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教学披上“德育”的外衣

2017-10-31 00:11余利红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正能量心灵阅读

余利红

摘要:古人有云:为政以德。德在教化中的作用无可置否。高中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脊梁。他们的价值观已有了雏形,故此时的习做人比习得知识来得更加的重要。语文学科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人文熏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容忽视的就是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真正地让德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咬文嚼字”锤炼成文的同时,让作文中洋溢各种正能量,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高中;作文;德育;正能量;教师;阅读;心灵

(一)德,“随风潜入夜”

德育,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智,陶冶情操,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 更要花大工夫教学生做人, 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怎样让德育一次次地渗透在学生头脑中呢? 给个框框, 说出理论,只怕让学生心生厌倦与叛逆, 同时也不能真正地贯彻好德育的原则与精神。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手段结合, 让他们真正地去理解,自己去感受, 进而内心涌动着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样表达出来的思想才会是真实的德。人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当面对一个足可以激起内心震荡的客体时,人的所见所闻都可以不自觉地成为教育的手段。此时可以将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 试着从他种角度寻找教育学生为人和指导学生作文的双重途径,以期达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德,“为伊消得人憔悴”

每个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的“正能量”教育,并且要为此不停地探索努力,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无怨无悔。“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这绝对是有道理的。尊重学生个性, 信任并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这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语文教学者看到的作文千篇一律, 没有个性, 没有独特见解, 这应是悲哀的, 而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必须杜绝的现象。指导学生在平常知识积累过程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一定的时间里互相交流, 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放出光彩, 鼓励并赞赏有个性思想的学生, 这样的交流, 会逐渐让学生明白“德”是多方面的, 这样知识积累的越多, 那德的认可会越来越趋向于内心使然。

作文语文教育者,我们要将作文中的“德育”一以贯之,并且不懈努力。

(三)德,“不指南方不肯休”

当然,面对高考,高中生的习作难免显得功利化而非兴趣使然。他们完成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还是停留在能写的一手好文章上,希望在高考中被众星捧月并一举夺魁。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不指南方不肯休”当然指的就是高考这一指挥棒。高考的作文的题目决定了一篇作文的走向, 更体现了写作者的内心思想, 要想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德育, 必须要在作文的命题上深下工夫。一个好的命题可以激起学生的万般遐想,一个好的命题可以端正学生的内心指向。

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常常亲自为学生命题, 他的题目涉及面广,指向性强, 往往能够起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作用。例如,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 他为学生起了以下的题目:《上进心和自卑感的对话》、《心灵的辩证法》、《新旧自我之争》、《我的私心和公心的对话》、《理智和感情》、《在心灵的原野上》;为了树立学生的理想,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他又为学生命题如下:《三谈信心》、《理想给我的动力》。诸如此类的题目, 切切实实地起到了从题目中寻找教育学生的契机的作用, 重视了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功能, 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四)德,“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凡好文章,仅仅在语言上取胜未免会让人觉得空洞而少其质,所以好文章更多的是好在它的思想,它的绝妙构思,它的出其不意。为文先思, 方能以理顺之导之, 使文处于高山之巅。而构思又该从何处入手呢?一般的构思只顾及到行文思路, 文章布局。 而内容是文章的血肉,一个没有血肉的文章如同枯瘦如柴毫无美感的女子,要将形式与内容都能相得益彰了,才能让人回味无穷。并且让阅卷老师在众多看似无区别的作文中青睐你,认可你。那么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高中生自己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作文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在德的引线下思索, 而且还应指导得自然得当, 这时可范读几篇优秀例文,让鲜明而深刻的思想默默之间影响着学生, 读完后再加以简评, 将其中的出色之处引导到德的范畴, 其实这并不是牵强, 众多的优秀文章都的确是德字居上的, 因为只有其人正, 其文才会正。当学生听了作文后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欲望时, 让他们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写在草稿上, 不断地去充实与完善这一主旨, 然后再开始写作, 这样的文章可避免格调过低, 思想过于消极的误区。

(五)德,“心有灵犀一点通”

德育思想渗透到作文当中,必然会成为作文的点睛之笔,而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学者的言传身教, 需要教学者的爱心渗透, 求学时期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影响而成长的, 优秀的教师会在思想方面去感染学生,师生可以在这点上“心有灵犀一点通”。有时宽松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敢于说出真心话, 而作文就需要他们的真心, 发自肺腑的语言才会生动感人。

在《荷花淀》教学过程中, 笔者并不回避水生和水生嫂之间真挚的夫妻之情, 而是深入其心灵一隅, 让学生去感受这种感情在那个时代下建立起来的意义和价值, 继而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感情和对国家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无形中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了深入启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围绕课文让他们写出同种情境下个人的感受, 学生由于内心此时处于开启阶段, 他们畅所欲言, 抒发不同的心志, 而且犹为细腻真实,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有一条主线已经贯穿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那就是人类之间最诚最善的情感, 而这也正是人与人交往所必备的素质。正是由于教师爱学生, 触及灵魂、动人心魄, 每个学生的心也由此都雀跃了起来, 此时教师再适时启发与鼓励学生在作文语言中以个人修养的领悟去升华主旨, 如此一来形成的作文便有了很多鲜活的血液, 流淌在时间与空间内, 成为形而上的思想, 感动的不仅是教师, 更是学生自己, 这样的感动必然会美化作文的。

总而言之,德育不是口头说说,不是街头的广告。德育教育必须深入人心。教学工作者要努力让德育真正的走进语文的作文教学,并以此为导向,指引学生,点化学生。渗透他们的一言一行,点缀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的教学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心灵鸡汤似的抚慰。相信如此,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会更加的温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能量心灵阅读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心灵小语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