长度为956厘米。在宽度方面,平均29.41厘米,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海疆洋界形势图》(1962)宽度32厘米为最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七省沿海全图》宽度23厘米为最窄,而新会图的宽度为30厘米。

(三)装裱样式相近

上述10图均为彩绘长卷,横轴式绘法,这与雍正四年(1726)原图一致。长卷式与《海国见闻录》的册页式明显不同,册页式便于印制出版,改为长卷式便于收藏和查阅。《海国见闻录》为黑白印制,摹本均改为手工彩绘,便于以色彩区别不同的地标、地形。

(四)绘画材质相近

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沿海疆域图》为绢本外,其他图均为纸本。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亦为纸本。

三、新会图与其他各图的不同点

(一)章节特点

其一,缺总序言。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是没有总序,其他九图均有总序。

其二,缺《琼州图》。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长卷有《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大小5幅,独缺《琼州图》。其他摹本及《海国闻见录》均有《琼州图》,共6幅地图,内容一致,名称略有差异。

(二)画面特点

其一,画心拼接。新会图中的主体部分《沿海全图》是由两段画心拼接而成,可见明显的接缝。前段海水部分平涂的颜色较浅,为浅灰蓝色,后段明显较深色,从颜色上看出是明显的两段。而其他图没有这种情况,颜色一致。

其二,州县的图标。新会图的州城、县城以单线长方框标注,中间涂黄褐色,没有大小之分。

其三,台湾山峰。新会图在《台湾图》中标有6座山峰,与《海国闻见录》(雍正)、南京博物院藏《沿海全图》(雍正)是一致的,辽宁大学历史博物馆藏《七省沿海图》(乾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两幅《海疆洋界形势图》(乾隆至嘉庆)均标注百余座山峰。

(三)题跋文字特点

新会图在主图后有长文题跋,共2950字,为陈伦炯撰《天下沿海形势录》的全文,这与南京博物院藏《沿海全图》相同。

新会图在题跋第一段论及登州与旅顺口时写的是“西匝两朝”,而《海国闻见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两幅《海疆洋界形势图》为“西匝两京”,其余图不详。

《海国闻见录》中的《天下沿海形势录》原文论及“陈钱”时有“山产水仙,海产淡菜、海盐”等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两幅《海疆洋界形势图》亦是,而新会图的题跋中没有这一句。

新会图的题跋中有“与虎门为犄角,有心者岂可泛视哉”等句,这与《海国闻见录》的原文一致。

新会图论及广东时有“崖门”一词,是指新会南部崖门海口,而《海国闻见录》中的《天下沿海形势录》及美国会图书馆藏两幅《海疆洋界形势图》用“岸门”,应为误写。endprint

新会图标及越南的旧称“交趾”时用“交阯”一词。辽宁大学历史博物馆的《七省沿海图》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七省沿海全洋图》的总序中使用“安阯”一词,可能为误写。美国会图书馆藏两幅《海疆洋界形势图》则写为“交址”。

四、年代推断

(一)根据雍正年间新建州县推断

台湾彰化县:雍正元年(1723),析诸罗县境建彰化县。新会图中标有彰化县,说明年代必在雍正元年(1723)之后。

上海宝山县:雍正二年(1724),自嘉定县析出东境建为宝山县。新会图标有宝山县,说明年代必在雍正二年(1724)之后。

天津:雍正二年(1725),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天津州升格为天津府。但新会图没有标“天津州”,也没有“天津府”。 天津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因此将天津图创作时间下限定为雍正九年(1731)。

上海金山县:雍正四年(1726),新建金山县,设县治于金山卫城,隶松江府。新会图标为金山卫,未见金山县,说明年代可能在雍正四年(1726)之后。

台湾澎湖厅:雍正五年(1727),在台湾县之澎湖设立澎湖厅,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管辖。新会图标为澎湖协,说明必在雍正五年(1727)以后。

廣东陆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划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新会图未见标有陆丰县,说期其可能早于雍正九年(1731)。

根据图中反映雍正年间新建府县情况推算,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大致在雍正十二年(1734)以后。

(二)根据乾隆年间州县推断

河北临榆县:乾隆二年(1737)改山海卫置临榆县。新会图仍为山海卫,不见临榆县。

福建福鼎县:乾隆四年(1739),析霞浦县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属福宁府。新会图未标有福鼎县。

浙江海宁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浙江的海宁县升为“海宁州”。新会图标为“海宁县”, 说明其早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海国闻见录》也为“海宁县”,道光《七省沿海全图》后期印刻时将改为“海宁州”。

由此看来,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没有标出乾隆时期新建的州县。

(三)年代推断

尽管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未标有雍正四年(1726)新建的金山县、雍正九年(1731)新建的陆丰县及天津府、雍正十年(1732)新建的鹤山县及南澳厅、雍正十二年(1734)新建的荣成县及海阳县,但由于图中出现了雍正十二年(1734)由州改建的“福宁府”,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是严谨的舆图真的漏标了这么多的新建州县,还是其他未知因素。但是最迟出现的“福宁府”是必要条件,雍正十二年(1734)成为年代上限,因为之前是没有福宁府的。

从以上乾隆在位60年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新建州县来看,乾隆年间的区划调整并未体现在新会图中,说明其年代的下限基本为乾隆二年(1737)。

因此,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年代可以推测于至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二年(1734~1737)。

五、结语

南京博物院藏雍正时期《沿海全图》、天津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和新会博物馆所藏《沿海全图》3幅图的年代最早,均为最早期的摹本,年代约为雍正年间,相比后期版本明显更原始。其后为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摹本均有明显的升级完善。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可能摹绘自雍正八年(1730)成书的《海国闻见录》,也可能直接摹绘雍正四年(1726)的原图。

由于部分资料来源于期刊文章和网络,未能拥有全部摹本的高清大图,许多细节无法深入对比;再加上图中可能有漏标新建州县的情况,因此推测年代或会存在误差,在此仅作抛砖引玉,望同仁指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