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7-11-01 13:46王孟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2期
关键词:病史脊髓血小板

王孟飞

(磁县肿瘤医院,河北 邯郸 056500)

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的临床治疗体会

王孟飞

(磁县肿瘤医院,河北 邯郸 056500)

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63例,其中,观察组为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0例,对照组为无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3例。对血压、静息心率、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数据进行检测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别,并探究联合应用物理治疗方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比率及糖尿病病史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血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组患者并无显著差异,在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红蛋白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年龄较大、存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以及高血脂症病史具有更高的下肢静脉血栓患病率,通过对患者进行翻身、踝关节被动运动、向心按摩下肢。适当抬高双下肢等物理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对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脊髓损伤;联合应用物理治疗;疗效

下肢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形成血凝块,使下肢静脉系统存在失衡现象,与血小板的活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导致静脉血栓与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出现不协调,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脊髓损伤患者身体神经功能存在缺陷,造成下肢血管产生扩张,进而影响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影响血液正常循环,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提高。本研究通过对实验室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和探究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28例,女35例,年龄20~68岁,平均(45.39±4.62)岁。患者入院时间均为两个月以上,体重在46~98 kg。对住院时间及体重不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排除,避免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将63例患者分为两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3例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结合超声检查仪对患者体内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对患者血栓情况、压迫情况、静脉内血流信号灯情况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诊断的依据,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结果进行记录。在对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时,明确患者的病史及身体情况,做好相应的常规检查,明确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情况。具体方法为:每隔2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按摩患者下肢,并适当进行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同时使患者踝关节进行运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在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比率及糖尿病病史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组间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在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血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组患者并无显著差异,在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红蛋白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血管系统物理检查情况如表3所示,在静息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 高血脂症男女对照组 33 14 19 32.49±8.83 1(3.03) 0 0 8(24.24)观察组 30 14 16 47.93±10.44 7(23.33) 6(20.00) 0 13(43.33)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表(±s)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表(±s)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n 33 30红细胞计数/(1012L-1) 4.28±0.89 4.68±0.37血红蛋白/(g/L) 142.49±12.58 130.39±13.06红细胞压积/% 40.37±4.31 36.91±7.94血小板计数/(109L-1) 225.40±68.32 22.38±57.28平均血小板体积/(fL) 15.49±24.62 8.36±1.02血小板分布宽度/% 12.94±1.98 12.75±1.81血小板压积/% 0.19±0.04 0.19±0.04

表3 两组常规心血管物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表(±s)

表3 两组常规心血管物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表(±s)

组别 n 静息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对照组 33 65.39±6.83 121.83±6.02 78.36±3.27观察组 30 75.73±9.83 117.89±8.38 72.39±6.93

3 讨 论

影响患者产生下肢静脉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体重、瘫痪情况、肿瘤病情况、以往病史等。在本研究中,血栓组的平均年龄为(47.93±10.44)岁,比对照组(32.49±8.83)岁高,证明年龄是影响血栓患病的因素。同时,曾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以及高血脂症病史的患者,更为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观察组,可以说明,观察组中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在进行物理治疗时,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患者心血管系统物理检查指标中,对照组静息心率低于观察组,对于其具体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年龄较大、存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以及高血脂症病史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下肢静脉血栓患病率,通过对患者进行翻身、踝关节被动运动、向心按摩下肢。适当抬高双下肢等物理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对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1]张庆民,李 富.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85-387.

[2]阮 庆,朱庆三.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及预防[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188-190.

[3]邢丽娟,马 蕾,吴瑞婷.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b》2014(20):172.

R656

B

ISSN.2095-8242.2017.042.8180.02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病史脊髓血小板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